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八)▪P3

  ..续本文上一页所创生。

   * 「形成后」既不住留。

   * 「坏灭时」也不消散他去。

   万物不从他因生、无因生这部份都已经讲过了,那么「没有一法真实存在于各别的缘上」怎么解释呢?

   例如:「青稞的苗芽」并不是只要「青稞的种子」或「水」或「土」就可以长出来的。它必须依靠水、土、温度、阳光种种条件的配合才能生长出来,单因独缘无法长出青稞。

   那么「各种因缘聚合时会不会生呢?」

   我们一般认为「当然会!各种因缘聚合时当然会生!」不对,这个我要仔细地讲、你们要仔细想才会清楚。我们刚刚说「只有土不能长出青稞的苗芽」,同样地,青稞的种子、水、阳光各种因子当中都不存在青稞的苗芽,那么将这些集合起来,怎会有青稞的苗芽呢?

   所以将各个因缘中不存在的事物集合起来,也不能产生果!就如我没有钱、你没有钱、他也没有钱,那么我们三个人集中起来怎么可能就变成有钱呢?不可能!

   那么万物是不是由因缘以外的其他事物所创生的呢?不是。

   那么万物有没有一个独立实有的生呢?

   * 从「因」上观察,我们无法成立万物实有独立的生!

   * 《心经》中说:「不生不灭!」念起来很简单,但,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 生,不是无因生、他因生,也不是因缘聚合而生,更不是因缘以外的其他事物所创生的。

   * 所以「生」之四边就破了。

   * 既然找不到真实的「生」,那么怎会有真实的「灭」呢?

   现在我们的「有」是假相存在,所以我们也会死亡,而实有的存在,并没有「从哪里来」「从哪里生」。当没有「从哪里而生」时,那么怎会有「住留存在」呢?既然「没有住留」,那么怎会还有「坏灭」呢?

   所以它也不会消散他去,它根本就不存在!藏传佛教「中观见地」有三个解脱门--> 因无相、果无愿、本体空。

   以上就是说明「因无相」的部份,接下来讲解「本体空」

   B.缘生正因

    142.2愚痴所执谛 何异幻化物

   143.幻物及众因 所变诸事物 应详审观彼 何来何所之

   144.缘合见诸物 无因则不见 虚伪如影像 彼中岂有真

   由于「无明愚痴」而被「执为真实」的这些事物,和魔术师所变化出来的幻化物,究竟有何实质上的差别呢?魔术师用幻术变现出具有「真实感」的幻像,和「因缘和合」所成而具有实际作用的世俗的事物。大家应该仔细地观察它们,到底真实地从何而来?

   向何处去?由于因缘聚合,就可以见到现象的生起,如果没有因缘就看不见有现象生起,因此所有现象都是虚伪的。就如同影像一般,那么这里面怎会有真实存在的自性呢?

   一般人囗头上都会说:「无来也无去」。但到底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呢?你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一般人会说:「我从父母亲那里来!」或者「我是从前世因缘而来!」那么你存在吗?我们前面说过:「找不到真实独立存在的我!」既然没有「我」,那么你还从哪里来呢?

   不可能有一个「来」的地方,不存在的事物怎会有「来」的地方呢?就好像「兔角」,它根本不存在,那么你如何说它从何而生呢?在胜义上,一切法无生!

   所有现象都是因缘聚合而显现,犹如电视的萤幕一般,找不到真实的自性存在,为什么了解空性的修行者们不注重外境呢?因为他们透彻事物的本然面目!为什么我们放不下对现象的执着呢?不认识、不了解事物的真相!如果你已经了解现象的事物,就如电视屏幕上的戏曲的话,那么你还会对它紧抓不放吗?

   同样的晨昏,由于我们的执着,使我们和高僧们过着迥然不同的生活。我们为世俗名利、衣暖食饱而奔波劳碌,然而,如果你能静下心来仔细地观察的话,你就会赫然发现。其实这不过是一场幻觉而已!

   所以我们说「本体空」!龙树菩萨说:「外在万物都是因缘聚合而成的,除此因缘所生之法外,别无实法」,因此除了「空性」之外没有一法存在。我们一般人和修行者的观念,最主要的差别在那里呢?

   修行者们认为:「事物之所以显现是因为事物的本体空性的原故」,而我们一般人则认为:「空,就是没有,哪里会有什么东西可以存在呢?这是很矛盾的!」其实,只有本质空性的东西才可以随时随地的改变,就好像梦境一样,在梦里你可以飞天钻地万行无碍、你可以和天神或妖魔交会、你可以回到昨世也可以探究未来,为什么呢?因为梦是虚假的,所以它才可以显现各种不同的样貌;那么为什么在现实的生活里我们就没有这样的能力呢?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举重若轻、自在飞行或者变化形体呢?因为我们太执着了!

