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九品 智慧(續八)▪P3

  ..續本文上一頁所創生。

   * 「形成後」既不住留。

   * 「壞滅時」也不消散他去。

   萬物不從他因生、無因生這部份都已經講過了,那麼「沒有一法真實存在于各別的緣上」怎麼解釋呢?

   例如:「青稞的苗芽」並不是只要「青稞的種子」或「水」或「土」就可以長出來的。它必須依靠水、土、溫度、陽光種種條件的配合才能生長出來,單因獨緣無法長出青稞。

   那麼「各種因緣聚合時會不會生呢?」

   我們一般認爲「當然會!各種因緣聚合時當然會生!」不對,這個我要仔細地講、你們要仔細想才會清楚。我們剛剛說「只有土不能長出青稞的苗芽」,同樣地,青稞的種子、水、陽光各種因子當中都不存在青稞的苗芽,那麼將這些集合起來,怎會有青稞的苗芽呢?

   所以將各個因緣中不存在的事物集合起來,也不能産生果!就如我沒有錢、你沒有錢、他也沒有錢,那麼我們叁個人集中起來怎麼可能就變成有錢呢?不可能!

   那麼萬物是不是由因緣以外的其他事物所創生的呢?不是。

   那麼萬物有沒有一個獨立實有的生呢?

   * 從「因」上觀察,我們無法成立萬物實有獨立的生!

   * 《心經》中說:「不生不滅!」念起來很簡單,但,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生,不是無因生、他因生,也不是因緣聚合而生,更不是因緣以外的其他事物所創生的。

   * 所以「生」之四邊就破了。

   * 既然找不到真實的「生」,那麼怎會有真實的「滅」呢?

   現在我們的「有」是假相存在,所以我們也會死亡,而實有的存在,並沒有「從哪裏來」「從哪裏生」。當沒有「從哪裏而生」時,那麼怎會有「住留存在」呢?既然「沒有住留」,那麼怎會還有「壞滅」呢?

   所以它也不會消散他去,它根本就不存在!藏傳佛教「中觀見地」有叁個解脫門--> 因無相、果無願、本體空。

   以上就是說明「因無相」的部份,接下來講解「本體空」

   B.緣生正因

    142.2愚癡所執谛 何異幻化物

   143.幻物及衆因 所變諸事物 應詳審觀彼 何來何所之

   144.緣合見諸物 無因則不見 虛僞如影像 彼中豈有真

   由于「無明愚癡」而被「執爲真實」的這些事物,和魔術師所變化出來的幻化物,究竟有何實質上的差別呢?魔術師用幻術變現出具有「真實感」的幻像,和「因緣和合」所成而具有實際作用的世俗的事物。大家應該仔細地觀察它們,到底真實地從何而來?

   向何處去?由于因緣聚合,就可以見到現象的生起,如果沒有因緣就看不見有現象生起,因此所有現象都是虛僞的。就如同影像一般,那麼這裏面怎會有真實存在的自性呢?

   一般人囗頭上都會說:「無來也無去」。但到底我們是從哪裏來的呢?你們有沒有仔細地觀察過?一般人會說:「我從父母親那裏來!」或者「我是從前世因緣而來!」那麼你存在嗎?我們前面說過:「找不到真實獨立存在的我!」既然沒有「我」,那麼你還從哪裏來呢?

   不可能有一個「來」的地方,不存在的事物怎會有「來」的地方呢?就好像「兔角」,它根本不存在,那麼你如何說它從何而生呢?在勝義上,一切法無生!

   所有現象都是因緣聚合而顯現,猶如電視的螢幕一般,找不到真實的自性存在,爲什麼了解空性的修行者們不注重外境呢?因爲他們透徹事物的本然面目!爲什麼我們放不下對現象的執著呢?不認識、不了解事物的真相!如果你已經了解現象的事物,就如電視屏幕上的戲曲的話,那麼你還會對它緊抓不放嗎?

   同樣的晨昏,由于我們的執著,使我們和高僧們過著迥然不同的生活。我們爲世俗名利、衣暖食飽而奔波勞碌,然而,如果你能靜下心來仔細地觀察的話,你就會赫然發現。其實這不過是一場幻覺而已!

   所以我們說「本體空」!龍樹菩薩說:「外在萬物都是因緣聚合而成的,除此因緣所生之法外,別無實法」,因此除了「空性」之外沒有一法存在。我們一般人和修行者的觀念,最主要的差別在那裏呢?

   修行者們認爲:「事物之所以顯現是因爲事物的本體空性的原故」,而我們一般人則認爲:「空,就是沒有,哪裏會有什麼東西可以存在呢?這是很矛盾的!」其實,只有本質空性的東西才可以隨時隨地的改變,就好像夢境一樣,在夢裏你可以飛天鑽地萬行無礙、你可以和天神或妖魔交會、你可以回到昨世也可以探究未來,爲什麼呢?因爲夢是虛假的,所以它才可以顯現各種不同的樣貌;那麼爲什麼在現實的生活裏我們就沒有這樣的能力呢?爲什麼我們不可以舉重若輕、自在飛行或者變化形體呢?因爲我們太執著了!

