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長,中國第一所“臨終關懷研究中心”創始人。
[8] 張淑美,臺灣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教授。
[9] 劉明松:《生死教育的理論與實際》,http://www.dpa.nttu.edu.tw/teacher/doc/20.doc,第15頁。
[10] 釋慧開:《從宗教層面探索生死課題》,《儒佛生死學與哲學論文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8年1月,第2版,第184頁。
[11] [12] 牟宗叁著:《生命的學問》,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3頁。
[13]“超克”,即超越克服,由傅偉勳提出,並在《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一書中正式使用。
[14][15]何兆雄著:《實用生死學》,海洋出版社,2006年6月,第375頁。
[16] Paul Tvillich,Dynamics of Faith,Harper Torchbooks,Hapar & Row,Newyork,1957,pp.1-29. 轉引自釋慧開:《從宗教層面探索生死課題》,《儒佛生死學與哲學論文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8年1月,第2版,第172頁。
[17]傅偉勳(1933-1996),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博士(主攻現代歐洲倫理學研究)。曾在臺灣大學、伊利諾伊大學、俄亥俄大學等哲學系任教,也曾擔任美國費城州立天普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教授,主持佛學與東亞思想博士班的研究工作。著有《西洋哲學史》、《從西方哲學到禅佛教》、《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從創造的诠釋學到大學佛學》、《中國哲學指導》(英文版)等中英文專著。
[18]孫中曾:《傅偉勳的生死學與心性論——以〈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爲中心的討論》,《生死學研究》第1期,臺灣南華大學生死學系,2005年1月,第200-202頁。
[19]同上第191頁。
[20]憨山著述、孔宏點校:《示妙湛座主》,《憨山老人夢遊集 》(卷叁),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第22頁。
[21]佛教認爲衆生有兩種生死:“分段生死”和“變異生死”,“分段生死”指身處生死大海中的凡夫在六道中的輾轉輪回,生死交替;“變異生死”指超越生死的聖者。羅颢著:《此生可度:佛教生死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1月,第84頁。
[22]“四有”,出自《大毗婆沙論》、《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成唯識論》等論典,“四有”爲:⑴生有:出生,衆生另一期生命的開始; ⑵本有:從出生至死亡之間,衆生一期之生命;⑶死有:臨終及轉(往)生之際,衆生一期生命的結束;⑷中有:也稱爲“中陰”,藏文“巴爾多卓脫”的意譯,指死亡與轉世之間的過渡階段或中間狀態,也可以看成是整個生與死不斷轉化的一個過渡實體。中陰又分爲此生的自然中陰、臨終的痛苦中陰、法性的光明中陰、受生的業力中陰。程宅安:《程宅安大阿阇黎序》,蓮花生著、孫景風譯:《中有教授聽聞解脫秘法》,四川省佛教協會,2002年,第16頁。
[23] 包括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以大乘爲主,其中金剛乘爲藏傳佛教獨有。南傳佛教則以小乘爲主。
[24] 肯內斯·克拉瑪著、方蕙玲譯:《宗教的死亡藝術——世界各宗教如何理解死亡》,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第121頁。
[25]大唐叁藏法師義淨譯:《佛說無常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7冊 No.0801,CBETA電子佛典集成Feb.2008,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編輯發行。
[26]宋西域叁藏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2冊No.0365,CBETA電子佛典集成Feb.2008,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編輯發行。
[27]或作《中陰聞教得度》,于蓮花生時代,亦即公元8世紀成書,而後作爲伏藏法由持明羯磨林巴(Rigzin Karma Ling-pa)取出,藏傳佛教各宗有其自身的本子,大體上無甚差異,細節上多少有所改變。本文所用的本子爲已故西藏喇嘛達瓦桑杜(Lāma Kazi Dawazsamdup)于1919年由藏譯英,美國伊文思·溫慈博士編輯,並將書定名爲:《西藏度亡經》,原名《中陰得度》,該書由臺灣學者徐進夫于1982年由英譯漢。本文同時亦參考另一譯本《中有教授聽聞解脫秘法》,是爲孫景風由藏譯漢,四川省佛教協會,2002年出版。
[28]蓮花生著、徐進夫譯:《西藏度亡經》,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第37頁。
[29]李函真:《中陰解脫之研究——藏傳佛教中陰超度法的生死意識轉化內涵》,臺灣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30]林绮雲:《死亡教育與輔導:批判的觀點》,《生死學研究》第1期,臺灣南華大學生死學系,2005年1月,第137頁。
[31]肯內斯·克拉瑪著、方蕙玲譯:《宗教的死亡藝術——世界各宗教如何理解死亡》,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第92-93頁。
