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析《理惑论》教育思想(张捷、刘坤)▪P2

  ..续本文上一页门剃除须发问题,按照沙门规戒的要求,凡是出家必须首先请一位比丘为“剃度师”,为自己剃除须发。从剃除须发这一刻起,标志着他已告别了世俗生活,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牟子站在佛学的立场上,认为这是无可责难的,它同儒家所推崇的“至德要道”是不相违背的。所以,当儒者责难说:“今沙门剃头,何其违圣人之语,不合孝子之道也。吾子常好论是非,平曲直,而反善之乎

  ”牟子便引用《孝经》之语解释说:

   “先王有至德要道,而泰伯短发文身,自从吴越之俗,违于身体发肤之义。然孔子称之“其可谓至德矣”,仲尼不以其短发毁之也。由是而观,苟有大德,不拘于小。沙门捐家财、弃妻子,不听音,不视色,可谓让之至也,何违圣语不合孝乎。”以泰伯短发文身,违于身体发肤之义,而孔子并未以此而否定他,却称之“其可谓至德矣”,来说明评论一个人的行为孝与不孝,不能单从形式上看其是否违背圣人之语,要以“至德要道”为标准,从而论证沙门出家,剃除须发,修行佛道,通向成佛之路。“可谓让之至也”,即是道德高尚的表现。

   其次,关于沙门不娶妻问题。按照佛教的主张,世俗社会包括家庭在内是形式痛苦、烦恼的原因。所谓“家者,是烦恼因缘,夫出家者,为灭垢累,故宜远离家也。”因而,出家是佛家提倡的解脱之道。所以,在古印度及中国佛教各宗都提倡出家,独身修行。牟子认为妻子与财货,都是世之余也,而清躬无为才是佛道妙义之所在。如或问曰:“夫福莫踰于继嗣,不孝莫过于无后,沙门弃妻子,捐财货,或终身不娶,何其违福孝之行也

  ”他便引老子的话回答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他还引用老子话“观三代之遗风,览乎儒墨之道本,诵诗书,修礼节,崇仁义,视清洁,乡人传业,名誉洋溢,此中士所施行,恬淡者所不恤。”

   来说明最值得亲近和最重要的不是名声和货财,而是生命。追求名利荣誉,这是儒墨所倡导的,为“恬淡者所不恤”。他以许由栖巢木,夷齐饿首阳,孔圣称其贤曰:“求仁得仁者也”为例,来说明孔圣人并不“饥其无后无货也”。由此,他认为,“沙门修道德,以易游世之乐,反淑贤以贸妻子之观”,放弃世俗享乐,其行为是高尚的。

   其次,关于沙门过禁欲生活间题。沙门出家后即居住在寺院里,完全抛弃了世俗生活的价值目标。宗教信仰成为他们的生活追求。宗教精神渗透到他们的衣食住行、起居坐卧、待人接物等一切方面,形成了完全不同于世俗之人的生活方式。为了有利于沙门保持内心的静溢恬淡、超脱清高,从而使他们的心灵上升到虚空无我的涅槃境界,因此,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和平宁静,特别是在衣食方面强调艰苦俭朴,清心寡欲。他引用老子的话来说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猪,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牟子还认为“沙门被赤布,日一食,闭六情,自毕于世”,

   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也是符合孔子的教条的。他以《论语·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贪与贱,是人之行恶,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来论证沙门过禁欲清贫的生活的合理性。笔者认为,牟子主张节制各种物质情欲,是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实际上他提倡的是佛教的禁欲主义,这是错误的,是应该予以批判的。

   再次,关于沙门不跪拜问题。沙门出家即意味着脱离了世俗生活的一切约束,也包括不受世俗礼仪制度的束缚。因此,按照佛教律法的规定,出家沙门不得礼拜帝王俗亲,即对任何在家的人,包括帝王、父母一概不称名、不跪拜,只合掌致敬。不仅如此,还可以受父母的礼拜。但这一规定,显然与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相冲突,尤其是同固有的封建纲常名教发生了严重的矛盾,极大地触犯了封建帝王的绝对权威。所以,也就自然地遭到了儒家的非难。为了取得沙门不敬王者的特殊礼遇,获得国人对沙门的特殊尊重,更有效地发挥佛教的特殊社会政治影响,也为佛教自身的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牟子极力维护这一规戒。牟子引用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实是有德;下“德”的人自以为不离失“德”,所以没有达到“德”。牟子由此说明沙门的行为是否违背道德原则,不能单纯从礼仪形式上看,要着眼于实质。这就是说,不能死守某种礼仪形式,它应因时而易。所以出家沙门,不对王者跪拜,并非失去敬意,亦非违背礼仪道德原则。他认为虽然沙门遵循佛教教规,对包括帝王在内的一切世俗之人无跪拜之仪,即不行跪拜之礼,但只要沙门成全功德,达到了成佛的目标,王侯及沙门的世俗亲属乃至天下人都会从中得到好处。他说:“至干成佛,父母兄弟皆得度世。是不为孝,是不为仁,熟为仁孝欲!”尽管牟子极力维护佛家的这一礼仪制度,但由于它同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及封建帝王的绝对权威相矛盾,所以经过长期的抗衡与论争,在这个问题上,佛家终干向儒家做了妥协。

  

  

《析《理惑论》教育思想(张捷、刘坤)》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