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念佛救度”和“中陰得度”看佛教死亡教育(彭蘭闵)▪P4

  ..續本文上一頁不是只片面提供死亡的內容與意義,它必須給予生與死之完整意義;也唯有這樣完整的死亡教育內容之教導,才能培養個人建立健康真實的人生。在中國社會的轉型期,人口老化加劇,由生態失衡而造成頻繁的自然災害,惡性傳染病如艾滋、SARS等日益增多,自殺率不斷上升,加之青少年一些反生命的行爲,如吸毒、毫無同情心、生命的無意義感等現象的産生,所有這些,都使人們更多面臨對死亡的預期和接受的心理體驗,可看作是死亡教育在國內興起的社會背景。既然佛教的死亡教育能夠讓人們從了解自己死亡的前提下來掌握自己的命運,那麼,我們有必要把殊勝的佛教傳統與現代人的精神需求相結合,建立一種現代的生死學與生死智慧,以便向更多的人介紹死亡和臨終的覺悟見解,讓人們認識死亡的本質,學會在思考死亡的時候爲生活確定目標、方向和價值。

   四、結語

  自古以來,生死是自然現象,從前的人自然地迎生送死,而在現代社會中,因爲科技理性的運作模式改變了自然的運行原理,處理死亡也如人類的生産行爲一般,逐漸機構化(在醫院迎生送死)、醫療化(剖腹生産或插管延長死亡時間)。在製度化的過程中,透過教育機構、輔導機構、醫療機構再製造的過程與洗禮,生命或死亡的自然面貌也將重新被對待、诠釋或處理[60]。但無論怎樣,對于人類,死亡仍是一種無處可逃的恐怖威脅。就宗教哲理的勝義層面而言,確有超越生死的境界,然而對大多數人而言,面對現世死亡與喪親經驗,相對意義的死亡依舊是哀傷、痛苦、恐怖而又無可逃避的現實。一項調查表明,對于病人及家屬而言,想到死亡時的感覺,害怕恐懼14.19%,喪氣17.81%,憂郁悲傷17.81,認爲死是大解脫的26.56%,認爲沒有意義28.8%,覺得喜悅只有2.48%。其它4.53%。這個調查包括上海和天津5個民族(漢、回、朝鮮、滿、蒙古)2297人,對死亡表示排斥的高達70%(崔以太,甘蘭君 1991年)[61]科技固然可以幫助人們提高生活的水准,一定程度上解除某些病痛、延長壽命,但對于人類經驗無法到達的“死”之領域,卻難以解答。這些問題也許只能求助于宗教的智慧。宗教本質上是對“彼岸”世界、超越性存在的一種解釋模式。可見,現代人要提升生死的品質,必須要借助宗教。

  面對死亡總體來講屬于私人領域的範疇,並且涉及個體心靈的超越,死亡有無常和多重的層面,是另一種生命形式的開始。對佛教徒來說,死亡有不同的層次,有的死得痛苦不堪,有的死得安甯平靜,有的死得“來去自由”,但無論怎樣死,以“中陰得度”和“念佛救度”爲代表的佛教死亡教育都明確地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對于死亡有所准備,將會發生什麼;如果不作准備,又將會是怎樣,以及該如何准備和如何選擇。它們不僅用以開示臨終和已死之人而已,同時也用以指導仍然活著的人。

  無論如何,佛教的死亡教育揭開了死亡的神秘面紗,彰顯了生命或死亡的本質,還原生死的真正面貌,讓我們可以選擇死亡,並進而選擇再生。傅偉勳曾把佛教對于生死問題的探索方式與其它宗教進行了比較,他認爲相比之下,佛教的生死教育具有以下殊勝之處:第一,在所有宗教中,唯有佛教自始至終把“生死大事”作爲宗教應該關注的課題,不假借天啓、傳統之類的外力,完全依靠生死體驗、內省工夫、智慧洞見、心性涵養等純內在的精神本領,去如實觀察包括生死現象在內的世間一切,由是發現宗教解脫之道。第二,佛教(尤其大乘佛教)基本采取“整全的多層遠近觀”方式,去分析問題,觀察事相,獲致真理……最能免于理論獨斷性或宰製性,最具思維開放性與通融性,易與其它宗教進行對談溝通,借以謀求自我改善,自我創新。第叁,佛教特別講求理論與實踐的配合一致,而以心性的肯定體認與否作爲有關生死大事的宗教真理或道理的取舍標准。[62]

