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教育之現代意義(韓煥忠)

  佛教教育之現代意義

  韓煥忠

  《覺群》

  

  佛教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教育活動,在實施過程中,受到其它社會現象或深或淺的影響。就現實而言,憲法規定的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權利是佛教教育得以順利開展的政治保證,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爲佛教教育的實施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和便捷的科技手段,思想文化領域裏的活躍也爲佛教教育的實行營造了氣氛。佛教也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興隆受益于社會的發展,因此提出了“上報四重恩”的主張,對于國土庇護和衆生供養的恩德時刻銘記在心,“知恩報恩”,要求信衆以此作爲自己精進修行的動力,“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成爲佛教教育的價值追求。同時,佛教教育的開展也會以其強烈的滲透性對社會中的人們,特別是那些信仰佛教的人們的思想觀念,産生深遠的影響,這在佛教信衆的安頓身心、佛教文化慧命的自我延續以及社會人文風氣的優化改良等方面都有著非常充分的體現。

  一、安頓身心

  佛教教育具有安頓身心的作用,這是針對現代人的生活狀況而言的。那麼,現代人的生活狀況又是怎麼樣的呢

  

  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現代生活處處顯示著繁華、富足和適意,透露著物質主義所散發出的誘人的光環。不錯,現代人的物質生活是非常豐富,所掌握的科技手段是非常發達,所得到的物質享受也是前無古人;現代人可以在鬥室之內坐觀天下風雲,能夠在旬日之間周遊世界各國,可以改變季節的運行而隨意地安排冷暖,能夠跨越時間的限製而進行超前消費……然而,物質上的舒適、富足卻沒有帶來心情上的輕松和愉悅,快捷的交通和資信設施也沒有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人們爲了所謂的事業的成功投人了全部的時間和精力,爲了在各種各樣的考核中保持優勢而疲于奔命。當他們爲自己的高知名度感動滿足的時候,他們發覺與生活在身邊的老婆孩子缺乏溝通,整天低頭不見擡頭見的左右鄰居也都相見不相識。當他們爲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的時候,卻發覺沒有節製的飲食和沒有規律的生活已經危及了他們的健康,他們已經無法擺脫對各種藥物和保健晶的依賴。當他們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時候,他們感到自己沒有用了,被社會抛棄了,由此産生了巨大的失落感和空虛感。更爲嚴重的是,人口膨脹、環境汙染、生態失衡、資源枯竭等問題,開始威脅到人類的存在,人們似乎進入了一種沒有“可持續性”的惡性循環的發展狀態。

  在現代化的生産方式和繁華的大都會沒有興起之前,以儒、道、佛叁教並立共存爲基本結構的傳統文化曾經是中華民族心靈棲息的精神家園。儒家重在安邦定國,故而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但是儒家非常關注社會的治亂,具有經世濟民的情懷,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追求,期望在“化成人文”的過程中實現自己成聖成賢的理想,成就“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偉業。道家追求延年益壽、衛生保健,故而遠托黃帝,中推老莊,近師天師、真人,主張自然、無爲,強調全性葆真,長生久視,知雄守雌,柔弱謙下。佛教雖然是從印度傳人中國的一種外來宗教,但經過曆代高僧大德的轉化,已經成爲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其強調解脫、覺悟的價值取向也得到了許多中國人的贊同。叁教各有所長,故而得以並立共存,叁教各有側重,因此可以相互補充。就這樣,古代的人們獲得了一個非常廣闊的精神空間。

  佛教源遠流長,文獻衆多,已經形成一座無比豐富的文化寶庫,人們無論懷著什麼樣的目的深入其中,都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對自己的人生帶來利益。佛教的般若之智可以幫助衆生看透世相百態,看破滾滾紅塵,走出迷惑顛倒的境地;佛教的佛性觀念也可以使衆生重視主體自我,勇于承擔各項社會責任,以一種不計恩怨、不計報酬的出世心態積極從事利益他人的人世的事業;佛教的戒條及倫理觀念可以完善一個人的人格,促進家庭、社會的穩定和人際的和諧;佛教智慧和懸設的境界可以爲人們的精神生活提供廣闊的思想空間,等等,諸多的好處,難以一一條列。回到這個家園之中,接過這些珍寶,也許我們就可以獲得一種身心有歸、安穩“在家”的感覺,不再爲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而煩惱不已。

  二、續佛慧命

  佛教教育的開展,主要是以“現時態敘說”的方式進行的。其所“敘說”的古佛之道雖然都是過去的事情,但由于“敘說”本身是采取“現時態”的方式進行的,因此佛教作爲“古聖先賢之道”也就具有了當下性,被置人到現時態的語境之中。就在這種古今視域的融合中,佛教教育引領著佛教努力與現代社會相適應,實現自身形態由古典向現代的創造性轉化。具體到中國佛教而言,這種適應包括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采取新的教化方式、回答和解決新的問題等多方面的內容。

