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9)▪P3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妙理,秘密的妙理,對本性不了解,因爲錯認,因爲他以無知無見爲是嘛,不見一切法嘛,無知嘛,當作是我們本來的面目,那麼何曾解方便?根本他不曾經了解這個,秘密不可思議的奧妙的道理,這個清淨的本性是什麼。【汝當一念自知非,】你自己應當知道,我們本來的面目不是這樣,你若是了解他所說是錯誤的,【自己靈光常顯現。】那麼你自己的本性就能常顯現。百丈禅師說:靈光獨照,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靈光獨照,百丈禅師說:靈光獨照,迥脫根塵。靈光,我們的本性放出光明,燭照,迥脫根塵,那麼這個六根、六塵就擺脫這個束縛,體露真常,這個本性就顯現出永恒的這個清淨心,那麼文字就不能束縛,就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我們的心性本來就是無染的東西,本來就是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你看!他也沒有修啊,只要離開這個妄想,放下這個妄想,那就是本來的面目,不能追求。 【常聞偈已,】 【心意豁然,乃述偈曰:】【無端起知見,】無端,好端端的本性,本來就是可以産生無量的這個知見,由本性所起的這個清淨心,好端端的,結果你無端,沒有任何理由,結果跑出一個知見出來。【著相求菩提,】菩提本來是離一切相,你還著求菩提之相,【情存一念悟,】你還存著說:我要悟、我要悟。。。。那麼 【甯越昔時迷?】怎麼能夠超越過去的迷茫呢?意思就是跟過去的迷茫沒有什麼兩樣,你還是不能超越它。所以無端起知見就是這個意思,無端,沒有理由,突然間的跑出一個知見出來,執著有一個菩提相可執著,那麼就是存著一念求悟的心,就是不悟,那麼永遠沒有辦法超過過去的迷茫。再來,【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我們的自性覺悟,那麼覺源體,覺悟的話,我們本來的這個體,就是清清靜靜的,自性覺源體,我們的自性徹底的覺悟,那麼【源】就是本來,飲水思源嘛,就是本來的體就是這樣子,自性覺就是本來的體。自性若覺悟,這就是我們本來的體。隨照枉遷流。隨照,隨著這個一切這個外境,這個【照】就是能照,【枉】就是冤枉, 【遷流】,遷流就是如水的流注,念念遷謝,變成生滅法,變成生滅法。他過去都是用觀照的,有能照、所照,這個能照就不能突破。能也是無生,所也是無生,心境共無生,沒有所照的心,沒有所照的境。所以天臺宗,犯了無盡之過,就是能所不亡,能觀的心,所觀的境,所以天臺宗把這個菩薩分成四十一個階位,到最後無明,到最後根本無明。那麼可以分成四十一,就可以分成四百一十個微細的惑,犯了無窮之過,所以天臺宗就是犯了無窮之過,但是天臺宗的思想還是一定要了解,一定要了解。所以修天臺宗要成大器當然也有啦。除非像智者大師這樣,否則的話,他到最後那一點點的東西就是除不掉,一點點一直分割、一直分割。。。把這個無明變成切割的東西,其實無明本來就無生的東西,你可以分成四十一個,就可以分成四百一十個,可以分成四百一十個品位的斷惑,四十一品無明,那也可以分成四千一百個無明,那麼斷到最後愈微細愈微細。。。要斷到什麼時候呢?可以分成四萬一千個啊,也是有微細的惑啊,所以這個犯了無窮之過,所以隨照枉遷流。【不入祖師室,】不入祖師之室,【茫然趣兩頭。】你若是不入祖師的內在,茫然趣兩頭,就是存著無見,守空知,無見,什麼都沒有見,不對,要什麼都見,而什麼都無見,守空知,就像虛空一樣的那種知見,錯誤!【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叁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爲教授。】 【師曰:】【入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你好好的觀照我們自己的心,不要執著外在的法相, 【法無四乘,】沒有所謂的這個四乘。但是 【人心自有等差。】 【見聞轉誦,是小乘。】見聞,轉誦就是誦經,這是小乘。【悟法解義,】悟到法了解,【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書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四十二頁的第叁行最下面要劃起來,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這是心量放大到一法不著,一塵不染,所以 【乘是行義,不在口爭。】不是在嘴上爭鬥的。 【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你要好好的自己自修,你不必問我,不必問我,你只要 【一切時中,自性自如。】自己的本性,自己保持如如不動,這樣就是本來的面目。【常禮謝,】智常禮謝, 【執侍】就是做侍者, 【終師之世。】都做他的侍者,做六祖的侍者。好!希望你們能大徹大悟,能好好的來穩住,好好的用功,念佛還是需要禅的功夫,本性的東西,這是大家都具足的,你若是放得下,就什麼都是解決。好好的做筆記,最好能夠誦百遍、千遍。好!我們今天到這裏,下課!

