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晚唐五代敦煌叁界寺 寺學教育與佛教傳播(祁曉慶)▪P2

  ..續本文上一頁戒本一部一卷(出地戒品中,慈氏菩薩說,十紙)。

   17、上件所欠經律論本,蓋爲邊方邑衆佛法難聞而又遺失于教言,

   18、何以得安于人物,切望中國壇越慈濟乞心,使中外之藏教俱

   19、全遣來,今之凡夫轉讀,便是受佛囑咐,傳授教敕,得法

   20、久住世間矣。

   以上是兩件道真和尚修補古壞經文和向中原的乞經狀,除此之外,還有P.3951道真向“施主”的乞經狀。道真和尚于各寺尋訪古壞經文就是要“流傳于世,光飾玄門,萬代千秋永充供養”。道真很顯然也意識到收集和保存完整的佛教經典是一件流芳百世的好事,一方面可以爲寺院增加知名度,另一方面,佛教教義的傳播也將仰賴于經典的流傳。向朝廷請求賜經是因爲敦煌地區“蓋爲邊方邑衆,佛法難聞而又遺失于教言”,那麼“何以得安于人物”

  只有祈求得到朝廷賜予的經書,從而能夠使得“今之凡夫轉讀”,出家或在家弟子,只要是信仰佛法的,通過轉讀經典,就好像是受到佛的囑咐一樣,得到佛的教敕,從而令佛法“久住世間矣”。

   晚唐五代敦煌地區的乞經活動比較頻繁,主要是因爲吐蕃占領敦煌之後,與中原的交通不暢,這樣就使得敦煌佛教教團諸寺所用的佛經嚴重不足,歸義軍政權建立後,敦煌佛教教團派遣很多僧人到中原地區乞經,爲佛經的交流作了大量工作。叁界寺所保存的道真和尚的乞經活動和乞經狀爲我們研究敦煌地區佛教教團的乞經活動特別是佛經的交流活動提供了很好的依據。

   寺院要想吸引更多的人來加入,就必須擁有大量的經典,對弟子的佛教教育活動才能展開,同時,佛教教理的研究活動才能進行,佛教文化的傳播也才有了基礎。

   (二)收集佛經的過程實際也是對佛教經論進行再次梳理校勘的過程

   叁界寺藏經的另一個來源是抄寫經書。由于抄經人的文化水平各異,所抄經卷難免會出現疏漏和錯誤,因此,道真和尚對抄經作了規定。P.3851的最後一句加了一個注:“如或寫者,切須叁校,不請有留錯字也。”這一句話,反映了當時佛經抄寫的校勘製度——務必叁校。此外,叁界寺校勘佛經的紀錄還有P.4000、P.4779,前者記載了戊寅年報恩寺的經目,後者記載某寺某人校勘某人寫經的目錄。同時也反映出此次叁界寺重新收集、整理佛教經典實際上也是對以往佛教典籍的再次梳理,這對于參與整理的僧衆來說是一次良好的受教育的過程,對于以後佛教文化的繼續傳播打下了基礎。

   (叁)大力推廣民間信仰

   作爲授戒師,道真爲不少信徒授戒並頒發了戒牒,僅保存下來的有道真本人署名的戒牒就有33通。在敦煌文書中,保存了大量的授五戒、八戒的戒牒。五戒和八關戒齋都是在家戒。“八關齋戒是一日一夜受持,多授一次即多一次的收益,通常是以陰曆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叁,及月底最後兩天統稱爲六齋日。”P.2994(甲子年(964年)正月十五日叁界寺授李憨兒八關戒牒》,受戒師爲釋門僧正講論大師賜紫沙門道真。敦煌文書所見李憨兒自叁界寺傳戒師道真受八關戒牒還有964年五月十四日(S.532號)、966年正月十五日(P.3140號)、933年正月八日(P.3207號),可見八關戒牒可以多次受戒。除此之外還有五戒牒、千佛大戒。值得注意的是,保存下來的這些戒牒,受戒者都是在家的善男信女,可知當時叁界寺很注重推廣民間信仰,這對敦煌的世俗信仰起到很大的推廣作用。同樣也反映了敦煌佛教的大乘教精神。

   在敦煌本授菩薩戒牒中,還可見到S.4882《雍熙四年(987)年五月沙州叁界寺授惠圓菩薩戒牒》、S.4915(雍熙四年(987)年五月沙州叁界寺授智惠花菩薩戒牒》。此二件均以阿彌陀佛爲壇頭和尚、釋迦牟尼佛爲羯磨阿閣梨、彌勒尊佛爲教授師。而不見文殊菩薩,這說明西域實行的以文殊菩薩爲上座的授大乘菩薩戒的成法,在沙州實行過程中變通爲一種以阿彌陀佛爲壇頭和尚的規則,這或許反映了“具有淨土教思想的禮佛忏悔的宗教儀禮,浸透于一般庶民中”。

   以上道真的授戒牒說明道真作爲僧正,非常注重推廣佛教的民間信仰,這對敦煌地區佛教的教育傳播和世俗信仰的增加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叁、結論部分

   敦煌地區的蒙學教育以儒家傳統知識和道德倫理教育爲基本的教育內容,同時也有叁教雜糅之特征。從敦煌地區學郎題記分析,在敦煌地區的官學和私學教育中重視叁教並興。在寺學教育中,不論是俗家子弟還是寺院的沙彌,都要學習儒學知識,並且在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先教授儒家的蒙學教材,達到識字的目的,然後再教授科舉考試的必考科目《論語》、《孝經》等,最後再學習佛典。可以說,儒學基礎知識的學習爲更進一步學習佛教經典打好了基礎,故而敦煌地區儒釋之融合自不待言。在叁界寺的寺學教育中,留存下來的學郎題記雖然沒有學郎抄寫佛教經典的記載,但叁界寺的佛經校勘和整理過程勢必要抄經的。而且抄寫校勘佛經的能力又是通過早期的儒學基礎教育而獲得的,因此,叁界寺在培養儒、釋兩方面人才的過程中都貢獻積極。另外,大乘佛教講求衆生平等,對僧俗共同實行救度,那麼這種思想也同樣體現在寺院教育領域。在唐代這樣的士族門閥占統治地位的時代,禮不下庶人,教育也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壟斷。寺院興學、辦學最先打破了這種壟斷,使得庶民在這裏首次得到受教育的權利。活躍在這一時期的包括叁界寺在內的敦煌大量的寺學,是早期貴族家學及學校製度向宋代書院製度轉變中的一個重要的中間環節。

  

《晚唐五代敦煌叁界寺 寺學教育與佛教傳播(祁曉慶)》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