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沒有真實存在的感受時,我們就完全不會去追求外在虛幻不實的感覺。
* 因爲我們已經失去追求外在的因!
* 大家都知道「痛苦的來源是欲望」。
* 當我們失去追逐欲望的動力時,我們就會非常地快樂。
* 所謂「欲少知足」就是這樣。
* 有些外教徒說:「你們佛教徒每個人都欲求成佛,那是一種大貪!我們就不會,我們只求這輩子的平安喜樂而已,你們的欲望比我們多太多了!」
你們怎麼回答呢?好像他們說得很有道理喔?不了解佛法的重點又遇到外道的質問時,我們的立場就變得很模糊。是嗎
* 當你不了解佛法的重點時,「爲利衆生而成佛」的概念確實是一種貪念。
* 我們初學佛法都貪求成佛得到永恒的快樂。
* 但,當你了解佛法的重點之後,你就會知道「勝義上,無佛無衆生」!所以名言上「這是一種貪念」。
* 但,理智量上「沒有所謂的貪念存在!」
* 「空」本來就是佛,我們修「空」。「什麼都不貪」就是成佛!但一開始就這樣子告訴大家的話,沒有人會接受。
* 所以讓各位有個目標可以求,等到各位繞了一大圈發現什麼也沒求到時,你自然就可以意會到「喔!原來本來就是這樣子」。
* 當你回複原始本初的狀態時,就無所謂的求與不求的問題,我們人人本具如來藏的智慧(佛性),無需向外馳求。
所以對了解佛法的人而言:「不需要貪啦!如來藏我本來具足,只是我現在還未認識它而已,無需終日茫茫向外馳求成佛。」
(C)破受境有自性
99.1所見或所觸 性皆如夢幻
(D)破受者有自性
99.2與心俱生故 受非心能見
100.後念唯能憶 非能受前心 不能自領納 亦非它能受
101.畢竟無受者 故受非真有 誰言此幻受 能害無我聚
眼、耳等諸識所見或所經驗到的現象,都是如夢如幻的。毫無真實性。
* 因爲受心所和自性相異的心識同時俱起,所以心識不能客觀地經驗到不相幹的「受」,「後生的心」也只能回憶已滅的「前刹那心」。
* 不能當下經驗到「前一刹那」的「感受本身」,「感受本身」又不能經驗它自己。
* 其他的事物也不能經驗感受。
* 因此,真實的感受者終究是不存在的。
* 所以感受也不是真實存在。
* 既然如此,那麼如幻的苦樂感受怎能損益這個無我的五蘊聚合體呢?
我們知道眼、耳、鼻、舌、身諸根的狀態,但「意根」是什麼各位知不知道?「念頭」是意嗎?如果「念頭是意」的話,那麼它的「根在哪裏」?「前一刹那」的念頭是「現在念頭的根」!只能這樣子說,因爲意根是非物質的!
「受心所」就是被感覺者,「自性相異的心識」是指感覺的心;引生感覺的事物和感受的心假如是同時俱現的話,那麼我們有個疑問:「二者是受先來還是心先到呢?」
我們一般會回答:「當然是同時啦!」
好,如果「心」與「受」同時俱到的話,那麼「心識」就不能客觀地經驗到不相幹的「受」!爲什麼呢?因爲「心」和「受」不是彼此互相依賴而産生的,心是心、受是受,它們同時俱存。
譬如:
* 你們幾個雖然今天同時到講堂來,但卻是各自來的,你開你的車、我走我的路,各個不相幹,誰也沒依賴誰。
* 所以「引生感覺的事物」和「感受的心」同時俱起的話,「受」與「心識」是不相幹的。
* 當然有人會說:「受生起後,才産生感受的心」。
譬如:「我們要先聽到聲音,才能對那個聲音升起好、惡的想法」。
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也只能說『我們是在回憶前一刹那的受而已!其實並沒有真正感受到當下的「受」,因爲你心感受時,前一刹那的受已經滅了。』
所以不論「感受的心」與「引生感受的事物」是同時俱起,或有先後之別,都沒有真正的感受存在!
