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9)

  

第九集

  【更于门外】觅就是找, 【觅三车。】你现在就坐着大白牛车,那有需要找什么三车呢? 【况经文明向汝道,】已经很详细的告诉你了: 【唯一佛乘,无有于乘若二若三。】什么叫一佛乘呢?就是人人自己的佛性,叫一佛乘,每一个人当下就是自己的本来的面目,没有二乘、三乘,那是方便谈。所以若二若三,若二乘、若三乘, 【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比喻言词,】这都是种种的比喻, 【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汝何不省,】你为什么不好好的来关照呢?好好的来反省呢?为什么你不知道、不觉知呢? 【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为实施权,为了过去能方便度众生,为了实相,所以施设这个权智,为了实教,而施设这个权教,为实施权。为昔时故,为了当时方便,所以才说小乘、中乘、大乘。 【一乘是实,】一乘就是佛乘,就是一实相,【为今时故。】就是现在要告诉你的。所以 【只教汝去假归实。】你要弃除三乘,要归于一佛乘, 【归实之后实亦无名。】一佛乘,也没有这个一佛乘之名。 【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在你心中本来就存在,完全具足。 【由汝受用,】你若是大彻大悟,本性发挥出来的智慧,你随时都是大富贵之人。我们有一个宝库,受用不尽的宝库,你只要肯用锁匙开启它,锁匙就是指智慧,这样你就能受用无量无边、无尽的智慧之财,外在的有形之财会使我们痛苦,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钱也是这样子啊,钱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样!钱能救人,也能害人,只有智慧啊,聪明有时候被聪明所误,但是智慧不会被智慧所误。因此你若是悟到了,所有的财产都是我们的。学佛的人最富有,无量的财库,不但带了双层的财富,由带了十层的内裤(库),让你穿不完、穿不完,不管你怎么用都用不完,无量的智慧之财,你怎么用也用不完,就在一念之间而已,只要放下,什么都很轻松了。 【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 【亦无用想。】这是出自《法华经》,我要跟诸位解释一下,你才知道现在在说什么。有一个穷小子,流浪在他乡,当然是没有背着一把吉他啦,《法华经》是没有这样说啦。这个父亲想尽办法,要把儿子找回来,要将财产交给他,但是这个儿子,自卑感很强,认为这个人这么有势力,不可能是他的父亲,这个儿子,就是众生的意思,父亲就是佛的意思,佛告诉我们,我们能够做佛,我们会怀疑自己,父亲告诉儿子:你跟我回家,你有很多财产。这儿子会怀疑:我从小就穷惯了,怎么可能有一个这么富有的父亲呢?佛告诉众生:你也能够作佛。众生不相信啊,所以这个父亲就想尽办法说:你来,来我这里先打杂,做奴婢,男的叫做奴,女的叫做婢,先做奴婢,做了一段时间之后,你慢慢让他了解,你确实是我的孩子,慢慢的让他了解,最后这个孩子也认为:你确实是我的父亲。最后父亲就将财产、事业交给儿子,就表示他够资格作佛了,他直下承当,可以贺担如来的家业,他不会逃避了。所以他用这个比喻就是说财产都给他,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也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无用想。什么叫无用想呢?也没有说他是在用,因为这本来就是你的,无用就是说,这本来就是你的啦,也不要想说你在用啦,因为这本来就是你的。表示说本性大家都有,你也没有一个刻意的起心动念在运用,因为你本来就有智慧。所以无用就是说你本来就有,意思就是佛性本来就具足一切智慧。 【是名持法华经】 【从劫至劫手不释卷】 【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你若能这样,就是从劫至劫手不释卷。这句话说实在的是经上少写了,你现在先注意听,【从劫至劫手不释卷,】到这里是一段,【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到这里又是一段,这句话实在是两件事,但是他没有讲得很清楚。从劫至劫手不释卷的意思就是说,你如果不悟《法华》的妙义,就算你从劫至劫,你不放掉,手不释卷,精进不退,那么亦无用处,到这里是一段,但是他没有讲得很清楚。你若没有悟入《妙法莲华经》不可思议的道理,就算你整劫手不释卷,精进修行,亦无用处。下面,从昼至夜,就是说若悟妙义,你若是悟入《妙法莲华经》的妙义,从昼至夜,就是整天二十四个小时,无不念时,你自己就是有一乘法,你就不会离开你本来的面目,你就是等于在念《法华》,无不念时,你就是等于二十四个小时在念《法华经》。所以说,因为他没有说清楚,所以忽然读到这二段,意思会连接不起来,但是若经过师父为你开示之后,你就了解这个道理了。简单来说,前面就是说如果不悟,没有悟入《妙法莲华经》的奥义,深奥的道理,那么从劫至劫,你手不释卷的精进,也没有用处。下面说:你若是悟入《妙法莲华经》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你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念《妙法莲华经》。简单来说,还是要悟道啦!【达蒙启发,踊跃欢喜,】所以我才告诉诸位,遇到善知识,只要一句话就够了,因此我才再三告诉诸位,就算让你研究经典十年好了,让你自己在山上用功二十年好了,有时候挡不住一个善知识一句话的力量,你自己能有多厉害?