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邵之茜)▪P2

  ..續本文上一頁次解答,解答的內容皆根據對象不同而有所區別,有著極強的針對性,所謂權巧方便、對機說法,以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佛教這一教育方法與傳統的儒家教育中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方法不無相似之處。而且這對于克服我國當今教育中所存在的模式化、單一化傾向具有積極作用。

  (叁)通過導師進行心靈引導的教化方式

  中國佛教十分重視師資問題,“一切衆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行,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薩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認爲得一切善知識之人爲師,是大因緣。善者,于人有益,導之以光明前程者;知識,使人能了知萬法如幻,只在心念之中。結識了善知識,就等于有了一位心理引導師,能在他的教化下遠離罪惡,常修于衆善,永葆清純潔白,具有圓滿之智慧。佛教認爲一切煩惱的生成之因,皆在于心,一切心識本自虛幻,必須以破妄有的智慧加以認識,隨幻隨除。大乘佛教的第一義谛就是明心,如《楞嚴經》五十禅境(指五陰,即色、受、想、行、識,在相應的禅定中所分別對應的十種妄有心境,共計五十種。)的描述就是對修定者的一種心理引導,它把人們靜慮時思維的想象、聯想、再現、再造以及創造機能都明確地展現出來,在對治妄心的實證中,把人們的思維推向了極爲精巧的高度,其對心理探究的貢獻是不可低估的。在當今紛擾和物質至上的現實社會中,對于保持人內心的平和以及培養健全的人格都有著無可比擬的功效。

    (四)不著文字、不落言筌、以心傳心的教化方式  

  中國佛教不立文字的心傳口授,決非輕視文字,禅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揭示的教學方法,是師生之間傳播佛教義理的一種獨具的會通、領悟方式,“心有靈犀一點通”,強調師生之間的心靈的溝通和對話。因此,不立文字,是要求傳道者要慎于文字,不執著文字的溝通和傳播,而要注重內心的領悟和身心的體驗、感受,明心見性,頓悟成佛。我們的教育也不應再固守于“注入式”的傳統模式,拘泥于繁瑣的教條和刻板的形式,而應以人的心身全面發展爲目的,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啓發學生的獨立和創新意識,將個人的潛能最大限度地引發出來。另外,這種點化方式對導師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佛陀明確指出“善知識”者須有四威儀,即行、住、坐、臥四個方面的具體規定。對導師的素質提出:要能依佛法進行思維和判斷抉擇;要守戒遵律,身體力行,以身作則;要具備修行者敬重的戒德;要熟知印度或中國佛教的禅法,以對境煉心,盡除妄塵;還應除去《五燈會元·卷十》中所述之弊“盡有常圓之月,各懷無價之珍。所以月在雲中,雖明而不照。智隱惑內,雖真而不通”;修證佛理,不僅要學有所得,而且應當能夠用語言准確地表達出來。佛教曆史上的一些著名的高僧,都是信仰與文化並重,具有相當深厚的文化功底,不僅精通佛門經典,而且通曉四書五經,能詩善文,是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師資素質與教育質量有著及其得密切聯系,佛門重師才、師德對我們今天教師如何提高自身的修養和提升教學能力也有很好的啓示,所謂“廣學多聞,辯才無礙”。

  (五)運用師徒相授、代代相傳的教化方式

   重師承,續法脈。佛門不僅要求弟子追隨導師,敬師如佛在世,還十分關注法脈的傳承,把師徒之間代代相續稱之爲“傳燈”,意謂佛法如光明的火炬,照亮人心,引導人從黑暗走向光明。代有傳承,則能渡脫衆生于現實苦難的此岸,到達清澄祥和的彼岸世界。如北宋道原的中國佛教禅宗史書《景德傳燈錄》,敘述禅宗傳法世系共五十二世,一千七百零一人。又如胡適在1926年9月從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和之後在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院發現的兩個版本的《楞伽師資記》,就記載了楞伽宗傳法的六代宗門譜系。佛門重視師承關系,使法脈宗風綿延不絕的特點可見一斑。

  (六)以點帶面,運用對比、激勵的教化方式

   大乘經典在結尾處,大都以“流通分”的結構形式收筆,如《金剛經》結尾處說:“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子,發菩提心,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誦讀,爲人演說,其福勝彼。”認爲信衆如果能做到不僅自己心領神會,而且能向他人宣講、解說佛典,那麼其所得福分勝過將無量財寶進行布施的人。這種運用設問和遞進句式的對比,來論說施者所得福分不及持誦並演說“四句偈”(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者,其對佛經傳播的重視程度可以想見。這種方式在客觀上起到了兩個效果。一是符合人們趨福避禍、向善除惡的共同心理,體現了佛門重心悟、輕浮財的信念;二是以點帶面,以“四句偈”代一部經,以大乘性空幻有思想的歸納性語言,號召信衆持誦並爲他人演講,簡單易行,能收到四兩撥千斤的功效。

  總之,佛教的教育思想無論是理念的獨特性,還是內容的廣博性和方式的多樣性都爲我們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源,對于當代教育的改革和創新都會帶來有益的啓示。在現代社會環境和教育現狀下,如何汲取佛教教育思想的有益成分來彌補教育中的薄弱環節,是一項具有現實意義的工作,需要我們做出更多的努力和進一步的探討。可喜的是,隨著佛學研究的深入,佛教文化傳播的廣泛,佛教教育對當代教育、當代社會的積極作用已被更多的人所認可。如新成立的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就開設了:人生與佛教、品嘗禅味、禅在心理輔導臨床上的應用、佛教心理學等課程。從中可以看出,這些課程的設置不再僅僅是對佛教理論和佛教經典的講授,而是轉而關注當今社會存在的問題,融入當代社會與現實人生之中。中國佛教的教育思想所包含的內容和方法可討論的問題很多。如胡適對禅宗的教化方法除了頓悟與漸悟之辯與“觸類是道,任心爲修”外,還歸納了五種,即“不說破”、“疑”、“禅機”、“行腳”、“悟”,這些都不無道理。其中有關禅宗獨特的教化方式容當另論。

  

  

《佛教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邵之茜)》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