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是只片面提供死亡的内容与意义,它必须给予生与死之完整意义;也唯有这样完整的死亡教育内容之教导,才能培养个人建立健康真实的人生。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人口老化加剧,由生态失衡而造成频繁的自然灾害,恶性传染病如艾滋、SARS等日益增多,自杀率不断上升,加之青少年一些反生命的行为,如吸毒、毫无同情心、生命的无意义感等现象的产生,所有这些,都使人们更多面临对死亡的预期和接受的心理体验,可看作是死亡教育在国内兴起的社会背景。既然佛教的死亡教育能够让人们从了解自己死亡的前提下来掌握自己的命运,那么,我们有必要把殊胜的佛教传统与现代人的精神需求相结合,建立一种现代的生死学与生死智慧,以便向更多的人介绍死亡和临终的觉悟见解,让人们认识死亡的本质,学会在思考死亡的时候为生活确定目标、方向和价值。
四、结语
自古以来,生死是自然现象,从前的人自然地迎生送死,而在现代社会中,因为科技理性的运作模式改变了自然的运行原理,处理死亡也如人类的生产行为一般,逐渐机构化(在医院迎生送死)、医疗化(剖腹生产或插管延长死亡时间)。在制度化的过程中,透过教育机构、辅导机构、医疗机构再制造的过程与洗礼,生命或死亡的自然面貌也将重新被对待、诠释或处理[60]。但无论怎样,对于人类,死亡仍是一种无处可逃的恐怖威胁。就宗教哲理的胜义层面而言,确有超越生死的境界,然而对大多数人而言,面对现世死亡与丧亲经验,相对意义的死亡依旧是哀伤、痛苦、恐怖而又无可逃避的现实。一项调查表明,对于病人及家属而言,想到死亡时的感觉,害怕恐惧14.19%,丧气17.81%,忧郁悲伤17.81,认为死是大解脱的26.56%,认为没有意义28.8%,觉得喜悦只有2.48%。其它4.53%。这个调查包括上海和天津5个民族(汉、回、朝鲜、满、蒙古)2297人,对死亡表示排斥的高达70%(崔以太,甘兰君 1991年)[61]科技固然可以帮助人们提高生活的水准,一定程度上解除某些病痛、延长寿命,但对于人类经验无法到达的“死”之领域,却难以解答。这些问题也许只能求助于宗教的智慧。宗教本质上是对“彼岸”世界、超越性存在的一种解释模式。可见,现代人要提升生死的品质,必须要借助宗教。
面对死亡总体来讲属于私人领域的范畴,并且涉及个体心灵的超越,死亡有无常和多重的层面,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开始。对佛教徒来说,死亡有不同的层次,有的死得痛苦不堪,有的死得安宁平静,有的死得“来去自由”,但无论怎样死,以“中阴得度”和“念佛救度”为代表的佛教死亡教育都明确地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对于死亡有所准备,将会发生什么;如果不作准备,又将会是怎样,以及该如何准备和如何选择。它们不仅用以开示临终和已死之人而已,同时也用以指导仍然活着的人。
无论如何,佛教的死亡教育揭开了死亡的神秘面纱,彰显了生命或死亡的本质,还原生死的真正面貌,让我们可以选择死亡,并进而选择再生。傅伟勋曾把佛教对于生死问题的探索方式与其它宗教进行了比较,他认为相比之下,佛教的生死教育具有以下殊胜之处:第一,在所有宗教中,唯有佛教自始至终把“生死大事”作为宗教应该关注的课题,不假借天启、传统之类的外力,完全依靠生死体验、内省工夫、智慧洞见、心性涵养等纯内在的精神本领,去如实观察包括生死现象在内的世间一切,由是发现宗教解脱之道。第二,佛教(尤其大乘佛教)基本采取“整全的多层远近观”方式,去分析问题,观察事相,获致真理……最能免于理论独断性或宰制性,最具思维开放性与通融性,易与其它宗教进行对谈沟通,借以谋求自我改善,自我创新。第三,佛教特别讲求理论与实践的配合一致,而以心性的肯定体认与否作为有关生死大事的宗教真理或道理的取舍标准。[62]
作为全面的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佛教死亡教育可教导人们勘透轮回生死之本质,提升生命价值,开显生命意义,补足当前生命教育的缺失,同时也给现代心理治疗提供可行的方法。佛教中有一句话,叫“人生难得,佛法难闻”,认为六道众生中,人因其所具有的诸多特性与所处环境,最有可能走上生死解脱之路,获得涅槃自在。如果我们做预备,不管是生是死,我们都将有很大的希望。正如索甲仁波切所说:“如果在我们还活着的现在拒绝死亡,那么我们的一生、死亡的那一刻和死亡之后,都将付出昂贵的代价。拒绝死亡的结果,将毁掉这一生和未来的生生世世。我们将无法充分利用这一生,且将受困于终将一死的自己。这种无知将夺掉我们开悟之旅的基础,把我们永远系缚在妄想的境界、不由自主的生生死死,也就是我们佛教徒所谓的轮回苦海。”[63]
【参考文献】
一、佛教经论
1.《大正新修大藏经》,CBETA电子佛典集成Feb.2008,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编辑发行。
2.莲花生著、徐进夫译:《西藏度亡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
3.莲花生著、孙景风译:《中有教授听闻解脱秘法》,四川省佛教协会,2002年。
4.释印光著述、张育英校注:《临终三大要》,《印光法师文钞》,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3月。