   我們視萬物爲實有存在,所以才會被圈住在這個小框框裏。如果你已經看破萬物的虛假,那麼你就自由了,就好像密勒日巴大師一樣,他可以水變成火、火變成水神通自在,任何事物都無法限製他。

   所以龍樹菩薩說:「除了緣起法之外,別無實法!」

   我們爲什麼會有煩惱呢?《心經》中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我們背得很熟,但,你有沒有去了解它的內容呢?你了解它的內容之後有沒有真正地去探究和修行呢?即使很深入地探討了,可是用不上,那麼我們一樣有生的執著、一樣有死的執著!在西藏也是一樣,有些喇嘛們在經論的辯論上很厲害,可是實際生活卻無法融入。

   那麼我們如何看出這個人有沒有將佛法融入生活呢?情緒起伏、喜歡名利,從這裏就知道他有沒有用得上空性!我們仔細想想,所有世俗的事物它到底從哪裏來、從哪裏去?找不到!猶如魔術師的幻物;那麼我們眼前的幻象爲什麼這樣清楚呢?

   這是無明所結構出來的,一種對虛假的執著!你以爲佛陀看不到我們的現實世界嗎?有些人認爲:「定力夠的人對外界的吵雜聲能夠充耳不聞,對美味的食物、美麗的風景都能視而不見」,是不是這樣子呢?

   不是!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那麼佛陀到底有何高明之處?佛陀的境界我們無法體會,而我們的世界佛陀也看不到,那佛陀不是也和我們一樣了嗎?不是這樣子,正確地說:「佛陀對于現象不會産生執著!」我們視現實爲真,而佛陀看世界如幻,而不是說他否定現實的世界!

   現實的世界讓我們産生焦慮,更甚者連做夢也會讓他坐立難安,我告訴他們:夢是假中之假,不要去注重夢境、不要執著!

   有些人夢見上師在教他什麼、什麼法,很高興,我告訴他說:「你爲什麼不在白天向他請教呢?這樣不是可以教得更清楚明白嗎?」然而,我們一般人還是喜歡在夢裏被上師教。在西藏,高僧們常常會說一些夢境,可是我們不能和他們比,他們看夢境和現實的生活是如一的,而我們執現實爲實存。現在如果我們再執著夢境的話,那就只會增加痛苦而已!如果你也能視現實生活如夢如幻,那麼你去探討夢境也就無所謂了。

   C.破有無生正因 (A)破生有自性

   145.若法已成有 其因何所需 若法本來無 雲何需彼因

   146.縱以億萬因 無不變成有 無時怎成有 成有者爲何

   147.無時若無有 何時方成有 于有未生時 是猶未離無

   148.倘若未離無 則無生有時 有亦不成無 應成二性故

   這部份是講解「果無願」:

   * 如果諸法已經真實存在了,那麼何必還要它的因呢?

   * 如果諸法本來就不存在,那麼縱使有因又有什麼用呢?

   * 縱然借用億萬個因緣,也不能把「無」變成「有」。

   * 如果「無」保持原狀,怎能成爲「有」呢?

   * 如果「無」已失去原狀,那麼有什麼可轉成「有」呢?

   * 如果在「無」的狀態下沒有「有」,那麼何時才能成爲「有」呢?

   * 況且在「有」尚未生成的時候,就沒有脫離「無」的狀態。

   * 如果「無」沒有脫離「無」的狀態,那麼就不會有「有」出現的時機。

   * 同理,「有」也不會變成「無」。

   * 否則,「有」就變成有兩種性質了。

   * 因此,生無自性。

   在這裏我們所說的「有」和「無」都是以「真實存在」的立場而言;諸法實存的果已經存在時,就不需要再有任何「因」來生「果」了,就好像我們「已經吃飽了,就不用一直再吃」一樣。

   同理,如果萬物本來就不存在,那麼即使有「因」那又有什麼用呢?

   就好像:石女兒、兔角、空花一樣,用科學技術也無法無中生有,「無」和「有」是相違的,它們無法同時存在。所以假若「無」真實存在,那麼它怎能變成「有」呢?假如「無」消失了,那麼有什麼東西可以變成「有」呢?

   總而言之,「有」不會變成「無」,「無」也無法變成「有」!在這裏,我們會有這樣的疑問:假設以前這裏是一大片空地,現在卻聚集很多人、蓋了很多房子,那麼這不是從「無」轉成「有」嗎?從前人馬雜居的城邑,現在變成荒城沙漠,這不是從「有」轉成「無」嗎?

   其實,真實性上「有」和「無」是無法共存的,人們所認爲的「無」或「有」並不是恒常不變的存在。只有虛假的「無」才可以轉變成虛假的「有」。反之亦然,我們一般所認爲「有」會轉成「無」、「無」會變成「有」,其實這些都只是過程而已。如果事物實存的話,那麼它就無法改變!

   * 「有」和「無」是相違的,所以「有」和「無」不會同時出現。

   * 如果「有」可以變成「無」,或「無」可以變成「有」的話,那麼這個「有」或「無」就會變成都同時具有「有」和「無」兩種性質存在。

   * 然而,一件事物同時具有兩種不變的性質是不可能的,由此可知「生無自性」!