而我们人就是这么我慢,就是很悲哀,他偏偏要自己看,他只想自己看经典,偏偏不肯来听经,你也拿他没办法。所以法达有福气遇到六祖,一句话就悟入了,你看,《法华经》念了三千部,六祖一句话就把他的迷惑解决了。【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曹溪,就是六祖住在曹溪嘛,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出世就是一佛乘, 【宁歇累生狂。】【宁】就是怎么能够,歇:停止,生生世世的错误的狂妄:这个狂就是知见错误,宁歇累生的狂,就是骄傲啊、骄傲、狂妄,怎么能够停止生生世世狂妄错误的知见呢?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才告诉诸位,天天诵经无妨,但是一定要听经,一定要听经。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羊车、鹿车、牛车,这个是方便假设的啦,就是说,小乘、中乘、大乘,这都是方便安排的而已。初中后善扬,初善、中善、后善,意思就是说,没有所谓的三乘啦,所有当下就是一乘,因为人的根基有差别,所以初中后善就表示说,无论是羊车、鹿车、牛车,它都是为一实乘、一佛乘而安排的啦,所以初也是善、中也是善、后也是善,所以初善、中善、后善,佛讲的都是善法的施设啦,所以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我们怎知道火宅里面 【元是法中王。】我们若是悟到我们的本性,我们就是法中王,法中王,不得了的,法中王。如本法师的道场,取名为 【法王讲堂】这名字听起来很刚硬,很硬,我们若是读作:【文殊讲堂】就比较柔软,取名法王讲堂,万一有一法讲得错解经义,那就很麻烦了!法王讲堂就是佛的讲堂呢,这是很不得了的,取这个名字是很刚性的名词,要是我,我是取名为 【文殊】,赌六合彩的来我这里就是 【稳输讲堂】。 【文殊】听起来是比较柔软,比较柔和。下面,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从今以后,你才是真正是在念经,否则你根本是不懂经义。【达从此领玄旨,】法达从此时开始了解,领悟到深奥的道理,从此领悟到深奥的道理,【亦不辍诵经。】也不停止诵经,继续用功,所以他现在悟入后,再用功时就不同了。 【僧智通。】有一个出家人叫做智通和尚。 【寿州安丰人。】寿州就是安徽省寿县,寿州就是在安徽省。那么安徽省的寿州安丰人。 【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从前的出家人都很用功,看经典常常是一千遍以上。 【而不会三身四智。】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应身,四智就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四智我们从前都讲过了。不了解三身四智, 【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六祖说:【三身者,清静法身,】清静法身,【汝之性也。】这就是我们的本性,清静的法身,这就是我们的本性。【圆满报身,汝之智也。】我们的智慧。 【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运用自如,如千百亿化身,就是我们的修行。【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变成名有身无,有身无智,【即名有身无智。】变成有三身无四智,也就是不能离开本性,因为智就是本性嘛。所以你若是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 【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三身,法、报、应化身,那么你若是悟明此皆无有自性,那么智慧就产生,就是四智菩提,名叫做四智菩提。为什么呢?三身是从本性而起,本性而起,这个无有自性就是说没有一定,没有一定,千变万化的意思。所以就像一切无法自性,无自性,无性、不二之性,就是我们的本性。 【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若是再开发出来,【成四智,】详细的说成变成四智。大圆镜智就是法身,平等性智就是报身,妙观察、成所作就是应化身。所以【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不必,不必远离,就是说跑到山上没有人发现的地方,不必!不离见闻,就是六尘,不必离开这个现实的社会,不必离开当下这个现实的环境。超然登佛地,当下就是超越。所以不悟明心地,单找外面的道场足愚痴人,一直拼命的找道场,我要去找道场,我要去找一间道场安住,找一间道场安住,在这里有得吃、能够听法、有僧团,他不肯住,偏偏要去住没有厕所、没水没电的地方,大便时候要挖个坑洞,真是很奇怪的是事,这就让人感到很不可思议了!修行,是在于我们心的问题,我们心的问题,心若是不见性,处处都不是道场,心若见性,证悟到法身,那一处都是本来的东西、本来的面目,那里不是道场呢?【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谛】就是审实不虚,确确实实深信,那么你就永远不会迷。【莫学驰求者,】莫学就是不要效法,向外追求佛法的人,叫做莫学弛求者,你不要效法那一些向外弛求的人,你要求你自己心的佛,不要学那些向外追求佛法的人,虽【终日说菩提。】而终不得菩提之道,虽然整天都在说菩提,他追求…

《六祖坛经(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六祖坛经(10)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