  作爲全面的社會道德體系的組成部分,佛教死亡教育可教導人們勘透輪回生死之本質,提升生命價值,開顯生命意義,補足當前生命教育的缺失,同時也給現代心理治療提供可行的方法。佛教中有一句話,叫“人生難得,佛法難聞”,認爲六道衆生中,人因其所具有的諸多特性與所處環境,最有可能走上生死解脫之路,獲得涅槃自在。如果我們做預備,不管是生是死,我們都將有很大的希望。正如索甲仁波切所說:“如果在我們還活著的現在拒絕死亡,那麼我們的一生、死亡的那一刻和死亡之後,都將付出昂貴的代價。拒絕死亡的結果,將毀掉這一生和未來的生生世世。我們將無法充分利用這一生,且將受困于終將一死的自己。這種無知將奪掉我們開悟之旅的基礎,把我們永遠系縛在妄想的境界、不由自主的生生死死,也就是我們佛教徒所謂的輪回苦海。”[63]

  【參考文獻】

  一、佛教經論

  1.《大正新修大藏經》,CBETA電子佛典集成Feb.2008,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編輯發行。

  2.蓮花生著、徐進夫譯:《西藏度亡經》,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

  3.蓮花生著、孫景風譯:《中有教授聽聞解脫秘法》,四川省佛教協會,2002年。

  4.釋印光著述、張育英校注:《臨終叁大要》,《印光法師文鈔》,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3月。

  5.弘一著:《弘一大師文集選要》,臺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2月。

  6.明憨山著述、孔宏點校:《憨山老人夢遊集 》(卷叁),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7.元普度輯:《廬山蓮宗寶鑒》,《淨土宗大典》(九),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 ,2008年。

  8.缪滌源:《念佛救度中陰法》(又名《了脫生死全集》),浙江省天臺國清寺法物流通處翻印。

  二、專著

  1.羅颢著:《此生可度:佛教生死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1月。

  2.覺醒著:《清淨國土:佛教淨土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2月。

  3.達照著:《饬終:佛教臨終關懷思想與方法》,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4.田代俊孝編、郭敏俊譯:《看待死亡的心與佛教》,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7月。

  5. 索甲仁波切著、鄭振煌譯:《西藏生死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

  6.肯內斯·克拉瑪著、方蕙玲譯:《宗教的死亡藝術——世界各宗教如何理解死亡》,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2月。

  7.牟宗叁著:《生命的學問》,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8.傅偉勳著:《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9.何兆雄著:《實用生死學》,海洋出版社,2006年6月。

  10.蔡瑞霖著:《宗教哲學與生死學》,臺北:南華管理學院,1999年4月。

  叁、論文

  1.釋慧開:《從宗教層面探索生死課題》,《儒佛生死學與哲學論文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8年1月,第2版。

  2.釋慧開:《談生論死——從避諱生死到探究生死》(發刊詞),《生死學研究》第1期,臺灣南華大學生死學系,2005年1月,第1頁。

  3.李函真:《中陰解脫之研究——藏傳佛教中陰超度法的生死意識轉化內涵》,臺灣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4.李函真、鄭善明、許育文:《以“中陰解脫”終極關懷開展矯治社會工作生命觀》,《少年犯罪矯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大仁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2006年。

  5.劉明松:《生死教育的理論與實際》,http://www.dpa.nttu.edu.tw/teacher/doc/20.doc。

  6.孫中曾:《傅偉勳的生死學與心性論——以〈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爲中心的討論》,《生死學研究》第1期,臺灣南華大學生死學系,2005年1月。

  7.金觀濤、劉青峰:《從中國文化看終極關懷理念形態》,《生死學研究》第6期,臺灣南華大學生死學系,2007年7月。

  8.林绮雲:《死亡教育與輔導:批判的觀點》,《生死學研究》第1期,臺灣南華大學生死學系,2005年1月。

  9.[美]Michael Yen、尹力:《分析心理學對〈西藏度亡經〉的解讀》,《宗教學研究》,2005年第4期。

  10.丁子江:《西藏度亡經探秘》,2008年3月,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f3a7001008iv3.html。

  【注 釋】

  [1] Elie Metchnikoff(1845-1916),旅法俄國生物學與細菌家,1908年諾貝爾醫學獎共同得主之一。

  [2] 釋慧開:《談生論死——從避諱生死到探究生死》(發刊詞),《生死學研究》第1期,臺灣南華大學生死學系,2005年1月,第1頁。

  [3] Roswell Pack(1852-1914),美國紐約州水牛城大學醫學院外科醫學教授。

  [4] Herman Feifel(1916-2003),美國南加州大學醫學院教授。

  [5] 釋慧開,美國費城天普大學宗教研究所哲學博士,臺灣南華大學教授,生死研究所所長。

  [6] 1986年改爲Association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死亡教育與谘商協會,簡稱ADEC,是美國最重要的死亡教育專業組織,也是國際間最大的“教育的、專業的、科學的”死亡學領域的組織。

  [7] 黃天中,美國愛荷華州德瑞克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美國紐約州庫克大學副校…

《從“念佛救度”和“中陰得度”看佛教死亡教育(彭蘭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