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9)▪P3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妙理,秘密的妙理,对本性不了解,因为错认,因为他以无知无见为是嘛,不见一切法嘛,无知嘛,当作是我们本来的面目,那么何曾解方便?根本他不曾经了解这个,秘密不可思议的奥妙的道理,这个清净的本性是什么。【汝当一念自知非,】你自己应当知道,我们本来的面目不是这样,你若是了解他所说是错误的,【自己灵光常显现。】那么你自己的本性就能常显现。百丈禅师说:灵光独照,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灵光独照,百丈禅师说:灵光独照,迥脱根尘。灵光,我们的本性放出光明,烛照,迥脱根尘,那么这个六根、六尘就摆脱这个束缚,体露真常,这个本性就显现出永恒的这个清净心,那么文字就不能束缚,就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我们的心性本来就是无染的东西,本来就是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你看!他也没有修啊,只要离开这个妄想,放下这个妄想,那就是本来的面目,不能追求。 【常闻偈已,】 【心意豁然,乃述偈曰:】【无端起知见,】无端,好端端的本性,本来就是可以产生无量的这个知见,由本性所起的这个清净心,好端端的,结果你无端,没有任何理由,结果跑出一个知见出来。【著相求菩提,】菩提本来是离一切相,你还著求菩提之相,【情存一念悟,】你还存著说:我要悟、我要悟。。。。那么 【宁越昔时迷?】怎么能够超越过去的迷茫呢?意思就是跟过去的迷茫没有什么两样,你还是不能超越它。所以无端起知见就是这个意思,无端,没有理由,突然间的跑出一个知见出来,执著有一个菩提相可执著,那么就是存著一念求悟的心,就是不悟,那么永远没有办法超过过去的迷茫。再来,【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我们的自性觉悟,那么觉源体,觉悟的话,我们本来的这个体,就是清清静静的,自性觉源体,我们的自性彻底的觉悟,那么【源】就是本来,饮水思源嘛,就是本来的体就是这样子,自性觉就是本来的体。自性若觉悟,这就是我们本来的体。随照枉迁流。随照,随著这个一切这个外境,这个【照】就是能照,【枉】就是冤枉, 【迁流】,迁流就是如水的流注,念念迁谢,变成生灭法,变成生灭法。他过去都是用观照的,有能照、所照,这个能照就不能突破。能也是无生,所也是无生,心境共无生,没有所照的心,没有所照的境。所以天台宗,犯了无尽之过,就是能所不亡,能观的心,所观的境,所以天台宗把这个菩萨分成四十一个阶位,到最后无明,到最后根本无明。那么可以分成四十一,就可以分成四百一十个微细的惑,犯了无穷之过,所以天台宗就是犯了无穷之过,但是天台宗的思想还是一定要了解,一定要了解。所以修天台宗要成大器当然也有啦。除非像智者大师这样,否则的话,他到最后那一点点的东西就是除不掉,一点点一直分割、一直分割。。。把这个无明变成切割的东西,其实无明本来就无生的东西,你可以分成四十一个,就可以分成四百一十个,可以分成四百一十个品位的断惑,四十一品无明,那也可以分成四千一百个无明,那么断到最后愈微细愈微细。。。要断到什么时候呢?可以分成四万一千个啊,也是有微细的惑啊,所以这个犯了无穷之过,所以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不入祖师之室,【茫然趣两头。】你若是不入祖师的内在,茫然趣两头,就是存著无见,守空知,无见,什么都没有见,不对,要什么都见,而什么都无见,守空知,就像虚空一样的那种知见,错误!【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 【师曰:】【入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你好好的观照我们自己的心,不要执著外在的法相, 【法无四乘,】没有所谓的这个四乘。但是 【人心自有等差。】 【见闻转诵,是小乘。】见闻,转诵就是诵经,这是小乘。【悟法解义,】悟到法了解,【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书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四十二页的第三行最下面要划起来,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这是心量放大到一法不著,一尘不染,所以 【乘是行义,不在口争。】不是在嘴上争斗的。 【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你要好好的自己自修,你不必问我,不必问我,你只要 【一切时中,自性自如。】自己的本性,自己保持如如不动,这样就是本来的面目。【常礼谢,】智常礼谢, 【执侍】就是做侍者, 【终师之世。】都做他的侍者,做六祖的侍者。好!希望你们能大彻大悟,能好好的来稳住,好好的用功,念佛还是需要禅的功夫,本性的东西,这是大家都具足的,你若是放得下,就什么都是解决。好好的做笔记,最好能够诵百遍、千遍。好!我们今天到这里,下课!

