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9)▪P4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什麼都沒有,人若是入涅槃了,就是什麼都沒有。常見就是說既然是生滅法,容許再生,就永遠在生滅嘛,永遠在生滅,就永遠六道輪回不斷嘛。你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你爲什麼學外道的斷見跟常見的邪見,來討論最上乘的法呢?【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身,】色身以外,另外有一個法身,變成二元論,他將色身與法身劃歸成二種不同的東西,變成煩惱跟菩提,色身是煩惱,法身是菩提,將煩惱跟菩提把它分得很開。下面,【離生滅來求于寂滅。】這就大錯特錯了!離開生滅是得不到寂滅的。【又推涅槃常樂】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涅槃之樂是悟到本性,永久性的東西不生不滅的東西,他卻當作像是身體領受的快樂,所以說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就是執著這個有生死的身體 【耽著世樂。】耽著就是執著,沈迷叫做耽著,耽著就是一向沈迷于世間的快樂,執著像這個生死的身體,有一個感受的快樂,把它當作這個涅槃感受的快樂。 【汝今當知,】【佛爲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爲自體相,】迷,每一個衆生都是迷,迷惑的衆生,一定將這個身體、色身當作是自己,把五蘊和合的假體,當作是我們的自體相,【分別一切法外爲外塵相,】所以有一個我,有一個內,有一個外,外塵相就是六塵,【好生惡死,】大家都好生怕死,惡死就是怕死,每一個人都是貪生怕死。所以 【念念遷流,】遷流就是變化,每一念都在變化、每一念都在變化, 【不知夢幻虛假,】所以 【枉受輪回,】 【以常樂涅槃翻爲苦相,】可憐!所以 【終日弛求。】我們就是因爲迷惑,將本性的涅槃變成一種迷惑的色身,爲此而忙碌,所以終日弛求,我們大家都很忙碌。所以我們大家都會問:爲誰辛苦爲誰忙?沒有一個我,你爲我而忙嗎?沒有一切的衆生,你爲一切衆生忙嗎?所以說終日馳求,向外追求。 【佛憫此故,】佛憐憫衆生的痛苦,所以 【乃示涅槃真樂】所以開示涅槃真樂,所以可以說,指時間很短來說,【刹那無有生相,】因爲衆生意識的生滅法,所以你感覺有一個生。【刹那無有滅相,】滅也是由心所造,生相興滅相都是唯心所造,所以 【更無生滅可滅,】本來就沒有生滅這種東西,【是則寂滅現前。】簡單來說,你眼睛所見的,六根、六塵、六識,內、外、中間的意識,完全是生滅,是因爲你起心動念,因爲我們的業力,不得不去分別,不得不去執著,你當下這一念若是看得開、放得下,無生法,佛性自然現前,現前就有無量的快樂,無量的樂,是則寂滅就現前。意思就是說,無生、無生相,滅,無可滅,因爲生滅本身就是錯覺,生滅本身就是錯覺,我們衆生就是認爲實實在在就是有生滅,衆生就是這樣,而實實在在就是錯覺,實實在在就是業力,實實在在就是無明,所以無明業力不可思議,就是變成這樣,實在是本性清淨的東西,妄動而變成迷迷糊糊的。所以我們在錯覺當中又産生追求,更加的錯誤,無明已經是很痛苦的來源了,而我們因爲迷于無明,所以在無明的演變當中,産生種種的追求跟錯誤。所以 【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因爲本來如此。【乃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自然就是樂,本性自然就有無量不可思議的常樂我淨,不假造作,也不須感受,你認爲有領受,這是因爲有個無常的身體。所以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這就是智慧心,智慧心。 【豈有一體五用之名,】色】受】想】行、識,實在是我們的業力所轉變出來的東西,【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誹謗佛、誹謗法。意思就是說,何況可以說;更言,怎麼可以說叫做更言。你怎麼說涅槃將諸法禁伏了呢?令永不生呢?因爲涅槃本來就是無所著,清淨的本來面目,它本來就是有樂的東西,並不是像石頭,以爲放棄這個色身,就像是草木沒有感情的東西。這句話整段的意思,師父再爲你們解釋一遍,他的這個懷疑就是說,我們人有色身與法身,他讀《涅磐經》十數年,竟然不能開悟,也是很可憐!所以不能遇到明師,別說是讀十年了,就算他再讀一百年,也照常沒辦法,所以不能開悟。他的懷疑就是說;色身就是生滅法,法身就是不生不滅,現在他的意思是說,這個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我這個身體是生滅法,我若是把它滅掉,也就是四大解散,這是很痛苦的事情,那麼生滅若是滅掉,那有什麼快樂可談呢?寂滅爲樂,意思就是說,我們那個法身,它是沒有身相的東西,沒有形狀的東西,它是像草木、石頭一樣,這個身體的生滅若除去,落入這個法身,而法身就像草木無知的東西,那麼誰在感覺快樂呢?他現在的懷疑就是懷疑這樣。意思就是說,如果說,如果說這個身體生滅之後、死亡之後,死亡之後,還繼續産生生滅,那麼六道輪回就不斷,六道輪回就不斷。如果說這個身體死了之後,永遠就寂滅,那麼這就像是草木一樣的無情,因爲沒有人在領受這個快樂啊,變成被涅槃的思想所束縛,他將涅槃當作是離開色身追求的一種無相的東西。