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9)▪P2

  ..續本文上一頁菩提,但是心外求法,不能一念回光返照嘛。【通再啓曰:】 【四智之義,可得聞乎?】能說來聽聽看嘛?【師曰:】六祖說:【既會叁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叁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也。】就像我們蓋房子一樣,叁身就像房屋,四智就像材料,你若是有材料,卻不把它興建起來,也不能形成房屋。你若是想建造房屋,若是沒有材料,房屋也蓋不成。所以叁身即是四智,四智即是叁身。簡單來說,房屋需要借重材料,你若是沒有材料,房屋也蓋不起來,這是一體兩面的東西。 四十頁,此名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變成就算你把它當作是有智,即此有智,就是說加一個念頭的智,那還是沒有智慧的人。此名有智無身,就即此有智,就算是有智,還成無智,因爲沒有根本嘛,不是從本性出來的。【複偈曰:】又再這樣說:【大圓鏡智性清淨,】我們第八意識轉過來的那個大圓鏡智,性清淨,性清淨八個字:【湛然空寂,圓明不動。】這個就是性清淨,湛然空寂,叁點 【水】再一個 【甚】,【湛然空寂,圓明不動。】湛然,就是光明晃耀的意思。湛然,清清楚楚,但是當下就是空寂的。圓明不動,圓滿一切智慧,清清楚楚,可是不動。【平等性智心無病,】什麼叫平等性智?在平等性智旁邊寫:二性本空,二性空,名平等性智。什麼叫二性空呢?不思善、不思惡,二性空,沒有所謂的對錯:沒有所謂的男女:沒有所謂的高下;沒有所謂的天跟地;沒有是非;不二性名平等性,有二性你就不是平等,二性空,名平等性。心無病,什麼叫心無病呢?把筆拿起來,能對諸塵不起愛憎,心無病。你平等嘛,于善、于惡,不思善、不思惡,不二性啊,這個心無病,那麼你的心對一切六根、六塵,能對諸塵不起愛憎,你也不會起愛戀、占有、自私、嫉妒,也不會恨,也不會排斥、攻擊、傷害別人,那麼就是平等性智,心地上就是沒有所謂的病,即是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妙觀察就是如來善能觀察諸法法圓融次第,就是如來善能觀察諸法圓融的次第,了解衆生的根性需要什麼東西,以善于觀察,妙觀察就是善于觀察衆生的根性,而布施給他佛法,用無礙的辯才說諸妙法,令他開悟,使他得到大樂。令他開悟,使他得到大樂。所以妙觀察就是說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他就默然,因緣到時他就說,因緣未到時他就不說,稱爲妙觀察。能知時間、空間的因緣,能知道衆生的根器,而善于說法,令悟這個佛道。所以妙觀察智見非功,見非功就是任運不執著的這個智慧的見,非功,不假修成,自然的,非功就是無功用行。就是佛的妙觀察智,任運于沒有任何的修成當中,就是本性自然顯現,見就是任運不執著叫做見,非功就是不假功成,不假修成。就是妙觀察智,任運不執著,那麼就是我們不假任何的修成,本來就有。 【成所作智同圓鏡。】成所作智就是六根,成所作智就是眼、耳、 鼻、舌、身、意,成所作就是一切所作皆成,佛運用他的六根所作皆成,而我們所作皆敗,十九不成,佛是所作的皆成。成所作智同圓鏡,同大圓鏡智同時轉,大圓鏡智若是轉成所作智就是轉。簡單來說,成所作智,六根是在果上轉。 【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用名言無實性,】【五】就是前五識,【八】就是第八意識,五八六七果因轉,就是前五識跟第八意識,這個是果上轉,五八,前五識,前五識、第八意識,要果地上,就是成佛才有辦法轉,成佛才有辦法轉。譬如佛轉第八意識時,他的異熟果報,貌相就轉爲叁十二相,貌相就現出叁十二相,所以要轉眼、耳、鼻、舌、身,不到成佛時就沒辦法,沒有成佛就沒有辦法。所以佛的貌相爲什麼如此莊重?他已經轉第八意識,所以異熟果報就完全清淨了。六七因中轉,六、七,六、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意識是執著,所以你當下不分別、不執著,你就可以轉了,所以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是因地上轉、因中轉,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五八,第五識跟第八意識,要果地的時候才能轉。但用名言無實性,只是借著名言,實在是沒有實性。【若于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六祖實在太了不起了,怎麼會作出這麼優美的詩句,太了不起了!若于轉處不留情,你若是在生活當中運用,轉處就是說如果你在轉的動中,不留任何的情執,【情】就是情執、執著,沒有留下任何的情執。簡單來說,如果你在轉的當中你沒有;轉識成智的當中,你不留下任何的執著。繁興就是人多吵雜的地方,叫做繁興。永處,也是永遠在那伽定,那伽就是定慧均等的佛的大定。繁興,不管是人很多;或是菜市場也好;或是人潮洶湧的電影院也好,繁興就是在人多、很吵雜的地方,你也永遠在安詳的佛的大定裏面,這還是要悟啊,還是要悟啊!再來,【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智通悟到,就不得了! 【叁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法身、報身、應身,本來就是跟我同一體的東西,四智本來就是我們自心的東西,本心明,本來就是自己心裏的東西,心若明,四智就現,叁身四智融無礙,【身智融無礙,】叁身四智是融合無礙的,【應物任隨形。】