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邵之茜)▪P2

  ..续本文上一页次解答,解答的内容皆根据对象不同而有所区别,有着极强的针对性,所谓权巧方便、对机说法,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佛教这一教育方法与传统的儒家教育中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方法不无相似之处。而且这对于克服我国当今教育中所存在的模式化、单一化倾向具有积极作用。

  (三)通过导师进行心灵引导的教化方式

  中国佛教十分重视师资问题,“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行,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萨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认为得一切善知识之人为师,是大因缘。善者,于人有益,导之以光明前程者;知识,使人能了知万法如幻,只在心念之中。结识了善知识,就等于有了一位心理引导师,能在他的教化下远离罪恶,常修于众善,永葆清纯洁白,具有圆满之智慧。佛教认为一切烦恼的生成之因,皆在于心,一切心识本自虚幻,必须以破妄有的智慧加以认识,随幻随除。大乘佛教的第一义谛就是明心,如《楞严经》五十禅境(指五阴,即色、受、想、行、识,在相应的禅定中所分别对应的十种妄有心境,共计五十种。)的描述就是对修定者的一种心理引导,它把人们静虑时思维的想象、联想、再现、再造以及创造机能都明确地展现出来,在对治妄心的实证中,把人们的思维推向了极为精巧的高度,其对心理探究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在当今纷扰和物质至上的现实社会中,对于保持人内心的平和以及培养健全的人格都有着无可比拟的功效。

    (四)不着文字、不落言筌、以心传心的教化方式  

  中国佛教不立文字的心传口授,决非轻视文字,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揭示的教学方法,是师生之间传播佛教义理的一种独具的会通、领悟方式,“心有灵犀一点通”,强调师生之间的心灵的沟通和对话。因此,不立文字,是要求传道者要慎于文字,不执着文字的沟通和传播,而要注重内心的领悟和身心的体验、感受,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我们的教育也不应再固守于“注入式”的传统模式,拘泥于繁琐的教条和刻板的形式,而应以人的心身全面发展为目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的独立和创新意识,将个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引发出来。另外,这种点化方式对导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佛陀明确指出“善知识”者须有四威仪,即行、住、坐、卧四个方面的具体规定。对导师的素质提出:要能依佛法进行思维和判断抉择;要守戒遵律,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要具备修行者敬重的戒德;要熟知印度或中国佛教的禅法,以对境炼心,尽除妄尘;还应除去《五灯会元·卷十》中所述之弊“尽有常圆之月,各怀无价之珍。所以月在云中,虽明而不照。智隐惑内,虽真而不通”;修证佛理,不仅要学有所得,而且应当能够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佛教历史上的一些著名的高僧,都是信仰与文化并重,具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功底,不仅精通佛门经典,而且通晓四书五经,能诗善文,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师资素质与教育质量有着及其得密切联系,佛门重师才、师德对我们今天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提升教学能力也有很好的启示,所谓“广学多闻,辩才无碍”。

  (五)运用师徒相授、代代相传的教化方式

   重师承,续法脉。佛门不仅要求弟子追随导师,敬师如佛在世,还十分关注法脉的传承,把师徒之间代代相续称之为“传灯”,意谓佛法如光明的火炬,照亮人心,引导人从黑暗走向光明。代有传承,则能渡脱众生于现实苦难的此岸,到达清澄祥和的彼岸世界。如北宋道原的中国佛教禅宗史书《景德传灯录》,叙述禅宗传法世系共五十二世,一千七百零一人。又如胡适在1926年9月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和之后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院发现的两个版本的《楞伽师资记》,就记载了楞伽宗传法的六代宗门谱系。佛门重视师承关系,使法脉宗风绵延不绝的特点可见一斑。

  (六)以点带面,运用对比、激励的教化方式

   大乘经典在结尾处,大都以“流通分”的结构形式收笔,如《金刚经》结尾处说:“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子,发菩提心,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诵读,为人演说,其福胜彼。”认为信众如果能做到不仅自己心领神会,而且能向他人宣讲、解说佛典,那么其所得福分胜过将无量财宝进行布施的人。这种运用设问和递进句式的对比,来论说施者所得福分不及持诵并演说“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者,其对佛经传播的重视程度可以想见。这种方式在客观上起到了两个效果。一是符合人们趋福避祸、向善除恶的共同心理,体现了佛门重心悟、轻浮财的信念;二是以点带面,以“四句偈”代一部经,以大乘性空幻有思想的归纳性语言,号召信众持诵并为他人演讲,简单易行,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总之,佛教的教育思想无论是理念的独特性,还是内容的广博性和方式的多样性都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于当代教育的改革和创新都会带来有益的启示。在现代社会环境和教育现状下,如何汲取佛教教育思想的有益成分来弥补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需要我们做出更多的努力和进一步的探讨。可喜的是,随着佛学研究的深入,佛教文化传播的广泛,佛教教育对当代教育、当代社会的积极作用已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如新成立的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就开设了:人生与佛教、品尝禅味、禅在心理辅导临床上的应用、佛教心理学等课程。从中可以看出,这些课程的设置不再仅仅是对佛教理论和佛教经典的讲授,而是转而关注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融入当代社会与现实人生之中。中国佛教的教育思想所包含的内容和方法可讨论的问题很多。如胡适对禅宗的教化方法除了顿悟与渐悟之辩与“触类是道,任心为修”外,还归纳了五种,即“不说破”、“疑”、“禅机”、“行脚”、“悟”,这些都不无道理。其中有关禅宗独特的教化方式容当另论。

  

  

《佛教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邵之茜)》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