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唐代佛教教育宗旨与内容初探(张捷)

  唐代佛教教育宗旨与内容初探

  张捷

  东北师大学报

  

   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 经两晋南北朝的发展至唐, 已形成了具有中国化的佛教思想体系。与此同时, 佛教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但对佛教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探讨, 至今在教育史学界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就唐代佛教教育的宗旨、内容, 及其对唐代政治、科学文化、世俗教育的影响谈几点看法。

   一、“ 人人能成佛”的教育宗旨

   “成佛”乃是佛教教育的基本宗旨, 也是佛教徒们宗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但人能不能成佛, 哪些人能成佛,成佛是在当世, 还是在遥远的将来,这就成为佛教教育的中心问题, 即佛性说所要解决的内容。佛教在唐代出现的不同宗派都论证了在客观世界的背后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本体,一切具体的存在都是它的显现或由它派生的。这个绝对的本体, 称为“佛性”,也称为“佛界”。“界”有“因”, 即质因、因素的意义。佛教各宗都属大乘佛教, 认为众生均有成佛的因素, 成佛的可能, 即众生都可以成就佛果。佛教各宗正是通过对“佛性说”的阐发, 从理论上为“人人能成佛”的教育宗旨寻找到了依据。

   天台宗的佛性说充分肯定了人人都有佛性。其中兴人物湛然竭力宣传“无情有性”说,认为一切事物是佛性的具体体现, 变化的事物又分有情众生与无情之物, 佛性寓一切事物之中。天台宗还强调佛性是先天的, 有善、恶之分, 修习的行为也有善恶之别。天台宗的佛性说不仅肯定了人人有佛性, 而且创造性地阐发了“佛性”有善恶之分, 注重教育佛徒修善止恶, 修身成佛, 显示与证明了佛教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华严宗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并提出“顿悟成佛”的主张。一般人之所以不能觉知常住清净的佛性, 是因为被世间的所谓妄相所翳的缘故。只要破除妄相, 接受佛教的宗教世界观, 佛性就显现在眼前。所以, 人的思想一旦觉悟, “离妄觉真”, 虽不脱离尘世, 同样可以成佛。华严宗的佛性说指明了一条身不离现实世界, 而能从精神上进入天国的道路。这就扩大了修习范围, 加强了精神修养, 对社会上的每一成员都有强大的引力, 使佛教教育对象骤增。

   禅宗南宗的佛性说, 更进一步阐述了佛性是人人具有的, 佛性就是人的本性。既然佛性人人具有, 为什么又有佛与众生之别呢?众生成佛的途径又在哪里?慧能认为, 佛与众生之别就在于对自性的“悟”与“迷”,“自性若悟, 众生是佛;自性若迷, 佛是众生。” 从“迷”, 到“悟”就是成佛的过程,“若识本性, 一悟即至佛地”,“一闻言下便悟, 顿见真如本性”。这就是慧能的“顿悟成佛”,“见性成佛”之说, 成为影响后世的重要理论。慧能还认为, 人有了这种内心的神秘觉悟, 无论处于何种环境, 都可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为此一切外在的宗教形式都是不必要的。这使佛教教育由注重外在教理的说教而转向内心世界的开示, 教育目标由神化的形象具体到现实中的人, 进一步促使佛教教育面向众生, 打破了佛教的传统, 充满民俗特色;但其迷信成分也越来越重。慧能后, 禅宗不断分化, 佛性说也不断发展, 更突出地体现了佛教教育面向现实, 为现实服务的特点, 教育宗旨更加明确, 成佛的途径也更加广泛。

   唐代佛教各宗之所以提出“人人能成佛”的教育宗旨, 在于教育作为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 它是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也就是说, 一定社会的教育要反映一定社会的现实需要, 否则它将失去存在的价值, 甚至无法存在。任何一种教育宗旨的产生与存在都是如此, 佛教教育宗旨亦不例外。唐代佛教各宗正是基于满足劳动人民要求摆脱苦难, 追求自由、幸福的愿望, 在精神上给人民以寄托,又适应了统治者利用佛教达到精神上控制人民的目的, 创造性地对教育宗旨的理论基础——佛性说进行了阐发, 提出了“人人能成佛”的教育宗旨。由于佛教教育具有超传统教育的广泛社会性, 从而扩大了佛教教育的影响, 这有利于唐代政治的安定, 人心向善的社会风气的形成。这就是以“佛性”为基点的佛教教育的客观积极意义所在。但也要清楚地看到, 佛教教育宗旨确立的基点——佛性说, 即关于人有没有佛性, 人能否成佛的问题, 其本身是荒谬的。无论是现世, 还是来世能成佛,部分人有佛性或人人有佛性, 都是不现实的说教。因为要想在佛国乐土中享受自由、平等、幸福, 在彼岸世界里获取一切, 那是永远达不到的。因此说, “人人能成佛”的佛教教育宗旨是唯心主义的。

