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align="left">重慶佛學院
湛山佛學院
鑒真學院
廣東雲門佛學院(男衆部)
陝西法門寺佛學院(籌)
廣東雲門佛學院(女衆部)
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
浙江奉化彌勒佛學院
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
泉州佛學苑
福建佛學院(男衆部)
愛道佛學院
福建佛學院(女衆部)
四川遂甯廣德佛學院
上海佛學院(男衆部)
極樂寺佛學院
上海佛學院(女衆部)
天甯佛學院
閩南佛學院(男衆部)
寶華山律學院
閩南佛學院(女衆部)
天臺山佛學院
普陀山佛學院
五臺山佛學院
空林佛學院
曹溪佛學院
峨眉山佛學院
武進佛學院
廣東省嶺東佛學院
浙江甯海慈雲佛學院
江西佛學院
浙江臺州興福寺尼律學苑
江西尼衆佛學院
雲南佛學院尼衆部
武昌佛學院(男衆部)
五臺山普壽寺尼衆佛學院
武昌佛學院(女衆部)
五臺山普壽寺尼衆佛學院廣學部(榆次市大乘寺)
廣東尼衆佛學院
太姥山平興寺學戒堂
河北省佛學院
顯慶佛學院
湖南佛學院
空林網絡佛學院
杭州佛學院
2、藏傳佛教院校(8所)
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
| 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雲南學銜班(雲南迪慶)
|
甘肅省佛學院
| 雲南佛學院(藏語班)
|
內蒙古自治區佛教學校
| 雍和宮喇嘛學經班
|
雲南佛學院迪慶藏傳佛教分院
| 浙江叁門多寶講寺
|
3、南傳佛教院校(2所)
雲南佛學院(巴利語班)
| 雲南佛學院西雙版納分院
|
(淨因系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任、張琪中國佛教協會綜合研究室研究人員)
[1]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關于義務教育階段辦學體製改革試驗工作若幹意見的通知”,(1998年6月25日);“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2001年5月29日);尹鴻祝,“陳至立談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七大進步”,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一九九九年一月,教育統籌委員會(教統會)發表了《教育目標咨詢文件― 廿一世紀教育藍圖》;
[2] “第一,在指導思想和教學管理工作中,對學與修的關系掌握、解決得不夠好,這是一些學僧信仰淡化、戒律松弛,畢業後還俗流入社會其它單位的一個重要原因。第二,各佛教院校進行的均是一種培養通才式的教學,缺乏專才的培養,難以適應不同方面(寺院管理、佛教教學、佛學研究、國際活動等)不同層次的急需。第叁,在培養佛教人才方面,只抓了周期較長的佛教院校,忽視了對寺院、佛教團體骨幹人員的短期輪訓、進修。第四,對思想政治教育重視不夠,教學要求不夠明確,教學內容缺乏規範。第五,院校領導班子比較薄弱,在組織教學、行政管理、思想工作等方面還同貫徹上述辦學方針存在差距。”“在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見《法音》1992年第3期,第3頁。
[3]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1999年6月13日)。
[4] 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1999年9月),「建議的教育目標(一九九九年九月)」
[5] 朱維群, “充分發揮愛國統一戰線在增進團結、凝聚力量中的優勢和作用”, 《人民政協報》 2007-11-20,
[6] 參見向春,“中國傳統群育思想及其現實意義”,《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8月。
《漢地佛教院校課程設置調研報告(淨因、張琪)》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