   (B)結破滅有自性

   149.自性不成滅 有法性亦無 是故諸衆生 畢竟不生滅

   (C)結成輪涅不二

   150.衆生如夢幻 究時同芭蕉 涅槃不涅槃 其性悉無別

   這部份是在說明「滅無自性」:

   * 既無有自性的生,就無以自性成就的滅。

   * 況且「有法」也不是以自性成就的「有」。

   * 所以法界的一切衆生,永遠不以自性而生。

   * 也不以自性而滅,衆生就像是夢境一般虛幻地存在著。

   * 一旦加以分析,又像芭蕉樹一樣地空洞不實。

   * 因此,解脫的涅槃和憂苦的輪回,在本性上是沒有任何差別的。

   我們既然已知「萬物的存在皆無自性」,那麼,我們就更應該知道沒有所謂的涅槃狀態存在,理由很簡單。既然一切法皆無自性,當然就沒有所謂的輪回!既然沒有輪回,當然就沒有所謂的涅槃,涅槃是相對于輪回而施設的法,因此我們常說「不生不滅」就是--> 萬物無以自性生、自性滅的意思。

   爲什麼說「衆生如夢幻,究時同芭蕉」呢?

   如果你實際去觀察芭蕉樹的話就會明白:

   * 堅挺的芭蕉樹幹其實裏面是中空的!

   * 它由一層層蕉葉包裹而成樹型。

   * 當你撥開層層的蕉葉時,其實裏面是空洞洞的,沒有實體存在。

   * 所以我們常用芭蕉樹來形容「萬物的存在如夢似幻」。

   這就是佛法中所講的「萬法無實有」;再次提醒各位:「佛法所說的「空」並不是沒有!」佛法所說的「空」是:『我們看見萬物存在的現象,然而實際去觀察它的本質時,卻赫然發現「一切法皆無自性」!』

   所謂「見空合一」即是如此。「涅槃不涅槃,其性悉無別」這句話是在說明「輪涅不二」的境界。我們一般人認爲「輪回」和「涅槃」的環境是有差別的,然而高僧們卻認爲此岸即是極樂世界,爲什麼呢?經中常說「煩惱即菩提」。這和「輪回即涅槃」的意思是一樣的,一般人聽到這些話都會感到很矛盾,然而這句話在哲學研究者耳中卻顯得很有味道。但是盡管他們認爲有味道,可是他們還是無法深切地體認個中滋味。

   其實,在法爾上一切法都了無分別、都是虛假的!好、壞、美、醜的顯現都是虛假存在而已,所以你無需特別地嗔恨某些人或喜歡某些人,這就是「果無願」。

   什麼是高僧呢?他們的見地和我們一般人相反!有些人認爲「高僧應該就是坐在高高法座上的法師」或者是具有廣大神通的人,他可以一眼就看透別人的心裏,或是他有很多眷屬。但,在了解佛法者眼中,高僧並不是這樣子,現在西藏還有一些修爲很高的高僧住世,他們的反應很慢、凡事不是很在乎、對事不是很敏感。任何的人、事、物在他看來「都是一樣的!」所以他對乞丐和達官貴人都一樣平等、沒有分別。

   所有的分別都是我們世間人自己分的,我們分類事物的品類、大小、等級,科目條理細致而分明。因此我們的生活就變得更爲複雜,失去原本純樸的面貌。以這樣的分別心如何認識一位真正的高僧呢?

   我在多竹千的時候,有兩位兄弟喇嘛,他們在青海大堪布慕些仁波切那兒學到大圓滿的訣竅。他們的反應很慢、對儀軌、經論也不熟悉,但他們非常地溫和、謙虛,而且他們禁語的時間非常多、很少講話。很少和人接觸、沒有眷屬,長久如此。多竹千寺的住持吉美窩沙活佛他曾經好幾次很誠懇地對我說:「這兩位兄弟不像我們一般人,真是有福報!」

   有沒有福報在了解佛法者眼中和我們的看法完全不同。我常說:「了解空性是給自己最大的禮物!」因爲這種境界語言無法表達只能自己體驗!我們何須執著世間虛假的事物呢?我們放不下世俗的事物,如何會快樂?當我們了解世間法如芭蕉樹一樣地空洞無義時,自然就會放下。輪回和涅槃在究竟上了無差別,我們無需到極樂世界才能得到快樂!

   佛法就是這麼奧妙,不管你如何用理論推究它,也是沒完沒了。但假若你有堅固的虔誠心的話,一樣會有所得,佛法超越我們二元對立的思維,因而無法尋思獲得。所以佛陀說:「我沒有給你們智慧!」他只能教我們解脫的方法,而如何解脫則完全要靠我們自已。

   古來大成就者如馬爾巴、密勒日巴等大師都是依靠上師的教導的,但,證悟完全依靠他們自己的努力,因爲那個境界語言無法表達、思惟無法想像。

  

  

《《入菩薩行》講解 第九品 智慧(續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