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和諧社會談覺之教育(釋隆迅)

  和諧社會談覺之教育

  釋隆迅

   摘要:

  華梵大學的創辦人曉雲導師提倡覺之教育數十年,其目的在于淨化社會人心。這是來自佛陀的教育,其宗旨在于心性的自覺、反觀內明。覺之教育是在自然任運中,和諧地將倫理與智慧相結合,作爲人類心靈的燈塔。

  社會問題的産生,是由于人心出了問題,最初否定傳統道德倫理,繼而顛覆社會體系的核心價值。如果我們不盡快重建人文社會,很有可能會見到我們的社會道德淪喪、價值偏頗,爲此我們會付出極大的代價。

  自覺是自我心性的淨化,古德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蕅益大師相信“學者始覺也”,是故本文嘗試將覺之教育作系統化的整理,希望能與善知識共同推廣。

   前 言

  廿一世紀的來臨,人類邁進一個以資訊科技爲主導的時代。令人目眩神迷的電子通訊網路革新,使人們的工作及生活方式、産業結構、社會生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物科技一波又一波的突破,帶來人類有史以來不曾有過的革新。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大時代,每天瞬息萬變,“變”帶來了新的沖擊和契機,“變”推動著人類文明的步履,快速不停向前行。由于急劇變動所帶來的不穩定因素一時很難消化,導致社會動蕩和災難。雖然社會文明不斷演化,人類的憂悲苦惱卻一些也不曾減少。此刻應當放慢腳步,對于提升人的品質,開拓人類永續經營發展作出全盤的思考。科技發展固然是國家長遠的目標,但是,從曆史經驗說明,科技進步並不能保障人類的幸福,也不能維護生命免于災難。如何讓人類擁有更高品質的精神生活,是宗教家與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義務。

  華梵大學是佛教人士在中國土地上,第一所捐資興辦的社會大學。由于是宗教界所興辦,因此對于維護中華文化,發揚佛教精神,關心社會,關心人類,是其辦學的本懷,創辦人曉雲法師辦學的目的,是以佛陀的慈悲與智慧,無私無我、積極奉獻、服務社會、淨化人心。

  今天雖然教育普及,物質豐盛。然而人心困頓,找不到出路,影響所及,問題叢生。今天社會的問題,不是科技問題,也不是經濟問題,而是嚴重的社會問題。社會問題,則應歸咎于人心的根本。

  回顧過去走過的路,分析並尋找出病源,才能對症下藥,解救今日的危機。受到多元文化不同價值觀的沖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人們大多失落了中心思想,導致社會人心失序。由于西方的物質文明、科技發展、自由民主,的確令人向往,于是西化的腳步愈來愈快。日本在戰後也發展迅速,積極的市場拓銷,亦間接傳播東洋文化,東西洋的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對固有文化産生了排擠效應。在缺乏正面宣導的情況下,年輕人追逐時髦,不懂得珍惜中華文化,只要與西方觀念相違背的,即被視作封建保守,甚至棄如敝屣。在社會猛烈的變動中,來自四面八方的政治、經濟、宗教、教育文化等,也隨著資訊傳媒普及而漫延開來。對自己的文化,始終未有深度的體認與傳承,在狂風巨浪中,根基搖擺,因而迷失了的方向。

  傳媒的問題一樣嚴重,搶求刺激的新聞效果,罔顧對社會産生負面效應。王洪鈞先生曾大聲疾呼:“新聞傳播不應只談言權,更應重視言責。”科技發達固然可喜,基因工程産生了“複製人”的迷思,徹底顛覆了“人”的價值。資訊網路無遠毋屆,如何管理,值得深思。今天人人皆可成爲資訊的傳播者,不負言責的荒誕言論如同不定時的炸彈,在不重視道德的今天,隨時化作傷人利器,侵犯別人的隱私,破壞別人的名譽,挑戰倫常價值。社會普遍存在著無力感,如梁寒操先生當年所說:“斯世如今亂象多,人心早已失中和。”

  傳統道德倫理被漠視、被顛覆,面對人心困頓,倫常顛覆,價值混淆,社會失序,在外來文化多方沖擊下,人心彷徨無主。正此同時,人文精神的建設若不能並駕齊驅,迎頭趕上,將來問題勢必更嚴重。于宗先先生說:“科技可以移植,而人文社會則必須仰賴長期的培植,方能萌芽生根。”人文精神之發揚,應視爲當前國家之基礎建設。曆史是一面明鏡,溯古鑒今,心靈重建刻不容緩,根本之道,從心出發,從教育著手,講究道德倫理,藝文美學的陶冶,繼承中國固有的儒佛思想,並付以新的生命,活用于當前社會,建立屬于中國社會的人文價值體系。“覺之教育”是以東方人文思想爲主軸的價值觀。曉雲法師說:“挹取傳統優良文化精神,創造新時代教育”。

   覺的真理觀

  佛教的真理觀,簡單就是一個“覺”字。根據佛光大辭典:“梵文Bodhi,音譯菩提,即證悟涅槃妙理之智慧,舊譯爲“道”,新譯爲“覺”。”“覺”作爲名詞,指的是覺性,亦即生命的本體。作爲動詞,含有覺察與覺悟兩重意義,顯其功能,“覺察”用以對治無明煩惱;“覺悟”對治所知障。

