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集
【更于門外】覓就是找, 【覓叁車。】你現在就坐著大白牛車,那有需要找什麼叁車呢? 【況經文明向汝道,】已經很詳細的告訴你了: 【唯一佛乘,無有于乘若二若叁。】什麼叫一佛乘呢?就是人人自己的佛性,叫一佛乘,每一個人當下就是自己的本來的面目,沒有二乘、叁乘,那是方便談。所以若二若叁,若二乘、若叁乘, 【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比喻言詞,】這都是種種的比喻, 【是法皆爲一佛乘故。】 【汝何不省,】你爲什麼不好好的來關照呢?好好的來反省呢?爲什麼你不知道、不覺知呢? 【叁車是假,爲昔時故。】爲實施權,爲了過去能方便度衆生,爲了實相,所以施設這個權智,爲了實教,而施設這個權教,爲實施權。爲昔時故,爲了當時方便,所以才說小乘、中乘、大乘。 【一乘是實,】一乘就是佛乘,就是一實相,【爲今時故。】就是現在要告訴你的。所以 【只教汝去假歸實。】你要棄除叁乘,要歸于一佛乘, 【歸實之後實亦無名。】一佛乘,也沒有這個一佛乘之名。 【應知所有珍財,盡屬于汝,】在你心中本來就存在,完全具足。 【由汝受用,】你若是大徹大悟,本性發揮出來的智慧,你隨時都是大富貴之人。我們有一個寶庫,受用不盡的寶庫,你只要肯用鎖匙開啓它,鎖匙就是指智慧,這樣你就能受用無量無邊、無盡的智慧之財,外在的有形之財會使我們痛苦,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啊,錢也是這樣子啊,錢能載舟,亦能覆舟,一樣!錢能救人,也能害人,只有智慧啊,聰明有時候被聰明所誤,但是智慧不會被智慧所誤。因此你若是悟到了,所有的財産都是我們的。學佛的人最富有,無量的財庫,不但帶了雙層的財富,由帶了十層的內褲(庫),讓你穿不完、穿不完,不管你怎麼用都用不完,無量的智慧之財,你怎麼用也用不完,就在一念之間而已,只要放下,什麼都很輕松了。 【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 【亦無用想。】這是出自《法華經》,我要跟諸位解釋一下,你才知道現在在說什麼。有一個窮小子,流浪在他鄉,當然是沒有背著一把吉他啦,《法華經》是沒有這樣說啦。這個父親想盡辦法,要把兒子找回來,要將財産交給他,但是這個兒子,自卑感很強,認爲這個人這麼有勢力,不可能是他的父親,這個兒子,就是衆生的意思,父親就是佛的意思,佛告訴我們,我們能夠做佛,我們會懷疑自己,父親告訴兒子:你跟我回家,你有很多財産。這兒子會懷疑:我從小就窮慣了,怎麼可能有一個這麼富有的父親呢?佛告訴衆生:你也能夠作佛。衆生不相信啊,所以這個父親就想盡辦法說:你來,來我這裏先打雜,做奴婢,男的叫做奴,女的叫做婢,先做奴婢,做了一段時間之後,你慢慢讓他了解,你確實是我的孩子,慢慢的讓他了解,最後這個孩子也認爲:你確實是我的父親。最後父親就將財産、事業交給兒子,就表示他夠資格作佛了,他直下承當,可以賀擔如來的家業,他不會逃避了。所以他用這個比喻就是說財産都給他,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也不作子想,亦無用想,無用想。什麼叫無用想呢?也沒有說他是在用,因爲這本來就是你的,無用就是說,這本來就是你的啦,也不要想說你在用啦,因爲這本來就是你的。表示說本性大家都有,你也沒有一個刻意的起心動念在運用,因爲你本來就有智慧。所以無用就是說你本來就有,意思就是佛性本來就具足一切智慧。 【是名持法華經】 【從劫至劫手不釋卷】 【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你若能這樣,就是從劫至劫手不釋卷。這句話說實在的是經上少寫了,你現在先注意聽,【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到這裏是一段,【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到這裏又是一段,這句話實在是兩件事,但是他沒有講得很清楚。從劫至劫手不釋卷的意思就是說,你如果不悟《法華》的妙義,就算你從劫至劫,你不放掉,手不釋卷,精進不退,那麼亦無用處,到這裏是一段,但是他沒有講得很清楚。你若沒有悟入《妙法蓮華經》不可思議的道理,就算你整劫手不釋卷,精進修行,亦無用處。下面,從晝至夜,就是說若悟妙義,你若是悟入《妙法蓮華經》的妙義,從晝至夜,就是整天二十四個小時,無不念時,你自己就是有一乘法,你就不會離開你本來的面目,你就是等于在念《法華》,無不念時,你就是等于二十四個小時在念《法華經》。所以說,因爲他沒有說清楚,所以忽然讀到這二段,意思會連接不起來,但是若經過師父爲你開示之後,你就了解這個道理了。簡單來說,前面就是說如果不悟,沒有悟入《妙法蓮華經》的奧義,深奧的道理,那麼從劫至劫,你手不釋卷的精進,也沒有用處。下面說:你若是悟入《妙法蓮華經》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你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念《妙法蓮華經》。簡單來說,還是要悟道啦!