  四十二頁中間,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廣州在廣東省。來請六祖開示,所以說 【請益曰:】請六祖開示。請益就是說懂得佛法有益身心,所以說請益,能夠幫助修行的叫做請益。【學人自出家,覽涅磐經】就是看經典,這個【覽】就是閱覽,他看《涅槃經》【十載有余,】已經看十年了,看十幾年竟然 【未明大意。】不了解意思,所以 【願和尚垂誨。】【垂】就是長輩對晚輩的一種接引,那麼 【誨】就是教誨。就是說希望和尚長輩慈愍教誨。六祖說,【師曰:】就是六祖說:【汝何處未明?】【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爲樂。】【于此疑惑。】有懷疑。【師曰:】六祖說:【汝作麼生疑。】說來聽聽看。爲什麼對這句:【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這個生滅若是除去,生滅滅已,這個生滅法如果把它除掉,就變成不生不滅,那麼寂滅,寂滅就是不生不滅,就是快樂啊。所以這句話要會看。諸行無常,一切的造作都是無常法,叫做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是生生滅滅之法,生滅就是無常,無常就是生滅法,刹那間在變化的叫做滅。而這個生滅,刹那間在變化的無常,若是能將它除去;所以那第二個滅字當動詞用,生滅這個滅掉它、除掉它,那就變成不生滅了,那麼這個不生滅的寂滅,那就是變成快樂的了,寂滅就是所謂的涅槃,所以說是涅槃的意思。我對這句話有懷疑。六祖說:你怎麼生疑啊?你爲什麼會産生懷疑啊? 【曰:一切衆生皆有二身,】第一 【謂色身】也就是我們今天這個身體,那麼再來就是【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有常,盡虛空、遍法界,遍一切處,是 【無知無覺。】他將法身當作是無知無覺的虛空,就是錯在這個地方。 【經雲生滅滅已寂滅爲樂者,】 【不審】就是我不知道到底是什麼身體來滅,何身,到底是滅掉那一種身?何身受樂?不知道,那一個身體在受樂?他將這個肉身當作快樂,以爲法身的情形就是這樣, 【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他說:我研究《涅槃經》看了十幾年,我就是搞不清楚,是那個身體在寂滅,滅掉這個身,是那一個身體在受快樂?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下面就是說:若色身者,【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地、水、火、風,【全然是苦。】【苦不可言樂。】【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與草木、瓦石、石頭一樣,到底是什麼人在受樂呢?【誰當受樂?】他現在又懷疑:又我們的本性【法性】,有情叫做佛性,無情叫做法性,佛性法性本來無二性,一個是站在這個色法,一個是站在心法的角度講,心色二法其實是同一個本體。所以說他現在說生滅的來源是什麼,他說:法性若迷,就變成意識,所以法性就是我們生滅的體,生命就是意識形態,就是法性若迷,無明覆障,就變成生滅法,所以 【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下面,有生滅意識的分別,就有五蘊的身體,五蘊就是指這個色身, 【五蘊是生滅之用。】我們全身的色、受、想、行、識,就是我們的五蘊,這個五蘊就是生滅的作用,所以才會痛苦。【一體五用,】我們這個肉體,這個肉體,或是說這個本體,變成五蘊的色法與心法,所以一體五用,五用就是色、受、想、行、識,五中作用。那麼生滅是常,【生滅是常。】【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這就是說生滅是來自于這個法性的永恒性,所以才說生滅是常,生滅是常,來自于這個本性。那麼生是從何而起?由體而起,滅則攝用歸體。那麼分而二個角度來解釋,這一段會有很多人聽不懂,因爲他從過去到現在,一直執法身是永恒的,色身是生滅法,他不知道如果領悟到究竟的極果,講常無常都對,講無常跟常都不對,看你是那一種境界,到最後師父就會做結論。下面說:【若聽更生,】如果允許再一次的産生生滅,【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意思就是說,那麼有情就是六道輪回,那麼六道輪回你就不能斷,你就無法滅,還是有痛苦。【若不聽更生,】【不聽】就是不允許再生,【則永歸寂滅,】永歸寂滅就空無一物,【同于無情之物。】【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就是說涅槃的境界就是完全與草木一樣,什麼人在受樂呢?既然說:不聽生出來,不允許有一種力量生出來,永歸寂滅,意思就是說,我們若是進入涅槃,就是什麼都沒有,那麼這個跟無情之東西是不是都一樣呢?那麼是不是一切諸法都被涅槃所束縛了呢?這句話的意思分兩個角度,如果允許再生,就繼續六道輪回;如果不允許再生,那就跟草木、石頭一樣,現在他的懷疑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尚不得生,何樂之有?】涅槃是什麼都沒有,那麼快樂是在那裏呢?【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短常邪常見而義最上乘法。】你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是出家人呢;所以我才說,沒有悟道的都叫做外道,你們也算是外道,對本性不了解的都算是外道,與道距離很遠。你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何習外道斷見或者是常見,斷見…

《六祖壇經(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六祖壇經(10)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