那麼六祖就回答他:你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你竟然學外道的思想,爲什麼?這就是斷見跟常見,斷見就是說,人死後就什麼都沒有了,像是法身什麼都沒有,變成斷見。或是說,人死後如果還繼續,那麼還是生滅啊,還是繼續六道輪回,還是痛苦啊。意思就是說,生滅以外還有一個不生滅,所以他將生滅與不生滅分得很清楚,二個沒有關系。就是水跟波分開來講,其實水就是波,波就是水,生滅當下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當下就是生滅法的體,他並沒有了解這種東西,他將色身跟法身都分開,將煩惱跟菩提就是用二元,強烈的二元論他它劃分開來。所以根據六祖的回答就是說,他將色身與法身分得很清楚。他將世間人感受的快樂,他的意思就是說,有身體的感覺,才有快樂的可言,而涅槃是空無一物的東西,怎麼會有快樂可言呢?他將我們人的生老病死的感受,去推論法身的感受,我們人因爲有快樂痛苦、有感受,才有快樂可言,他將涅槃的意思,當作是如同我們人生滅色身的感受。意思就是說,涅槃是什麼統統沒有,什麼都沒有,要如何感受快樂呢?就是將生死的觀念套用在法身的追求,所以佛說此是外道,說他是外道。現在六祖就爲他開示,六祖的意思是說,你刹那間的生、刹那間的滅,是你的妄想所産生的東西,你當下放下這一念,令心如如不動,恢複本來的面目,恢複你本來的面目,寂滅清淨的心自然就現前,清淨的心現前,你所有當下的生滅法就變成不生滅法,不能離開這個生滅哦,你就清清楚楚,常樂我淨,快樂就能顯現,縱然你沒有這個身體,法身就是有無量的樂,法身當下就是也不受一切法,也受一切法,說受也不對,說不受也不對,因爲它本來就是清淨的東西,所以怎能說涅槃無形的東西,將我們的快樂束縛呢?意思就是這樣。這樣了解嗎?下面回答的你會更迷糊,會更迷糊,會聽不懂,這段是一定聽不懂的,因爲你們也算是外道,聽懂了嗎?我算是內道、內道,你們現在還算是外道。下面,【聽吾偈曰:】【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佛所說的無上大涅槃,就是不生不滅,爲什麼加一個 【大】呢?叫做絕對,究竟的涅槃叫做大涅槃。佛的無上究竟的這個涅槃,是圓明常寂照,寂就是定,照就是慧,寂照就是同時,定慧均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那麼照,智慧心就是照,雖照,但是當下就是如如不動的寂;雖是如如不動的寂,不取于相,但是有無量的妙用,無量的妙用。所以寂是體,照是用,體用一如,體用一如。所以圓明常寂照,我們的本性爲什麼加一個 【圓】呢?不缺陷,沒有缺陷叫做圓,沒有任何缺陷,這個叫做圓明。 【明】,永遠的照射著,而我們就是不明,我們叫做無明,我們不是圓明,我們叫做無明,無明。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爲斷,凡夫衆生認爲有一個死,其實死是另外一個生命的開始,生又是死亡的開端,生死只是一個觀念而已,在永恒無量劫來的生死,只是扮演一個必要的角色而已,必要的角色而已。所以涅槃是聖者的旅行藍圖,爲什麼?他從永恒走向永恒,所以涅槃是古老的旅遊者,他從永恒走向永恒,沒有開端,也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當一個人、聖者的理由,就是無量無邊的,這個無始無終的這個本來面目。所以外道執爲斷、斷滅,外道以爲斷除,不是常就是無常,就是執爲斷,殊不知道常的當下迷,就是無常,無常的悟,就是常,那麼常跟無常其實也沒有定論啦。翻過來,四十四頁, 【諸求二乘人,目以爲無作,】 【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意思就是說,若是小乘人,小乘人,聲聞跟緣覺啦,他的功力不夠,功力不夠,不明真相,以爲無作,無作,就是落入那個涅槃坑,叫做無作,我們所謂的偏空涅槃,偏空涅槃,所謂的無作。他以爲本性是什麼都沒有,涅槃就是空空洞洞,空無一物,以此爲無作。無作的意思,就是說寂滅涅槃無作造作,就是沒有妙用,沒有妙用。【目以爲】就是叫做,把它叫做無作啦,這個都是情所計,計就是執著,這就是凡夫或者是二乘人的法執,對法沒有徹底圓融的一種法執,叫做盡屬情,九法界的衆生統統叫做情,包括等覺菩薩,只要有一分無明沒有斷,統統叫做情,只有佛陀可以把情化作大慈大悲。愛的升華叫做博愛,博愛的升華叫做慈悲,慈悲的升華叫做大慈大悲。愛的束縛下降點叫做欲望,欲望的下降點變成情執,情執的下降,強烈的占有,而我們人就是死在這個愛的不同階層裏面,愛的不同階層裏面。而佛菩薩就一直上升,佛菩薩就一直上升,一直升華,而凡夫呢?就一直下降,一直束縛,所以盡屬于情所計。六十二見本,我們在天臺宗的思想有講過,那麼六十二見本,簡單來說就是五蘊所開展出來的,色、受、想、行、識所開展出來的。又簡單來說,以五蘊爲根本的執著産生六十二見,今天就不談到這些。六十二見本,意思就是說,從五蘊的執著,色、受、想、行、識】所開采出來的這個六十二見。簡單來說,衆生所執著的都是以五蘊爲主,叫做六十二見本,爲根本。【妄立虛假名,】衆生虛妄立這個假名,立這個假名,【何爲真實義,】那有什麼真實性的東西呢?【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舍。】惟有過量,把筆拿出來,所謂過量就是非常人所能過量的,那就是諸佛菩薩了,就是諸佛菩薩。所以惟有過量人。

  

《六祖壇經(9)》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六祖壇經(10)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