【達蒙啓發,踴躍歡喜,】所以我才告訴諸位,遇到善知識,只要一句話就夠了,因此我才再叁告訴諸位,就算讓你研究經典十年好了,讓你自己在山上用功二十年好了,有時候擋不住一個善知識一句話的力量,你自己能有多厲害?而我們人就是這麼我慢,就是很悲哀,他偏偏要自己看,他只想自己看經典,偏偏不肯來聽經,你也拿他沒辦法。所以法達有福氣遇到六祖,一句話就悟入了,你看,《法華經》念了叁千部,六祖一句話就把他的迷惑解決了。【以偈贊曰:】 【經誦叁千部,曹溪一句亡,】曹溪,就是六祖住在曹溪嘛,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出世就是一佛乘, 【甯歇累生狂。】【甯】就是怎麼能夠,歇:停止,生生世世的錯誤的狂妄:這個狂就是知見錯誤,甯歇累生的狂,就是驕傲啊、驕傲、狂妄,怎麼能夠停止生生世世狂妄錯誤的知見呢?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才告訴諸位,天天誦經無妨,但是一定要聽經,一定要聽經。 【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羊車、鹿車、牛車,這個是方便假設的啦,就是說,小乘、中乘、大乘,這都是方便安排的而已。初中後善揚,初善、中善、後善,意思就是說,沒有所謂的叁乘啦,所有當下就是一乘,因爲人的根基有差別,所以初中後善就表示說,無論是羊車、鹿車、牛車,它都是爲一實乘、一佛乘而安排的啦,所以初也是善、中也是善、後也是善,所以初善、中善、後善,佛講的都是善法的施設啦,所以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我們怎知道火宅裏面 【元是法中王。】我們若是悟到我們的本性,我們就是法中王,法中王,不得了的,法中王。如本法師的道場,取名爲 【法王講堂】這名字聽起來很剛硬,很硬,我們若是讀作:【文殊講堂】就比較柔軟,取名法王講堂,萬一有一法講得錯解經義,那就很麻煩了!法王講堂就是佛的講堂呢,這是很不得了的,取這個名字是很剛性的名詞,要是我,我是取名爲 【文殊】,賭六合彩的來我這裏就是 【穩輸講堂】。 【文殊】聽起來是比較柔軟,比較柔和。下面, 【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從今以後,你才是真正是在念經,否則你根本是不懂經義。【達從此領玄旨,】法達從此時開始了解,領悟到深奧的道理,從此領悟到深奧的道理,【亦不辍誦經。】也不停止誦經,繼續用功,所以他現在悟入後,再用功時就不同了。 【僧智通。】有一個出家人叫做智通和尚。 【壽州安豐人。】壽州就是安徽省壽縣,壽州就是在安徽省。那麼安徽省的壽州安豐人。 【初看楞伽經約千余遍,】從前的出家人都很用功,看經典常常是一千遍以上。 【而不會叁身四智。】叁身就是法身、報身、應身,四智就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四智我們從前都講過了。不了解叁身四智, 【禮師求解其義。】 【師曰:】六祖說:【叁身者,清靜法身,】清靜法身,【汝之性也。】這就是我們的本性,清靜的法身,這就是我們的本性。【圓滿報身,汝之智也。】我們的智慧。 【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運用自如,如千百億化身,就是我們的修行。【若離本性,別說叁身,】變成名有身無,有身無智,【即名有身無智。】變成有叁身無四智,也就是不能離開本性,因爲智就是本性嘛。所以你若是別說叁身,即名有身無智, 【若悟叁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叁身,法、報、應化身,那麼你若是悟明此皆無有自性,那麼智慧就産生,就是四智菩提,名叫做四智菩提。爲什麼呢?叁身是從本性而起,本性而起,這個無有自性就是說沒有一定,沒有一定,千變萬化的意思。所以就像一切無法自性,無自性,無性、不二之性,就是我們的本性。 【聽吾偈曰:】【自性具叁身,】【發明】若是再開發出來,【成四智,】詳細的說成變成四智。大圓鏡智就是法身,平等性智就是報身,妙觀察、成所作就是應化身。所以【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不必,不必遠離,就是說跑到山上沒有人發現的地方,不必!不離見聞,就是六塵,不必離開這個現實的社會,不必離開當下這個現實的環境。超然登佛地,當下就是超越。所以不悟明心地,單找外面的道場足愚癡人,一直拼命的找道場,我要去找道場,我要去找一間道場安住,找一間道場安住,在這裏有得吃、能夠聽法、有僧團,他不肯住,偏偏要去住沒有廁所、沒水沒電的地方,大便時候要挖個坑洞,真是很奇怪的是事,這就讓人感到很不可思議了!修行,是在于我們心的問題,我們心的問題,心若是不見性,處處都不是道場,心若見性,證悟到法身,那一處都是本來的東西、本來的面目,那裏不是道場呢?【吾今爲汝說,】【谛信永無迷,】【谛】就是審實不虛,確確實實深信,那麼你就永遠不會迷。【莫學馳求者,】莫學就是不要效法,向外追求佛法的人,叫做莫學弛求者,你不要效法那一些向外弛求的人,你要求你自己心的佛,不要學那些向外追求佛法的人,雖【終日說菩提。】而終不得菩提之道,雖然整天都在說菩提,他追求…
《六祖壇經(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