  四十二页中间,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广州在广东省。来请六祖开示,所以说 【请益曰:】请六祖开示。请益就是说懂得佛法有益身心,所以说请益,能够帮助修行的叫做请益。【学人自出家,览涅磐经】就是看经典,这个【览】就是阅览,他看《涅槃经》【十载有余,】已经看十年了,看十几年竟然 【未明大意。】不了解意思,所以 【愿和尚垂诲。】【垂】就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接引,那么 【诲】就是教诲。就是说希望和尚长辈慈愍教诲。六祖说,【师曰:】就是六祖说:【汝何处未明?】【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有怀疑。【师曰:】六祖说:【汝作么生疑。】说来听听看。为什么对这句:【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这个生灭若是除去,生灭灭已,这个生灭法如果把它除掉,就变成不生不灭,那么寂灭,寂灭就是不生不灭,就是快乐啊。所以这句话要会看。诸行无常,一切的造作都是无常法,叫做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是生生灭灭之法,生灭就是无常,无常就是生灭法,刹那间在变化的叫做灭。而这个生灭,刹那间在变化的无常,若是能将它除去;所以那第二个灭字当动词用,生灭这个灭掉它、除掉它,那就变成不生灭了,那么这个不生灭的寂灭,那就是变成快乐的了,寂灭就是所谓的涅槃,所以说是涅槃的意思。我对这句话有怀疑。六祖说:你怎么生疑啊?你为什么会产生怀疑啊? 【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第一 【谓色身】也就是我们今天这个身体,那么再来就是【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有常,尽虚空、遍法界,遍一切处,是 【无知无觉。】他将法身当作是无知无觉的虚空,就是错在这个地方。 【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 【不审】就是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身体来灭,何身,到底是灭掉那一种身?何身受乐?不知道,那一个身体在受乐?他将这个肉身当作快乐,以为法身的情形就是这样, 【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他说:我研究《涅槃经》看了十几年,我就是搞不清楚,是那个身体在寂灭,灭掉这个身,是那一个身体在受快乐?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下面就是说:若色身者,【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地、水、火、风,【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与草木、瓦石、石头一样,到底是什么人在受乐呢?【谁当受乐?】他现在又怀疑:又我们的本性【法性】,有情叫做佛性,无情叫做法性,佛性法性本来无二性,一个是站在这个色法,一个是站在心法的角度讲,心色二法其实是同一个本体。所以说他现在说生灭的来源是什么,他说:法性若迷,就变成意识,所以法性就是我们生灭的体,生命就是意识形态,就是法性若迷,无明覆障,就变成生灭法,所以 【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下面,有生灭意识的分别,就有五蕴的身体,五蕴就是指这个色身, 【五蕴是生灭之用。】我们全身的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的五蕴,这个五蕴就是生灭的作用,所以才会痛苦。【一体五用,】我们这个肉体,这个肉体,或是说这个本体,变成五蕴的色法与心法,所以一体五用,五用就是色、受、想、行、识,五中作用。那么生灭是常,【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这就是说生灭是来自于这个法性的永恒性,所以才说生灭是常,生灭是常,来自于这个本性。那么生是从何而起?由体而起,灭则摄用归体。那么分而二个角度来解释,这一段会有很多人听不懂,因为他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执法身是永恒的,色身是生灭法,他不知道如果领悟到究竟的极果,讲常无常都对,讲无常跟常都不对,看你是那一种境界,到最后师父就会做结论。下面说:【若听更生,】如果允许再一次的产生生灭,【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意思就是说,那么有情就是六道轮回,那么六道轮回你就不能断,你就无法灭,还是有痛苦。【若不听更生,】【不听】就是不允许再生,【则永归寂灭,】永归寂灭就空无一物,【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就是说涅槃的境界就是完全与草木一样,什么人在受乐呢?既然说:不听生出来,不允许有一种力量生出来,永归寂灭,意思就是说,我们若是进入涅槃,就是什么都没有,那么这个跟无情之东西是不是都一样呢?那么是不是一切诸法都被涅槃所束缚了呢?这句话的意思分两个角度,如果允许再生,就继续六道轮回;如果不允许再生,那就跟草木、石头一样,现在他的怀疑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尚不得生,何乐之有?】涅槃是什么都没有,那么快乐是在那里呢?【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短常邪常见而义最上乘法。】你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是出家人呢;所以我才说,没有悟道的都叫做外道,你们也算是外道,对本性不了解的都算是外道,与道距离很远。你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何习外道断见或者是常见,断见…

《六祖坛经(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六祖坛经(10)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