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邵之茜)

  佛教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

  邵之茜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年第6期

  

   佛教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和完整的教育體系,體現了理論與實踐、信仰和現實的巧妙結合。佛陀不僅以堅定的信念,終身的教育實踐,海涵地負的學識和爲人類尋求解脫苦難的獻身精神而令後人無限景仰,而且其豐富的教育思想也是我們反省和矯治現代教育之弊端和精神危機、價值觀念偏差的寶貴財富。對佛教教育思想進行認真的發掘並做出現代诠釋,賦予它新的思想意義,不僅有益于佛教文化的傳承,能使之源遠流長,萬古常新,而且把佛教教化的義理與當代社會教育的內容聯系起來,有益于當代教育內容的充實,教育理念的建構和教育體系的完善,從而爲現代教育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料。這裏僅就佛教教育思想的叁個特性加以探究,以就教于方家。

  一 教育理念的獨特性

  佛教教育的核心就是對衆生圓滿的教育,其教育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包括了“戒、定、慧”叁學的理念。這種教育理念所包涵的“叁學”是將修行的實踐活動和修行的方式以及修行達到的目標這叁個方面的內容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蘊藏著豐富的思想。戒是包括言行舉止的實踐活動;定即靜慮是修悟的心理活動,《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叁雲:“言靜慮者,于一所緣,系念寂靜,正審思慮”,是使心注一境的心理體驗;慧是使人深入思慮,真實把握現象形態的作用,認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正信覺悟,因此是信仰。這樣佛教的教育理念就具有實踐、心理、信仰這叁個層面的修持和教化內容,成爲叁個自成體系又不可分割的整體。結合時代特點,以新的角度和方法認真研究和探討這些內容,以使其更好地對我國當前的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借鑒作用。

  隨著我國社會現代化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教育不僅要使得學生具有較寬的專業知識面和較強的動手能力,更要注重對學生人格魅力、人文素養、高尚的理想情操的培養。反思我們現存的教育觀念,的確還存在著許多認識上的誤區,一味地強調科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導致了教育行爲的偏差。以至急功近利思想日益嚴重,獨立自主和創新意識淡薄,平等與合作精神缺乏。尤其是嚴重的道德滑坡,不斷見諸于媒體的學生行騙、搶劫、凶殺、賣淫等犯罪案件,令人觸目驚心。各種社會問題日益明顯,在現實社會中人們越來越沒有安全感,安甯、快樂似乎正在遠離我們。探究這一現象産生的原因主要是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的忽視。要從根本上改進教育價值取向,積極探討有效的途徑,以新的教育觀念引導我國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實踐,這是需要全體教育工作者和全社會共同努力的。佛法崇尚道德,佛教教育的終極目標就在于通過修行培育高尚的人格、淨化心身,從而化導社會。汲取佛教文化中“完成人格”和“道德修證”的教育思想,不僅有助于當前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而且有助于促進社會的安全團結,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佛教基于“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的教育目的,其教育在于開示覺悟,啓發自我的覺醒,在學習中探尋宇宙人生的真相,了解生命的真正意義。佛教認爲人雖有天資、性別、性格及生活環境等各方面的巨大差異,但通過適當的教育、正確的引導、持續地學習,其個人潛力就能得以開發,從而能夠存真去妄,不斷向上、向善,最終達到自我實現。這種衆生平等、共存共榮、民主、和合的理念引導人們在成就個人健全人格、達到理想精神境界的同時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共同進步。這對我國由只培養少數精英爲目標的精英教育思想,轉變爲面向全體的大衆教育觀具有很好的啓示作用。應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平等地爲每個學生提供發展和成才的機會,摒棄以往那種唯分數論以及僅以考試作爲評判學生能力的單一模式。努力改變教育發展有失公平的現狀,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利用率,以滿足我國日益高漲的大衆教育需求。

  科技的飛速發展,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以及各種不同文化相互沖撞引發了新的社會矛盾。工作節奏的緊張、生存競爭的加劇和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往往容易讓人産生壓抑的情緒,迷失人生方向,甚而出現各種心理疾患。佛教教理不只是玄虛的理論,而是對現實人生和社會有一定實用價值的人生智慧,它是針對現實人生的苦難和煩惱而提出的救治方法,是心靈的教育。佛教虛空、祥和、安樂、清靜的義理則正好可以彌補現代人缺乏心靈溝通的不足,緩解各種壓力,調節心態,讓人紛亂、躁動的內心複歸于平靜,獲得精神上得最大自由。其指點迷津、撫慰人心、對治現代人心理問題的作用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

  另外,汲取佛教教育思想中重視實踐、關注心理體驗、確定目標和方向這些有益的成分,有助于完善我們今天的教育理念。

  二 教化內容的廣博性

  佛教的一大特征是信衆大都是在成年後才接受佛教思想的,當然藏傳和南傳地區由于是全民信教,所以出生在這些地方的人往往是當然的信衆。其余大部分地區尤其是漢傳佛教的信衆,主要是通過佛陀教育才了解和接受教義的。因此,佛教教育關系到佛教生存和延續的根本問題。教化內容能否回答世間疑問,能否指出祛除煩惱的方法,能否吸引更多的信衆,這些不僅決定了佛教教育理念的特異性而且決定了其內容的廣博性。

