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和諧社會談覺之教育(釋隆迅)▪P2

  ..續本文上一頁,弦過松則不成調,弦過急則將斷矣!由心靈的調柔淨化,由定生慧,來達到轉識成智,叁業清淨的目的。

  二、因果的教育:

  佛教徒對于因果定律深信不疑,這也是符合科學的自然定律。經雲:“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世間一切法之生滅,皆有其緣起,而人生之貧賤富貴,皆必有因,故古德雲:“人爲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爲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叁、智慧的教育

  智慧又分俗慧、空慧和妙慧。俗慧是世俗人的智慧,空慧是羅漢的覺境,最高的妙智慧,稱爲“般若”,譯自梵文(Prajna)一字,佛教認爲“般若”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瑰寶,只因無明煩惱,導致雜念妄想,顛倒行事,如烏雲蔽日,“般若”不能顯現。許多“一念之差”的罪行,都是來自貪、嗔、癡。若能以戒定慧化解愚昧無知,即“轉識成智”,“化煩惱爲菩提”。這種“轉化”心靈的過程,端賴修學者對生命的體驗與覺悟。

  四、慈悲的教育:

  六祖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恍如求兔角。”佛法是度衆生的宗教信仰,菩薩度生,“行無緣慈,運同體悲”,若僅具“智慧”而缺少“慈悲”,佛陀斥之爲“焦芽敗種”。

  普賢行願品中有“十方刹海所有衆生……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又說:“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衆生。”菩薩何以能如此隨順衆生呢?皆因“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也就是說,對一切衆生慈悲平等,才是成佛的根本。

  五、平等的教育:

  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衆生,皆能成佛。”又說:“生佛衆生,等無差別。”在佛陀那個時代,婆羅門在印度四姓中至尊至貴,次爲刹帝利、吠舍,最低賤則是首陀羅。佛陀打破了不平等的階級觀念,把佛教建立在“人本精神”出發的“平等觀”上。他的弟子中如優婆離、尼提、蓮華色等都是賤民出身,佛陀是有史以來,唯一以柔和方式闡揚人權的社會改革家。

  六、無爲的教育:

  從宗教的角度切入,學佛的終極目標是了生脫死。若欲成就這一因緣大事,必須修習無爲法。無爲是相對于有爲而言,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起、因緣滅;沒有常性、沒有自性,因此,佛法中視爲虛幻不實的。有爲則有造作,有造作則有生死,要出離生死必須逆生死之流,就是修習無爲。什麼是無爲呢?惠能大師說:“無爲即無住,無住即無相,無相即無起,無起即無滅,蕩然空寂,照用齊施。”也就是心無造作,不起分別執著、惺惺寂寂,就是無爲之道。

   “全球倫理”與佛教五戒

  如今全球科學家,宗教家,教育家已開始對新知識進行批判,有識之士呼籲人類回頭。日本物理學家加來道雄提到:“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完全中斷科學的進展,但是我們必須設法謹慎控製科技,免得逾矩。遺傳學研究的某些層面,也許需要完全禁絕,不過最好全面政策,就是公布遺傳學研究的風險和潛力。對于科技爲了減輕病痛所采取的方向,用民主方式加以立法規範。”

  世界各大宗教最關心的,是爲人類找尋一個共同的道德基礎,歸納出一個“有約束力的價值觀”。德國神學家孔漢思及庫雪爾于1993年8月3日的世界宗教議會上,提倡“全球倫理”,並獲得6500位宗教人士通過該宣言,共同遵守其中四項准則:

  1. 建構非暴力及尊重生命的文化

  2. 建構團結一致且具公正經濟秩序的文化

  3. 建構亘相包容及具有真誠生活的文化

  4. 建構兩性之間具有平等和夥伴關系的文化

   該四項准則以現代文字對“全球倫理”作出積極正面的呼籲,值得支持與肯定。審視其內容其實與佛教五戒,並無差別。

   1.戒殺,佛教以慈悲廣泛延伸至一切衆生,對天地萬物充滿珍惜愛護之情。自佛教傳到中國,主張吃素。儒家雖也“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但只能做到“君子遠庖廚”。蝼蟻尚且貪生,萬物之存有,豈是爲果人類口腹?佛教不忍衆生受苦,發大悲心,戒殺是培養大悲心的方法,這一戒比任何宗教來得徹底。

  2.不偷盜,將財物占爲己有,起因自人性的貪婪。佛教重視布施,“施舍”是對治貪婪的不二法門。“布施”是針對別人的需要而作出無代價的付出。除了有形物質的施舍,以智慧的開導教化他人,稱爲法施。化解他人苦惱困難,給予信心和勇氣,是無畏施。

  3.如今社會性觀念開放,“不邪淫”是禁戒夫妻關系外的性關系。社會上因性愛滋生的問題很多,常導致夫妻離異。當婚姻破碎時,直接受害者是孩子。年輕男女涉世未深;未婚懷孕者,不僅身體受傷,良心也不安,導致情緒和生活受到極大影響。

