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菩提,但是心外求法,不能一念回光返照嘛。【通再启曰:】 【四智之义,可得闻乎?】能说来听听看嘛?【师曰:】六祖说:【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就像我们盖房子一样,三身就像房屋,四智就像材料,你若是有材料,却不把它兴建起来,也不能形成房屋。你若是想建造房屋,若是没有材料,房屋也盖不成。所以三身即是四智,四智即是三身。简单来说,房屋需要借重材料,你若是没有材料,房屋也盖不起来,这是一体两面的东西。 四十页,此名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变成就算你把它当作是有智,即此有智,就是说加一个念头的智,那还是没有智慧的人。此名有智无身,就即此有智,就算是有智,还成无智,因为没有根本嘛,不是从本性出来的。【复偈曰:】又再这样说:【大圆镜智性清净,】我们第八意识转过来的那个大圆镜智,性清净,性清净八个字:【湛然空寂,圆明不动。】这个就是性清净,湛然空寂,三点 【水】再一个 【甚】,【湛然空寂,圆明不动。】湛然,就是光明晃耀的意思。湛然,清清楚楚,但是当下就是空寂的。圆明不动,圆满一切智慧,清清楚楚,可是不动。【平等性智心无病,】什么叫平等性智?在平等性智旁边写:二性本空,二性空,名平等性智。什么叫二性空呢?不思善、不思恶,二性空,没有所谓的对错:没有所谓的男女:没有所谓的高下;没有所谓的天跟地;没有是非;不二性名平等性,有二性你就不是平等,二性空,名平等性。心无病,什么叫心无病呢?把笔拿起来,能对诸尘不起爱憎,心无病。你平等嘛,于善、于恶,不思善、不思恶,不二性啊,这个心无病,那么你的心对一切六根、六尘,能对诸尘不起爱憎,你也不会起爱恋、占有、自私、嫉妒,也不会恨,也不会排斥、攻击、伤害别人,那么就是平等性智,心地上就是没有所谓的病,即是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妙观察就是如来善能观察诸法法圆融次第,就是如来善能观察诸法圆融的次第,了解众生的根性需要什么东西,以善于观察,妙观察就是善于观察众生的根性,而布施给他佛法,用无碍的辩才说诸妙法,令他开悟,使他得到大乐。令他开悟,使他得到大乐。所以妙观察就是说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他就默然,因缘到时他就说,因缘未到时他就不说,称为妙观察。能知时间、空间的因缘,能知道众生的根器,而善于说法,令悟这个佛道。所以妙观察智见非功,见非功就是任运不执著的这个智慧的见,非功,不假修成,自然的,非功就是无功用行。就是佛的妙观察智,任运于没有任何的修成当中,就是本性自然显现,见就是任运不执著叫做见,非功就是不假功成,不假修成。就是妙观察智,任运不执著,那么就是我们不假任何的修成,本来就有。 【成所作智同圆镜。】成所作智就是六根,成所作智就是眼、耳、 鼻、舌、身、意,成所作就是一切所作皆成,佛运用他的六根所作皆成,而我们所作皆败,十九不成,佛是所作的皆成。成所作智同圆镜,同大圆镜智同时转,大圆镜智若是转成所作智就是转。简单来说,成所作智,六根是在果上转。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言无实性,】【五】就是前五识,【八】就是第八意识,五八六七果因转,就是前五识跟第八意识,这个是果上转,五八,前五识,前五识、第八意识,要果地上,就是成佛才有办法转,成佛才有办法转。譬如佛转第八意识时,他的异熟果报,貌相就转为三十二相,貌相就现出三十二相,所以要转眼、耳、鼻、舌、身,不到成佛时就没办法,没有成佛就没有办法。所以佛的貌相为什么如此庄重?他已经转第八意识,所以异熟果报就完全清净了。六七因中转,六、七,六、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意识是执著,所以你当下不分别、不执著,你就可以转了,所以第六意识跟第七意识是因地上转、因中转,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五八,第五识跟第八意识,要果地的时候才能转。但用名言无实性,只是借着名言,实在是没有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六祖实在太了不起了,怎么会作出这么优美的诗句,太了不起了!若于转处不留情,你若是在生活当中运用,转处就是说如果你在转的动中,不留任何的情执,【情】就是情执、执著,没有留下任何的情执。简单来说,如果你在转的当中你没有;转识成智的当中,你不留下任何的执著。繁兴就是人多吵杂的地方,叫做繁兴。永处,也是永远在那伽定,那伽就是定慧均等的佛的大定。繁兴,不管是人很多;或是菜市场也好;或是人潮汹涌的电影院也好,繁兴就是在人多、很吵杂的地方,你也永远在安详的佛的大定里面,这还是要悟啊,还是要悟啊!再来,【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智通悟到,就不得了!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法身、报身、应身,本来就是跟我同一体的东西,四智本来就是我们自心的东西,本心明,本来就是自己心里的东西,心若明,四智就现,三身四智融无碍,【身智融无碍,】三身四智是融合无碍的,【应物任随形。】