   二、以教义宣传为主的教育内容

   佛教教育的宗旨为培养僧徒确定了方向, 明确了教育对象在佛教教理、宗教修养、行为训练诸方面的要求。但要保证教育宗旨的实现, 则有赖于教育内容的选择。佛教教育自传入至唐, 一直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 其内容不外乎是宗教教义的宣传, 借以向僧众灌输佛教的人生观与道德观, 为配合传教的需要, 还向僧众传授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但随着历史的发展, 唐代佛教教育内容是比较丰富的, 体现了时代的特色。

   (一)宣传佛教教义

   佛教教义的宣传乃是佛教教育的基本内容。佛教教义可总称为“三藏”, 即包括经、律、论三部分。经就是佛教经典;律就是佛教的戒律、轨范;论则为对经典的注疏及对某些义理的阐述与发挥。印度佛教的整个学说只解决一个问题, 即最后的解脱, 因而佛教学说也可称“解脱论”。这种“解脱论”包括两部分, 一因二果, 这在释迦时代即已确定, 两千年来, 佛徒们为论述这种“因”, 与“果”, 写下了数千卷书。唐代佛教学者从现实社会中搜集片断资料, 并根据现实需要, 对上述早巳确定的学说加以证明并构成学说体系。唐代佛教各宗均依经而论, 阐发其思想, 宣扬其学说, 标本宗义, 自立法门。

   天台宗诵《法华经》。中兴人物湛然“至是始以处士传道, 学者悦随, 如群流之趣于太川也。”“当大兵大饥之际, 揭历法流学徒愈繁”,“盖受业身通者, 三十有九僧, 缙绅先生, 高位崇名, 屈体承教者, 又数十人, 师严道尊遐迩归仁。”(《宋高僧传·卷六·湛然传》)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木。四祖澄观“春秋七十余, 传法者一百许人, 余堪讲者千数”。(《宋高僧传·卷五·澄观传》)

   禅宗在五祖弘忍前以《金刚般若经》为本。六祖慧能时曾于曹溪“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 僧尼道俗集者千余人, 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 又加入后来法语, 即世所行《法宝坛经》。”(《中国佛教·二·慧能》)此经由其弟子神会改编而成传宗典据, 慧能弟子众多, 他们得法后, 各为一家。

   译经大师玄奘所创唯识宗传法相唯识、俱舍、因明等学。其门人较多, 著名的有神昉、嘉尚、普光、窥基, 称玄门四神足。尤窥基17岁得玄奘指导而出家, 常侍左右, 25岁参加译场,勤于著述, 有“百部疏主”之称。窥基、圆测、神昉、嘉尚、普光为法相之名宿;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又以因明学见称。

   唐代佛教各宗的教育是以教义宣传为其主要内容, 在教义宣传中, 各宗都培养了大批有学问的高僧, 不仅促进了佛教教育本身的发展, 而且促进了哲学等领域的扩大, 如因明学的研究, 就是对逻辑学的贡献。教义的宣传, 使因果报应论盛行于民间。由于佛教教义是围绕唯心主义的思想而展开的, 因而它对受教者在精神上具有麻痹、腐蚀作用。

   (二)宣传宗教人生观

   佛教教育通过教义的宣传, 向受教者灌输宗教人生观。佛教的人生观是佛教徒的一般社会生活条件和特殊宗教生活需要的一种主观反映。这种人生观一旦形成, 便具有相对独立性,能支配僧侣的行动, 影响周围的群众。唐以来, 佛教走向中国化, 其人生观则认为人可以不脱俗、不禅定, 即世而出世。但人生观的基本点是不变的, 即希冀来世达到解脱的来世主义人生观。其核心内容是因果报应, 生死轮回之说。

   人生观教育是佛教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这种人生观的教育, 使佛徒们建立坚定的宗教信仰, 把佛说致为真理而服膺, 把释迦视为真理的化身、唯一的真神来膜拜。这种人生观教育, 从精神上俘获了民众, 麻痹了人民的斗志, 使他们易安于现状, 安于唐统治者的剥削与压迫。这是宗教人生观教育的消极作用。但这种人生观教育要人们寄希望于未来, 认为今世的善行, 在来世则会得到好报, 即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因而在生活中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以求成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会人们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自己创造自己的未来。

   (三)宣传宗教道德观

   人们确定了人生观, 也就从根本方向和态度上决定了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佛教要解决人生问题, 就不能不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 从而便产生了佛教的道德观, 即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 以及出家人与在家人应遵守什么样的戒律。佛教道德观是以般若为先导, 以利他为基础, 以慈悲为根本。从利他主义出发, 主张怨亲平等, 无分亲疏, 利乐一切众生,救济一切众生。这就是佛教道德观最根本的内容。但佛教的道德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一定社会历史、生活条件的产物。印度佛教道德观认为只有把人世间一切世俗关系勘破, 修身利他, 慈悲为怀, 才能免于轮回之苦, 修成佛果…

《唐代佛教教育宗旨与内容初探(张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