爲什麼密勒日巴尊者能夠在森林中苦修呢?因爲對他而言,「受」並非真實存在!所以他不會對「受」執著,嚴寒的氣候無法對他造成傷害。任何美好的事物也無法誘惑他,因此,對修行者而言,「受」--> 無益亦無害!
而我們一般人就不同,尤其是那些所謂的社會精英份子,有時候一點點小事情都可能引發成社會風暴。或者別人根本是無心的一句話也可能被說成含沙射影或指桑罵槐。然後被認真地追根究底起來。
而像我們這些平民也一樣,今天你來到講堂,也許別人剛好沒看到,或者他正在想別的事情,所以沒和你打招呼,這樣也可以讓你懊惱老半天。說人家不重視你!別人隨囗無心的贊美,即使是謊言,也可以讓你「真」高興,諸如此類。別人無心、你卻有意,最後受害的永遠是自己!隨著外在而心緒伏動,非常地脆弱!爲什麼會這樣呢?太注重「受」了!沒有了解「受」的真實面目!
C.心念處
102.意不住諸根 不住色與中 不住內或外 余處亦不得
103.非身非異身 非合亦非離 無少實性故 有情性涅槃
104.離境先有識 緣何而生識 識境若同時 已生何待緣
105.1識若後境起 緣何而得生
D.法念處
105.2故應不能知 諸法實有生
各位是不是覺得一直在重複呢?不是的!
* 起先我們講的是「我」存不存在?
* 再來就是「身」存在不存在?
* 接著是「受」和「心」。
* 最後研究的是「法」。
我們要一步步地破除這些執著!
* 「心意」不住在各種感官中。
* 不住在「色」等外境上,也不住在根、境之間。
* 心意既不在身內,也不在身外。
* 在其他地方也找不到心意的實體。
* 「心」既「不是身體」,也「不異于身體」。
* 既「不和身體混合爲一」,也「不另外獨立存在」。
* 因此,「心意」沒有絲毫的真實性。
* 有情心識的本性是超越一切憂苦的。
「心」的本質就是涅槃,它是充滿安祥的!
它不是指我們的肉團心,不是我們的心髒。所以在我們的色身中找不到它,但離開我們的色身更找不到它。任誰都不會指著與「我」不相幹的外境說:「那是我的心」。
因此,「心」它毫無自性!
叁寶經中說:心不在根、境中,故不用尋思!
釋迦牟尼佛告訴迦葉尊者說:我未曾見過心,現在沒看見,未來也不會看見!
般若經上說:心,體性空,自性光明!
所以不論我們如何地努力也找不到心。這是我們佛教最高見地的教授。
* 佛教徒是「內省的人」。
* 我們要時時反觀自照內心的本質。
* 大圓滿的囗訣是「心」的教授、禅宗也是「心」的教授。
* 所有的教法都是在調伏心。
* 當我們了解心時,就成佛了。
因此外在的佛像、法會的儀軌、佛學教授,都是屬于初學者的基礎。並非究竟。以一個了解佛法的人而言,「什麼都不做的修行才是最值得尊敬的!」
除了修空之外,我們佛教並沒有異于其他宗教的特色,你們想想看:
如果我們以「推廣佛陀事業」爲究竟的話
那麼基督教、天主教、回教,在人數上都超越我們許多。
如果我們以爲「道場的建設」是究竟的話
那麼外邊的科學大樓不勝枚舉。
如果「濟世救貧是究竟的話
那麼社會的慈善團體多如繁星。
* 所以佛法的重點在「了解心的本質」。
* 現在我們無法深入觀察內心。
* 因此我們要先了解「念頭」。
* 我們先觀察念頭、了解念頭、修正念頭。慢慢地,我們就可以了解心的本質。
* 「念頭」和「心的本質」不一樣,念頭是「心的投射」,而不是「心的本質」。
如果「離開所緣的境相」就先有「識」
* 那麼「識」是「緣什麼境相」而生起的呢?