   我们视万物为实有存在,所以才会被圈住在这个小框框里。如果你已经看破万物的虚假,那么你就自由了,就好像密勒日巴大师一样,他可以水变成火、火变成水神通自在,任何事物都无法限制他。

   所以龙树菩萨说:「除了缘起法之外,别无实法!」

   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呢?《心经》中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我们背得很熟,但,你有没有去了解它的内容呢?你了解它的内容之后有没有真正地去探究和修行呢?即使很深入地探讨了,可是用不上,那么我们一样有生的执着、一样有死的执着!在西藏也是一样,有些喇嘛们在经论的辩论上很厉害,可是实际生活却无法融入。

   那么我们如何看出这个人有没有将佛法融入生活呢?情绪起伏、喜欢名利,从这里就知道他有没有用得上空性!我们仔细想想,所有世俗的事物它到底从哪里来、从哪里去?找不到!犹如魔术师的幻物;那么我们眼前的幻象为什么这样清楚呢?

   这是无明所结构出来的,一种对虚假的执着!你以为佛陀看不到我们的现实世界吗?有些人认为:「定力够的人对外界的吵杂声能够充耳不闻,对美味的食物、美丽的风景都能视而不见」,是不是这样子呢?

   不是!如果是这样子的话,那么佛陀到底有何高明之处?佛陀的境界我们无法体会,而我们的世界佛陀也看不到,那佛陀不是也和我们一样了吗?不是这样子,正确地说:「佛陀对于现象不会产生执着!」我们视现实为真,而佛陀看世界如幻,而不是说他否定现实的世界!

   现实的世界让我们产生焦虑,更甚者连做梦也会让他坐立难安,我告诉他们:梦是假中之假,不要去注重梦境、不要执着!

   有些人梦见上师在教他什么、什么法,很高兴,我告诉他说:「你为什么不在白天向他请教呢?这样不是可以教得更清楚明白吗?」然而,我们一般人还是喜欢在梦里被上师教。在西藏,高僧们常常会说一些梦境,可是我们不能和他们比,他们看梦境和现实的生活是如一的,而我们执现实为实存。现在如果我们再执着梦境的话,那就只会增加痛苦而已!如果你也能视现实生活如梦如幻,那么你去探讨梦境也就无所谓了。

   C.破有无生正因 (A)破生有自性

   145.若法已成有 其因何所需 若法本来无 云何需彼因

   146.纵以亿万因 无不变成有 无时怎成有 成有者为何

   147.无时若无有 何时方成有 于有未生时 是犹未离无

   148.倘若未离无 则无生有时 有亦不成无 应成二性故

   这部份是讲解「果无愿」:

   * 如果诸法已经真实存在了,那么何必还要它的因呢?

   * 如果诸法本来就不存在,那么纵使有因又有什么用呢?

   * 纵然借用亿万个因缘,也不能把「无」变成「有」。

   * 如果「无」保持原状,怎能成为「有」呢?

   * 如果「无」已失去原状,那么有什么可转成「有」呢?

   * 如果在「无」的状态下没有「有」,那么何时才能成为「有」呢?

   * 况且在「有」尚未生成的时候,就没有脱离「无」的状态。

   * 如果「无」没有脱离「无」的状态,那么就不会有「有」出现的时机。

   * 同理,「有」也不会变成「无」。

   * 否则,「有」就变成有两种性质了。

   * 因此,生无自性。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有」和「无」都是以「真实存在」的立场而言;诸法实存的果已经存在时,就不需要再有任何「因」来生「果」了,就好像我们「已经吃饱了,就不用一直再吃」一样。

   同理,如果万物本来就不存在,那么即使有「因」那又有什么用呢?

   就好像:石女儿、兔角、空花一样,用科学技术也无法无中生有,「无」和「有」是相违的,它们无法同时存在。所以假若「无」真实存在,那么它怎能变成「有」呢?假如「无」消失了,那么有什么东西可以变成「有」呢?

   总而言之,「有」不会变成「无」,「无」也无法变成「有」!在这里,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假设以前这里是一大片空地,现在却聚集很多人、盖了很多房子,那么这不是从「无」转成「有」吗?从前人马杂居的城邑,现在变成荒城沙漠,这不是从「有」转成「无」吗?

   其实,真实性上「有」和「无」是无法共存的,人们所认为的「无」或「有」并不是恒常不变的存在。只有虚假的「无」才可以转变成虚假的「有」。反之亦然,我们一般所认为「有」会转成「无」、「无」会变成「有」,其实这些都只是过程而已。如果事物实存的话,那么它就无法改变!

   * 「有」和「无」是相违的,所以「有」和「无」不会同时出现。

   * 如果「有」可以变成「无」,或「无」可以变成「有」的话,那么这个「有」或「无」就会变成都同时具有「有」和「无」两种性质存在。

   * 然而,一件事物同时具有两种不变的性质是不可能的,由此可知「生无自性」!