  4.“妄語”是破壞互信的殺手,無信者無法與他人和平相處。沒有人可以欺騙一輩子,當真相曝光時,信用破産,再也得不到朋友的扶持,唯有誠懇忠貞才能永久。

  5.酒戒,飲酒傷身亂性,失去理智後,作奸犯科是可能的,酒後開車也常會釀成悲劇。在今天這個時代,毒品比酒更糟,年輕人沾上毒瘾,後患無窮。有些瘾君子,在毒瘾犯時,可以傾家蕩産,偷竊強盜,無所不爲。毒枭販子,爲了謀取暴利,戕害了無數青年,真是罪大惡極。

  “覺之教育”可以應用于生活中,能真實解除苦難,深入觀照,能返璞歸真。人人都有成佛的潛能,只因迷失心智,所以不覺,若得良藥,即可除病。換句話說,如能秉持正道,修學薰習,必能破煩惱無明,獲大智慧,一切問題均消弭于無形。

   “覺”之教育落實于生活

  “覺”具有慈悲與智慧兩面,智慧能坦然面對人生,處順境時,奮發向上;遇上逆境,能冷靜面對困難、解決問題。有了智慧,不論富貴貧賤,生老病死都能身心泰然。這種智慧需要向內自我開拓,慈悲是以平等爲懷,心系一切衆生,予樂拔苦,行菩薩行,就是發揚人性最高貴的情操。如何落實“覺”之教育,可以歸納以下四點原則:

  一、提起正念,收攝六根:

  曉雲法師說:“吾人起念如下種子,善念是福田的種子。”有正念才有正思惟、正語、正命。正念好比一粒種子,種善因得善果。身、語、意叁業清淨,行住坐臥,不離正定,就是覺悟的生活。

  收攝六根是修習正定的方法。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相當于心的門戶,此六根追逐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産生六識:見、聞、嗅、嘗、覺、知。起心動念,計較執著,起惑造業,造成個人、家庭、社會的不安。若人人都能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向內收攝,則煩惱不生,身心安泰。

  二、理性思考,反觀內明:

  對世間一切諸法,應以客觀理性的態度觀察,就不會受情緒波動而滋生事端。理性思考就是“正思惟”,以覺性審視事理因果,明察秋毫。此外,檢視自己的過失,改過遷善,“不二過”,就是自律自強,人格品質提升向上,就是覺性的彰顯。

  凡事反觀內省,如在心室點上一盞明燈,心中之貪、嗔、癡,頓時消散。天臺小止觀雲:“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禅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止”與“觀”正是入定慧之門。

  叁、慈悲平等,尊重包容:

  菩薩精神的最高體現就是慈悲,“行無緣慈,運同體悲”。《華嚴經•淨行品》中,文殊菩薩念念不舍衆生。爲什麼佛教的慈悲如此殷切呢?是因爲佛陀偉大的平等觀,是絕對的平等,“佛與衆生,等無差別。”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階級森羅的印度,佛教僧團中,王孫貴族與賤民共聚一堂研究真理,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人與人間彼此尊重,則爭端可息,對天地萬物常懷感恩惜福之心,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暴力殺戮戰爭,皆來自人類的嗔恨心,“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人若懂得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就不會有煩惱。如《法華經》裏常不輕菩薩,見到其他修道人,就恭謹禮拜說:“我深深的敬重你們,不敢輕慢,因爲你們都在行菩薩道,將來必定都能成佛。”這一份禮敬心,是現代人所缺少的。尊重包容,是成就慈悲的第一步,也是民主精神的真谛,更是和平共存的基礎。

  四、終身學習,歡喜精進:

  人的一生中,不斷的學習成長。新時代的來臨,對于專業知識的追求固然不可放松,而對德慧的增進更需努力。中庸提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彼此環環相扣,若能如此下功夫,則“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人生何其有幸能一窺學術殿堂之美妙,所以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向內開拓智慧,向外精進修學,“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心境愉悅輕松,人際關系必然調和,事理如法,無不如意。

  “覺”是從心靈出發的人本教育。當今之世,若能簡化這一層道理,闡揚覺教的功能,使人人易懂、個個能行,則人與人之間尊重包容、珍惜關懷。如此必有助于人格之提升,倫理之維系,社會之淨化。心中有個中心思想,人生才有方向,做事皆能合情、合理、合法,生活得踏實穩健,未來充滿光明與希望。

  結 語

  覺之教育的發揚,能淨化社會人心,讓現代人從多元價值的環境中,堅定原則,修習定慧,並能不斷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另外,慈悲平等,善待一切衆生,和諧社會,落實覺的生命,建設人間淨土。

  

  

《和諧社會談覺之教育(釋隆迅)》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