  佛教的基本教義是以對人生的觀察爲出發點的,對于自然和社會的認識,也是由對人的考察開始的,因此在傳播中表現出了極強的適應性,並且通過各種文化形式,如吟誦、繪畫、雕塑、建築等,構成了蔚爲大觀的佛教文化體系。用現代人的眼光诠釋和解讀佛教思想和文化形態的豐富內涵,使之“隨世而行”,起到“教化不失時,善知時所行”(《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二》)的作用,這是一項需要做出艱辛努力的長期任務。佛家教育思想菁華的內容涉及到了人生曆程的各個方面,其有補于世的義理大致包括:驅妄解惑,進入空靈境地的修身理論;衆生平等、無情有性的自然觀;敏學慎思與精進不止的治學態度;覺悟人生、視萬物無常、從“有我”世界進入“無我”境地的人生觀;慈悲喜舍、普度衆生的情懷;窮究義理與對治人心的論辯等諸多內容。這些教化內容與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構成了一定的聯系,並極大地豐富了人的精神內涵。由于佛教在長期的發展中,必須面對人們在現實社會和具有對治人的貪欲之心,在思想上達到了脫生死的人生境界的社會功能。其所展示出的對人生命曆程中所産生的一切煩惱和困惑,並從理論上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所以,這就使佛教深切的終極關懷,給飽經磨難的人們以心靈的撫慰,有助于形成灑脫曠達的人生態度。從這個意義上看,佛教教育內容的廣泛特性,決定了其對于人的影響,往往是終其一身的。

  實際上佛教的“五明”之學可以說涵蓋了佛教的教育內容,“五明”除了內明(佛學)之外,還包括因明(邏輯學),聲明(聲韻學和語文學)、工巧明(工藝、技術、曆算之學)、醫方明(醫藥學)。這些科目涉獵的內容十分廣泛,既有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也有關于身心健康、道德修養、社會經驗以及各種生活技能方面的內容,知識結構嚴密完備,內容廣博實用。隨著國民教育的進一步普及,我們的教育也要逐漸從單純追求知識轉而追求人的全面發展,除了培養知識型的專門人才外,更應注重培養重實踐的技能型人才,來滿足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探討佛教教育發展的曆史和規律,研究佛教教育內容方面的特色,將佛教教育的寶貴經驗,融入到中國教育未來實踐之中,探索新路子,提出新舉措,這對我國教育的發展是十分有益的。

  叁 教育方式的多樣性

  佛教在長期的傳播過程中,形成了獨有的教育方式,對于當代教育方法的創新具有啓示作用諸如:“以心傳心”、“教外別傳”、“不落言筌”、“棒喝話頭”、“禅語機鋒”、“五十禅觀”、“漸頓四法”、“以禅喻詩”“咒法”、“身、口、意”叁密傳法等。許多方式,非修持者不能體悟,非真修實證者難究其詳。這裏僅就人們所熟知的六種方式進行初步的討論,以了解其基本特征。

  (一)講故事喻佛理的教化方法

  這種方式可以使人們從日常生活道理中體悟解決修證佛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從而堅定信念,堅持修行。佛陀本人和孔子一樣堪稱偉大的教育家,他孜孜不倦,幾十年如一日,常常以通俗的臂喻、生活的實例宣導深奧的佛理,開示衆人。如佛陀創教之初,在王舍城乞食時正在進行“耕祭”的學者迦屍婆羅墮阇向其诘難:“我終年耕耘,才獲得了糧食,你呢?”佛陀回答說:“我也是終年耕耘,並獲得了不朽的成果”,接著佛陀進一步運用比喻表明自己的立場和信念,他說:“我的田地是法,我除去的野草是欲望,我的鋤頭是智慧,我收獲的成果是涅槃”。《百喻經》則通過98個比喻故事,從各個方面闡發佛理,讀來趣味橫生。既是佛教文學中的精品,又是以深入淺出、生動活潑的寓言故事教化人心的成功範例。這種教育方式,利于開啓心智,發人深思,可借鑒之處甚豐。

  (二)根據不同對象,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誨

  中國佛教大乘思想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具有雙重的價值取向,即出世法和世間法,前者“萬法唯心”的思辯推向了極至,後者則向世俗靠攏,救一切衆生于苦難。佛陀認爲每個人都有自我覺醒的能力,即人人皆有佛性,爲了達到令其開悟的目的則要根據對象根機、年齡、知識背景、學習態度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教育和引導,所謂“佛說八萬四千法,對治八萬四千心”。如《圓覺經》中由十二位菩薩依據自身的不同情況,就如何修證的方法分別向佛陀發問,十二位菩薩代表著不同的修行方法,佛陀依…

《佛教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邵之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