  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就是努力適應現行的政治、經濟製度,在國家法律和法規規定的範圍內進行宗教活動,並積極尋求國家政權的理解、寬容與支持,這是佛教的政治生命所在,是當代住持佛法的佛教領袖、高僧大德尤其應該注意的事情。在這方面,佛教具有非常豐富的曆史經驗。從曆史上看,佛教雖然是一種以出世解脫爲價值取向的外來宗教,但從來沒有反對過國家政權。自東晉高僧道安開始,佛教界的精英人士就強烈地意識到,“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因此積極向國家政權靠攏,以“陰助教化”的方式爭取自身的存在和發展。而國家政權的支持也成爲佛教發展的增上緣,諸如佛經的翻譯,僧衆的管理,中國化佛教宗派的創立,以及衆多大規模佛教寺院的建造,《大藏經》刻版、印行等,都曾獲得過國家政權的參與和贊助。共和國建立之後,佛教界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建立各級佛教協會和寺院民主管理委員會,開展生産自給,積極適應自身存在和發展的新形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存廢及其執行情況就成爲佛教法運興衰的關鍵,而現代佛教的繁榮,包括各級佛教組織的建立,各種重大法事活動的開展,各項佛教事業的舉辦,都是在國家的領導和支持之下進行的。佛教對社會主義社會的這種適應,一方面包含著佛教界對形勢的學習和理解,另一方面也包含著有關教理教義的積極調整,而這些都需要佛教教育的參與和支持。當然了,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並不是一個已經解決了的課題,而是一個有待于繼續深人研究的現實性問題,佛教教育在這方面還有非常多的事情要做。

  佛教教育要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那麼在“敘說”古佛之道的過程中,就必須釆用一些爲“現時態”衆生所喜聞樂見的形式。現代教育事業的高速發展,已經使社會成員普遍認爲接受學校教育是人生必經的一個階段,這就是佛教界在佛法傳承上釆取佛學院形式的現實依據。現代電子技術的發達,已經使音像等製品成爲人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信息載體,所以佛教界也製作了大量的錄音、錄像等資料,作爲普及佛教教育的拓展手段。網絡技術的進步,使互聯網成爲人們獲取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佛教界爲此建立的數以萬計的網站,開展了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網絡弘法事業。雙休日、法定節假日現在已經成爲人們休閑、娛樂的好時光,佛教界的許多法事活動也改在這些日期裏舉行,雙休日的佛學講座成爲弘揚佛法、教育信衆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方式。爲了使衆多年輕人對佛教有一個親身的感受,佛教界采用夏令營的方式,利用暑假,招募營員進行短期佛法修行的訓練。爲了更好地發掘佛教的現實意義,佛教界聯合學術界的力量,多次舉辦學術研討會,並創辦了衆多的佛教研究學術刊物,出版了許許多多的佛學書籍。這些都是佛教在教育現時代的衆生時,爲適應現代生活的基本特點而采取的新形式。就在采取這種新形式延續舊有的佛教教育的同時,佛教在某種程度上也實現了自身形態的現代化,與現代生活有了更多的貼近。同樣,佛教現代化也是一項未完成的和正在進行的佛教事業。現代科技在佛教教育和弘法事業之中還有非常廣闊的應用空間,佛教禮儀也應在保留“折服”、 “尊重”古義的前提下進行必要的改革以適應現時代的社會生活。

  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造成了人口膨脹、資源枯竭、環境汙染、生態失衡、貧富差距、族群矛盾、倫理失範、道德滑坡等諸多的問題。如果佛教不能對這些現實問題給出自己的思考,則表明佛教只是一種古代的宗教,沒有現實的意義。如果佛教給出的解釋沒有自家的特色,只是在重複他人的說法,則表明佛教面對艱難的現實生活缺乏思想創造的能力。因此說,佛教作爲一種活躍在現實生活中的思想體系,必須基于自家特殊的教義,對這些問題提出自己獨特的解釋方式和解決辦法。佛教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承擔思想創造的重任,對這些問題給出佛教的解釋方式和解決方法。而佛教的“依正不二”的理論在這方面也有巨大的解釋空間。佛教認爲,我們的這個人身,以及直接系屬在人身之上的智慧、能力、相貌、品行等,都是基于我們自己造下的獨特的業力而獲得的“正報”,而我們生活的國土世界,環境狀況等,則是基于我們人類共同造下的“共業”所獲得的“依報”,“依報”和“正報”雖有主體與環境的不同,但環境與主體又具有相互塑造、相互依賴的關系,所以說“依正不二”。這就是說,我之所以是我現在的樣子,這就要是我個人的原因,怪不得他人;環境之所以是這個樣子,也有我的原因在內,不能全怪他人。這種理論既對相同環境中人的千差萬別作出了解釋,又對千差萬別的人們居住在同一個環境之中作出了說明。同時以每一個人都承擔責任的方式喚起人們對這個問題的重視,喚醒人們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控製欲望的自覺。 “非典”肆虐時期,許多佛教寺院都舉辦祈福襄災大法會,實際上就是以一種慈悲的…

《佛教教育之現代意義(韓煥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