[32]姚秦龜茲叁藏鸠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2冊 No.0366,CBETA電子佛典集成Feb.2008,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編輯發行。
[33]釋印光著述、張育英校注:《臨終叁大要》,《印光法師文鈔》,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3月,第1654頁。
[34]西方叁聖,即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35]索甲仁波切著、鄭振煌譯:《西藏生死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0頁。
[36]蓮花生著、徐進夫譯:《西藏度亡經》,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第38頁。
[37]索甲仁波切著、鄭振煌譯:《西藏生死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258頁。
[38]Daniel Leviton,美國死亡教育與谘商協會首任主席。
[39] 劉明松:《生死教育的理論與實際》,http://www.dpa.nttu.edu.tw/teacher/doc/20.doc,第18頁。
[40]肯內斯·克拉瑪著、方蕙玲譯:《宗教的死亡藝術——世界各宗教如何理解死亡》,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第89頁。
[41]羅颢著:《此生可度:佛教生死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1月,第37頁。
[42]善導著:《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元普度輯,《廬山蓮宗寶鑒》,《淨土宗大典》(九),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 ,2008年,第408頁。
[43]釋印光著述、張育英校注:《臨終叁大要》,《印光法師文鈔》,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3月,第1654頁。
[44]蓮花生著、徐進夫譯:《西藏度亡經》,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第37頁。
[45]同上,第37-38頁。
[46]同上,第8頁。
[47]羅颢著,《此生可度:佛教生死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1月,第88頁。
[48]蓮花生著、徐進夫譯:《西藏度亡經》,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60頁。
[49]李函真、鄭善明、許育文:《以“中陰解脫”終極關懷開展矯治社會工作生命觀》,《少年犯罪矯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大仁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2006年。
[50]蓮花生著、徐進夫譯:《西藏度亡經》,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第78頁。
[51]林绮雲:《死亡教育與輔導:批判的觀點》,《生死學研究》第1期,臺灣南華大學生死學系,2005年1月,第142頁。
[52]弘一著:《人生之最後》,《弘一大師文集選要》,臺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2月,第2頁。
[53]蓮花生著、徐進夫譯:《西藏度亡經》,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第44頁。
[54]範古農:《念佛救度中陰法序》,缪滌源:《念佛救度中陰法》(又名《了脫生死全集》),浙江省天臺國清寺法物流通處翻印,第29頁。
[55]鄭石岩,臺灣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心理與教育專家,爲臺灣融合心理學、教育學與禅學于日常生活應用的倡言人,多年來從事心理咨商及教育工作。
[56]曹魏天竺叁藏康僧铠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2冊 No.0360,CBETA電子佛典集成Feb.2008,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編輯發行。
[57]覺醒著:《清淨國土:佛教淨土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2月,第93頁。
[58]釋印光著述、張育英校注:《臨終叁大要》,《印光法師文鈔》,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3月,第1655頁。
[59]蓮花生著、徐進夫譯:《西藏度亡經》,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第271頁。
[60]林绮雲:《死亡教育與輔導:批判的觀點》,《生死學研究》第1期,臺灣南華大學生死學系,2005年1月,第150頁。
[61]何兆雄著:《實用生死學》,海洋出版社,2006年6月,第375頁。
[62]傅偉勳著:《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第3頁。
[63]索甲仁波切著、鄭振煌譯:《西藏生死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21頁。
《從“念佛救度”和“中陰得度”看佛教死亡教育(彭蘭闵)》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