   (B)结破灭有自性

   149.自性不成灭 有法性亦无 是故诸众生 毕竟不生灭

   (C)结成轮涅不二

   150.众生如梦幻 究时同芭蕉 涅槃不涅槃 其性悉无别

   这部份是在说明「灭无自性」:

   * 既无有自性的生,就无以自性成就的灭。

   * 况且「有法」也不是以自性成就的「有」。

   * 所以法界的一切众生,永远不以自性而生。

   * 也不以自性而灭,众生就像是梦境一般虚幻地存在着。

   * 一旦加以分析,又像芭蕉树一样地空洞不实。

   * 因此,解脱的涅槃和忧苦的轮回,在本性上是没有任何差别的。

   我们既然已知「万物的存在皆无自性」,那么,我们就更应该知道没有所谓的涅槃状态存在,理由很简单。既然一切法皆无自性,当然就没有所谓的轮回!既然没有轮回,当然就没有所谓的涅槃,涅槃是相对于轮回而施设的法,因此我们常说「不生不灭」就是--> 万物无以自性生、自性灭的意思。

   为什么说「众生如梦幻,究时同芭蕉」呢?

   如果你实际去观察芭蕉树的话就会明白:

   * 坚挺的芭蕉树干其实里面是中空的!

   * 它由一层层蕉叶包裹而成树型。

   * 当你拨开层层的蕉叶时,其实里面是空洞洞的,没有实体存在。

   * 所以我们常用芭蕉树来形容「万物的存在如梦似幻」。

   这就是佛法中所讲的「万法无实有」;再次提醒各位:「佛法所说的「空」并不是没有!」佛法所说的「空」是:『我们看见万物存在的现象,然而实际去观察它的本质时,却赫然发现「一切法皆无自性」!』

   所谓「见空合一」即是如此。「涅槃不涅槃,其性悉无别」这句话是在说明「轮涅不二」的境界。我们一般人认为「轮回」和「涅槃」的环境是有差别的,然而高僧们却认为此岸即是极乐世界,为什么呢?经中常说「烦恼即菩提」。这和「轮回即涅槃」的意思是一样的,一般人听到这些话都会感到很矛盾,然而这句话在哲学研究者耳中却显得很有味道。但是尽管他们认为有味道,可是他们还是无法深切地体认个中滋味。

   其实,在法尔上一切法都了无分别、都是虚假的!好、坏、美、丑的显现都是虚假存在而已,所以你无需特别地嗔恨某些人或喜欢某些人,这就是「果无愿」。

   什么是高僧呢?他们的见地和我们一般人相反!有些人认为「高僧应该就是坐在高高法座上的法师」或者是具有广大神通的人,他可以一眼就看透别人的心里,或是他有很多眷属。但,在了解佛法者眼中,高僧并不是这样子,现在西藏还有一些修为很高的高僧住世,他们的反应很慢、凡事不是很在乎、对事不是很敏感。任何的人、事、物在他看来「都是一样的!」所以他对乞丐和达官贵人都一样平等、没有分别。

   所有的分别都是我们世间人自己分的,我们分类事物的品类、大小、等级,科目条理细致而分明。因此我们的生活就变得更为复杂,失去原本纯朴的面貌。以这样的分别心如何认识一位真正的高僧呢?

   我在多竹千的时候,有两位兄弟喇嘛,他们在青海大堪布慕些仁波切那儿学到大圆满的诀窍。他们的反应很慢、对仪轨、经论也不熟悉,但他们非常地温和、谦虚,而且他们禁语的时间非常多、很少讲话。很少和人接触、没有眷属,长久如此。多竹千寺的住持吉美窝沙活佛他曾经好几次很诚恳地对我说:「这两位兄弟不像我们一般人,真是有福报!」

   有没有福报在了解佛法者眼中和我们的看法完全不同。我常说:「了解空性是给自己最大的礼物!」因为这种境界语言无法表达只能自己体验!我们何须执着世间虚假的事物呢?我们放不下世俗的事物,如何会快乐?当我们了解世间法如芭蕉树一样地空洞无义时,自然就会放下。轮回和涅槃在究竟上了无差别,我们无需到极乐世界才能得到快乐!

   佛法就是这么奥妙,不管你如何用理论推究它,也是没完没了。但假若你有坚固的虔诚心的话,一样会有所得,佛法超越我们二元对立的思维,因而无法寻思获得。所以佛陀说:「我没有给你们智慧!」他只能教我们解脱的方法,而如何解脱则完全要靠我们自已。

   古来大成就者如马尔巴、密勒日巴等大师都是依靠上师的教导的,但,证悟完全依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因为那个境界语言无法表达、思惟无法想像。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八)》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