  “佛”這一稱呼,來自梵文Buddha,意即“覺者”,佛教不是神權的宗教,佛不是神,而是一位已經證悟生命真理,圓融無礙的人,故稱爲“覺者”。釋迦牟尼佛是一位曆史人物,說法四十九年,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徹悟宇宙真谛時,他說:“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顛倒妄想,不能證得。”所謂“如來智慧德相”,即是人人本具的“覺”性,這種覺性與生俱來、不假外求,是至高無上的智慧本體。

  既然人人都有覺,爲什麼還顛倒行事,起惑造業呢?爲什麼有人不辨是非,胡作非爲,傷天害理呢?這是由于人心,對自我,對人、事、理,産生執著,迷惑本心。

  根據佛經,人的感覺是一種分辨力,稱作“識”,雖並非是究竟的覺性,卻由覺性生起。人有八識,前六識爲見、聞、嗅、嘗、覺、知。這六識起源于感官(六根)與外境(六塵)接觸,楞嚴經雲:“根塵爲緣,識生其中”。如眼睛能分辨物體顔色,耳朵能分辨音符頻率,鼻子能辨香臭氣味,舌根能辨酸甜苦辣,身體能感覺冷暖粗滑,意識能分喜怒哀樂、憂悲苦惱。

  意識還能分別前五識從外界接受的資訊,第七識末那識加以執著,最後藏于第八阿賴耶識。由于過去無明種子之發動,一念不明就是迷,産生的雜念妄想,如一顆顆煙幕彈,散發出層層的煙雲,把覺性遮蓋住了。覺性被遮蓋的人,經過無始劫的生死輪回,不斷起惑造業,墮落在六道中。若能勘破無明,了知緣起性空,即能逆生死輪回之宿命,入于涅槃(其實涅槃本無生滅,故亦無出入)。覺性人人皆有,回歸涅槃,一種不生不滅、寂滅的境界。

  吾人若能接受佛法,常依理性檢討反省,忏除業障,把“感覺”化作“智慧”,轉“識”成“智”,智慧現前,就是覺悟。覺是一種高貴的情操,曾子曰:“吾日叁省吾身,與人謀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這也是一種自覺、自律、自製的能力,能了解自己的身份與角色,沈雄穩重而不沖動,處亂世而不驚,凡事叁思而後行,故能安樂自在。

  古文中“覺”字又通“學”,蕅益大師說:“學者,始覺也。”人如果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願意虛心學習,走在正道上,心靈即獲安頓自在,就是覺悟的開始。論語雲:“孔子曰,生而知之上也,學而知之次也,困而知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爲下矣!”不是每個人天生都是大聖賢,需要透過努力學習,完成自我,實現自我。

  生而知之者,是先知先覺,這一種人不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佛陀。增一阿含經雲:“阿若等五人問佛,師爲是誰。佛答雲:我亦無師保,亦複無等侶。”六祖惠能大師聽到《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時大徹大悟。民初敬安禅師誤吞狗食,脫口說出“不垢不淨”,當下豁然開朗。這些人是天生異禀,少有的奇才,觸景觸機,即獲得大智慧和身心的解脫自在。

  至于“學而知之,或困而學之”,是後知後覺者,或遇良師益友,見賢思齊;或遇善知識指引,憣然悔悟前非;或在紅塵滾滾中,突悟人生真谛;或爲一大事因緣離俗出家,修成正果,都是自尊自覺的人。如弘一大師前半生雖在富貴顯達中渡過,披剃出家後,卻嚴守淨戒,發度衆生之宏願,終成一代宗師,超越了自己、也成就了自己。

  有一些人“困而不學”或因環境影響,或以秉性頑劣,不辨是非,爲非作歹,一錯再錯、琅珰入獄、抱憾終生。種種根器,由于業力不同,人生際遇不同,在覺與不覺,悟或不悟間,而有差別。

  佛教相信人類與生俱來的“覺性”,超越一切分別相,平等清淨,不假外求,以智慧爲體、慈悲爲用。由于“覺性”人人本有,清淨無染,故稱爲“本覺”。凡夫自無始來,生死相續,分別妄想,無明汙染,不知自覺。若能全性起修,內依本覺,外持教法,日久薰習,必能勘破無明,闊然開悟,此時稱之爲“始覺”。初悟行者,在理上證得般若性空,禅宗稱之爲破本參,仍有重關和牢關,必須在事相上修得,事理圓融,空有無礙,才是究竟覺。

   “覺”的程級有叁,即自覺、覺他、覺性圓滿,阿羅漢有智慧,缺乏慈悲,只能自覺,不能覺他。菩薩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不但自覺,且能覺他。唯有佛陀的大智慧、大慈悲圓融通達,覺行圓滿。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五時八教,都是針對“心性”的轉化,啓迪智慧,淨化人心。要改造社會,端正世風,必須從“心”出發。

   “覺之教育”的特質

  曉雲導師提倡覺之教育,以匡正世風,利益衆生。我認爲“覺之教育”,具備下列六種本質:

  一、心性的教育 二、因果的教育 叁、智慧的教育

   四、慈悲的教育 五、平等的教育 六、無爲的教育

  

  一、心性的教育:

  人類的社會活動,都是由心來掌握,然而人心卻是複雜多變的,起心動念,皆由無明業力牽引,表現出善惡是非。佛法是心法,所謂:“萬法唯心”。佛教的修行,最重要就是修心,也就是“調心”,四十二章經中有“調心如調弦”的譬喻…

《和諧社會談覺之教育(釋隆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