應物就是佛的真法身,就像虛空應物顯現,就像水中月一樣,應物任隨形,應一切衆生的需求,隨時都顯現出需要的,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動一個念頭說你在修行,這都是虛妄的東西,但息妄緣,別無勝解。你只要停止這些虛妄的外緣,沒有另外的佛道可成,停止、停止,不起分別、不執著,靈光常顯現。起修皆妄動,你若是動一個念頭說你要修行,這就不是我們本來的面目。【守住匪真精,】【守】就是執著,【住】就是叁身四智,執著于叁身四智,匪真精,那就不是真的本性,叫做守住匪真精,如果你執著還有一個叁身、還有一個四智,那就不是真的,那就不是本來的面目了。【妙旨因師曉,】這個不可思議的妙理,因爲師父開示,【終亡染汙名。】終于除掉染汙名,就是悟了自性的叁身四智,這個假名的染汙就除掉了。染汙名就是說一直執著這個叁身四智的名相,就染汙了我們的清淨身、清淨的本性,現在終亡染汙名,就是除掉,到最後悟到本來的面目,這個汙染的名相就沒有。【僧智常。信州貴溪人。】信州,就是江西省貴溪縣人。有一個出家人叫做智常,是江西省貴溪縣人。 【髫年出家,】髫年就是那個小孩子這個頭發,把他編成長條狀,垂著就是綁著一條小辮子,你看清朝人都是這樣,然後戴一頂瓜皮帽蓋在頭上,帽子拿掉時就看到一根長長的小辮子,女孩子就綁二根,女孩子就綁二根。你看男孩子的頭發前面一半全剃光,你看男孩子的頭發,前面一半全剃光,清朝人把前半部分頭發剃光,後半部分留著一撮,說這樣叫做好看,真奇怪。清朝的發型很難看,不知道爲什麼會這樣,頭發只有剃一半而已,後面留著一撮,綁一條很長的辮子,演武俠片時,都是用頭發來甩敵人,武俠片裏都是用那根辮子來甩敵人,小辮子。髫年就是年幼,小孩子把這個頭發紮成辮子,【志求見性。】他也想求見性。 【一日參禮。】參禮。 【師問曰:汝從何來,欲問何事?】【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我去向他頂禮時, 【蒙示見性成佛之義。】但是 【未決狐疑,】還不能解決我心中的疑問, 【狐】狸多 【疑】,所以 【遠來投禮。】所以特別來到這裏向你頂禮, 【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師曰:彼有何言句,】你心中有什麼話想說,【汝試舉看。】你說說看。【曰:智常到彼,】我去到那裏,【凡經叁月,】不曾對我說過一字半句, 【未蒙示悔。】【爲法切改,】【一夕獨入丈室,】請師父開示;【請問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就是我本來的本性。【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你有見過虛空嗎?【對曰:見。】我有見過。【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對曰:】就回答他:【虛空無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他現在變成執虛空爲本性了,【反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就像昏天黑地虛空一樣,【是名正見。】這叫做正見,【了無一物可知,】實在不是正見,因爲大通和尚認爲這樣是正見,了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這叫做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觀圓明,】看到自己清淨的覺觀圓明, 【即名見性成佛。】 【亦名極樂世界。亦名如來知見。】但是,【學人】就是指智常,【雖聞此說,猶未決了。】麥克風轉大聲一點,聲音又變緊了。未決了,還不能解決,【乞和尚開示。】希望和尚你能開示。【師曰:彼師所說, 猶存見知,】大通和尚所說的還存有一個知見,將虛空當作是我們的本性,還很吃力! 【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換我來爲你開示一首偈頌; 【不見一法存無見,】意思就是說,本性即使不見一切法,以這個無見當作是本來的面目,完蛋了! 【大似浮雲遮日面,】這樣並沒有見性,大似浮雲,烏雲遮日,把無見當作是本性,其實本性是無所不見,他只見到一面而已,這樣要如何運用本性呢?一切本性都是無見,不著一切法,那麼一切法現前怎麼辦呢?對不對?那還是清清楚楚啊,了然大用啊!所以說: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發守空知,】不知道一法,不知一法就是大通和尚說一切法不知嘛,守空知,以虛空當作是自己的知見。 【還如太虛生閃電。】還如太虛生閃電,就是多余的,太虛本來就是無相的東西,而你多余的守空知,你不知一法,本來就是法,你還守這個空知,那就變成本來太虛空,又多出了一個閃電,就是多出一個無明,閃電就表示無明啦。太虛就是比喻我們本來的面目,我們本來的面目,又産生了一點點的無明,一些無明。 【此之知見瞥然興,】這種知見暫時出現的話, 【瞥然】是很快的時間産生的話, 【錯認何曾解方便,】以無知無見爲是,叫做錯認,那麼何曾解方便?根本就不了解佛的秘密,就是本性。那麼方便,【方】就是秘密,【便…

《六祖壇經(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六祖壇經(10)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