5.弘一著:《弘一大师文集选要》,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2月。
6.明憨山著述、孔宏点校:《憨山老人梦游集 》(卷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7.元普度辑:《庐山莲宗宝鉴》,《净土宗大典》(九),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 ,2008年。
8.缪涤源:《念佛救度中阴法》(又名《了脱生死全集》),浙江省天台国清寺法物流通处翻印。
二、专著
1.罗颢著:《此生可度:佛教生死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1月。
2.觉醒著:《清净国土:佛教净土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2月。
3.达照著:《饬终:佛教临终关怀思想与方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4.田代俊孝编、郭敏俊译:《看待死亡的心与佛教》,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7月。
5. 索甲仁波切著、郑振煌译:《西藏生死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
6.肯内斯·克拉玛著、方蕙玲译:《宗教的死亡艺术——世界各宗教如何理解死亡》,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2月。
7.牟宗三著:《生命的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8.傅伟勋著:《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9.何兆雄著:《实用生死学》,海洋出版社,2006年6月。
10.蔡瑞霖著:《宗教哲学与生死学》,台北:南华管理学院,1999年4月。
三、论文
1.释慧开:《从宗教层面探索生死课题》,《儒佛生死学与哲学论文集》,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2008年1月,第2版。
2.释慧开:《谈生论死——从避讳生死到探究生死》(发刊词),《生死学研究》第1期,台湾南华大学生死学系,2005年1月,第1页。
3.李函真:《中阴解脱之研究——藏传佛教中阴超度法的生死意识转化内涵》,台湾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4.李函真、郑善明、许育文:《以“中阴解脱”终极关怀开展矫治社会工作生命观》,《少年犯罪矫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大仁科技大学社会工作系,2006年。
5.刘明松:《生死教育的理论与实际》,http://www.dpa.nttu.edu.tw/teacher/doc/20.doc。
6.孙中曾:《傅伟勋的生死学与心性论——以〈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为中心的讨论》,《生死学研究》第1期,台湾南华大学生死学系,2005年1月。
7.金观涛、刘青峰:《从中国文化看终极关怀理念形态》,《生死学研究》第6期,台湾南华大学生死学系,2007年7月。
8.林绮云:《死亡教育与辅导:批判的观点》,《生死学研究》第1期,台湾南华大学生死学系,2005年1月。
9.[美]Michael Yen、尹力:《分析心理学对〈西藏度亡经〉的解读》,《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4期。
10.丁子江:《西藏度亡经探秘》,2008年3月,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f3a7001008iv3.html。
【注 释】
[1] Elie Metchnikoff(1845-1916),旅法俄国生物学与细菌家,1908年诺贝尔医学奖共同得主之一。
[2] 释慧开:《谈生论死——从避讳生死到探究生死》(发刊词),《生死学研究》第1期,台湾南华大学生死学系,2005年1月,第1页。
[3] Roswell Pack(1852-1914),美国纽约州水牛城大学医学院外科医学教授。
[4] Herman Feifel(1916-2003),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教授。
[5] 释慧开,美国费城天普大学宗教研究所哲学博士,台湾南华大学教授,生死研究所所长。
[6] 1986年改为Association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死亡教育与谘商协会,简称ADEC,是美国最重要的死亡教育专业组织,也是国际间最大的“教育的、专业的、科学的”死亡学领域的组织。
[7] 黄天中,美国爱荷华州德瑞克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美国纽约州库克大学副校…
《从“念佛救度”和“中阴得度”看佛教死亡教育(彭兰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