应物就是佛的真法身,就像虚空应物显现,就像水中月一样,应物任随形,应一切众生的需求,随时都显现出需要的,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动一个念头说你在修行,这都是虚妄的东西,但息妄缘,别无胜解。你只要停止这些虚妄的外缘,没有另外的佛道可成,停止、停止,不起分别、不执著,灵光常显现。起修皆妄动,你若是动一个念头说你要修行,这就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守住匪真精,】【守】就是执著,【住】就是三身四智,执著于三身四智,匪真精,那就不是真的本性,叫做守住匪真精,如果你执著还有一个三身、还有一个四智,那就不是真的,那就不是本来的面目了。【妙旨因师晓,】这个不可思议的妙理,因为师父开示,【终亡染污名。】终于除掉染污名,就是悟了自性的三身四智,这个假名的染污就除掉了。染污名就是说一直执著这个三身四智的名相,就染污了我们的清净身、清净的本性,现在终亡染污名,就是除掉,到最后悟到本来的面目,这个污染的名相就没有。【僧智常。信州贵溪人。】信州,就是江西省贵溪县人。有一个出家人叫做智常,是江西省贵溪县人。 【髫年出家,】髫年就是那个小孩子这个头发,把他编成长条状,垂着就是绑著一条小辫子,你看清朝人都是这样,然后戴一顶瓜皮帽盖在头上,帽子拿掉时就看到一根长长的小辫子,女孩子就绑二根,女孩子就绑二根。你看男孩子的头发前面一半全剃光,你看男孩子的头发,前面一半全剃光,清朝人把前半部分头发剃光,后半部分留着一撮,说这样叫做好看,真奇怪。清朝的发型很难看,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头发只有剃一半而已,后面留着一撮,绑一条很长的辫子,演武侠片时,都是用头发来甩敌人,武侠片里都是用那根辫子来甩敌人,小辫子。髫年就是年幼,小孩子把这个头发扎成辫子,【志求见性。】他也想求见性。 【一日参礼。】参礼。 【师问曰:汝从何来,欲问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我去向他顶礼时, 【蒙示见性成佛之义。】但是 【未决狐疑,】还不能解决我心中的疑问, 【狐】狸多 【疑】,所以 【远来投礼。】所以特别来到这里向你顶礼, 【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师曰:彼有何言句,】你心中有什么话想说,【汝试举看。】你说说看。【曰:智常到彼,】我去到那里,【凡经三月,】不曾对我说过一字半句, 【未蒙示悔。】【为法切改,】【一夕独入丈室,】请师父开示;【请问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就是我本来的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你有见过虚空吗?【对曰:见。】我有见过。【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就回答他:【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他现在变成执虚空为本性了,【反观自性了无一物可见,】就像昏天黑地虚空一样,【是名正见。】这叫做正见,【了无一物可知,】实在不是正见,因为大通和尚认为这样是正见,了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这叫做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观圆明,】看到自己清净的觉观圆明, 【即名见性成佛。】 【亦名极乐世界。亦名如来知见。】但是,【学人】就是指智常,【虽闻此说,犹未决了。】麦克风转大声一点,声音又变紧了。未决了,还不能解决,【乞和尚开示。】希望和尚你能开示。【师曰:彼师所说, 犹存见知,】大通和尚所说的还存有一个知见,将虚空当作是我们的本性,还很吃力! 【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换我来为你开示一首偈颂; 【不见一法存无见,】意思就是说,本性即使不见一切法,以这个无见当作是本来的面目,完蛋了! 【大似浮云遮日面,】这样并没有见性,大似浮云,乌云遮日,把无见当作是本性,其实本性是无所不见,他只见到一面而已,这样要如何运用本性呢?一切本性都是无见,不著一切法,那么一切法现前怎么办呢?对不对?那还是清清楚楚啊,了然大用啊!所以说: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发守空知,】不知道一法,不知一法就是大通和尚说一切法不知嘛,守空知,以虚空当作是自己的知见。 【还如太虚生闪电。】还如太虚生闪电,就是多余的,太虚本来就是无相的东西,而你多余的守空知,你不知一法,本来就是法,你还守这个空知,那就变成本来太虚空,又多出了一个闪电,就是多出一个无明,闪电就表示无明啦。太虚就是比喻我们本来的面目,我们本来的面目,又产生了一点点的无明,一些无明。 【此之知见瞥然兴,】这种知见暂时出现的话, 【瞥然】是很快的时间产生的话, 【错认何曾解方便,】以无知无见为是,叫做错认,那么何曾解方便?根本就不了解佛的秘密,就是本性。那么方便,【方】就是秘密,【便…
《六祖坛经(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