* 如果說:「境」「識」同時存在,那麼,既然「識」已經生起了,那爲何「還要緣境相而生」呢?
* 如果說:「識」是在「所緣境生成以後」才有的,那麼「識」生時,「境相」已經滅了,這樣,「識」是緣什麼而生起呢?
* 我們大部份人認爲「先有色之後才有識,如果外在沒有色的話,我們的眼睛看什麼呢?」
* 有些人說:「即使眼睛閉起來,我也看得到東西!」
其實這並「不是你的眼睛在看」,而是「你的意識在看!」
* 這是幻覺。
* 「眼識」和「意識」是一起的。
* 「眼識」的作用是「看」。
* 「意識」的作用是「分辨」。
譬如:我眼睛看到一個人,那麼分辨那個人是男還是女、是高還是矮、是胖還是瘦、認不認識,等等,都是「意識」起的分別。
-->「影像」和「意念」快速地結合在一起。
--> 使我們動靜自由,那麼我們的「識」「境」二者是誰先誰後呢?
如果:先有「識」,才有「境相」的話
那麼「識」是依據什麼而産生的?
如果「識」和「境相」是同時生起的
那麼「識」並不需要緣境才能生起啊!
如果「先有境相」,「才有識」的話
那麼「識」生起的刹那,境相已經滅了。這樣,「識」憑何生起呢?
所以「心」是無生的!
因此我們不可能以正理推知:一切諸法的生起是真實存在的!
一切諸法包括「有爲法」和「無爲法」。「有爲法」是「一切萬物」,而「無爲法」有叁個含義:
1空 2擇滅--> 斷除煩惱之後的寂滅
3非擇滅--> 因緣不具足時,不生果實。
當我們未經理智量地探討時,「我就是我」,「有就是有」。但,當我們深入地「觀待萬物的本質」時,就會發現--> 萬法皆非真實存在!所以我們說:「諸法皆空」就是這個原因。
爲什麼大家都那麼辛苦呢?因爲我們喜歡啦!我們熱愛深奧難懂、非自然的事物,超越現象界的現象,那麼這些事物是真實存在嗎?找不到!我們經過《入行論》的探討和訓練,我們對空性就比較容易了解。那麼我們將來有機會進入金剛乘時,就比較容易明白。
如果我們對「空性」不能深入了解,那麼學習金剛乘時,會有很多的幻覺和感應。這時,你就會感到很茫然、不知所措,甚至産生對幻象的執著。那麼這個「執著」將成爲你修行的障礙!所謂的「走火入魔」就是這樣,非常地糟糕。因此我們現在必須從顯宗的理論著手,充分了解空性,那麼將來進入金剛乘遇到幻覺生起時就不會被它左右。
因爲我們經過理智量追尋過了--> 萬法皆無實有。
所以我們不會去對它産生執著,當我們不執著這些幻覺時,它就成爲我們解脫的助緣。修行的次第就是這樣,我們常常說:「諸法遠離八邊戲論!」哪八邊呢?
八邊就是八種偏見:生、滅、常、斷、來、去、一、異
「究竟的見地」是「不生」「不滅」「無常」「無斷」「無來」「無去」「不一」「不異」。廣欽老和尚說:「無來無去無代志(閩南語:意思是”沒有來、沒有去,沒有事情。”)!」指的就是這個。
「心」本來就是無生的,所以它怎麼會滅呢?
* 心既非因緣生,亦非因緣滅。
* 既非「永恒存在」,也「非刹那存在」。
* 既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更沒有「住處」。
* 它不是獨一的,也非分開的!
《《入菩薩行》講解 第九品 智慧(續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