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好像:在冰室中不可能有热的空间,同理,在热铁屋内也找不到清凉的地方。所以「大乐」时仍存在有「轻微的苦受」,是不可能的!
【实有宗】「微苦」就是消除「大苦所余的微乐」!
【中观宗】那么「微苦」不就成了「快乐」了吗?怎能说它是「苦」呢?
【实有宗】「苦受」是因为逆缘(快乐)存在而不能生起!
【中观宗】那就表示「受」是随缘生灭的,毫无自性,这样不是正好成立:「分别感受为实有是一种错误的执着吗?」
因此,为了解脱应该多多修习对治实执的空性观慧,从如理观察诸法实性的良田中,将能长出滋养瑜伽士定慧的粮食。
「受」是随缘生灭的。
* 就好像你晕车时,这时如果有人拿了一些油腻的食物请你吃的话,你会感到很反胃。然而,同样的食物如果拿给一个饥饿的人吃的话,他就会很高兴。食物并没有变化,效果感受却全然不同。
* 同样地,美女对「修不净观者」而言是恐惧的对象。但对「多欲的世人」而言,她却是令人垂涎的目标。
* 「标」的没有改变,「受者」因观念不同而感受不同。
这表示什么呢?
* 外在没有真实的「受」存在!
* 「受」是我们错误的执着产生的!
所以大家不要太固执自己的想法,心胸要放开一点,多了解别人的立场和想法,这样才不会产生无谓的争执和纠纷。我们世间人为了执着「受」的感觉,所以整个地球的人都忙得团团转,犹如疯子一般,你们仔细地想一想:「人与人相处为什么这样复杂呢?」「为什么我们不可以直话直说呢?」
这是因为我们对感受怀抱着希望!什么希望呢?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赞叹和欢迎。所以我们将「满囗谎话」视为处世圆融,把「拐弯摸角」说成随宜权便倒黑为白、说果为因、夸张自己的优点、扩大别人的缺点。自己的主观是有主见、别人的主观却是偏见,这样,这个世界怎能不复杂呢?
没钱的人为三餐而日夜奔忙,有钱的人却为权势而披星戴月,你们看看社会上那些人,他们不缺吃、不缺穿,他就是为了名利而奔波劳顿,不只我们人类,整个轮回都是这样子!大家都是忙!忙!忙!
也许有一位流浪汉他是一位智者也说不定,如果他果真是一位智者的话,那么他一样可以很快乐,肚子饿了就去要、随便吃、随便睡,他不用担心别人不赞叹他,也不用害怕失去权力,不用追逐金钱、华屋或美眷,没有子孙贤肖的烦恼,多么地逍遥自在啊!和济公活佛没两样。
好的田地会生产出好的庄稼,有好的庄稼就可以让我们健康强壮,同理,如果我们对空性如理实修的话,当然就会产生出好的禅定和智慧。以前 释迦牟尼佛曾经讲过:「在释迦牟尼佛时代证悟的人,都是在前迦叶佛时代闻思过佛法的人,以后在弥勒佛时代证悟的人,也都是在前释迦牟尼佛时代闻思过佛法的人!」
所以闻思是非常重要的,以前我们老上师每一堂课都会说:「没有闻思就想修行,就如同没有手臂的人想要爬上悬崖一般!」所以没有闻思那来的修呢?
上堂课我们讲过:「修」有静修和动修两种,现在我们努力地闻思,也许这辈子还无法证悟。但我们有机会在弥勒佛时代证悟;所谓「证悟」是什么意思呢?「证悟」就是明白了、了解了,你们不要以为证悟是有一个另外的东西可以得到,不要误会!那么「证悟」是了解什么呢?了解你自己啦!我们大部份人都认为自己很了解自己,其实,你若是真的很了解自己的话,你怎么会苦恼呢?
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心,而不是了解自己的身体或感受,修行的重点是要了解自己的心!
(B)破受因-触有自性
现在我们常常对人家说:「不要贪啦!」「不要执着啦!」问题是「我们无法不贪和不执着!」
所以现在我们先不谈「果」的问题,我们要先了解感受的因-->「触」。
* 它到底存不存在?
* 当你完全了解「受」和受的因-->「触」不存在时,你的「妄念」和「执着」自然就会消失。
* 我们要先治疗这个「因」!
* 当「因」得到治疗时,不好的「果」自然不会产生。
* 譬如:这整个房间都在烧木炭,所以我们说:「这个房间好热喔!」如果此时有人对你说:「不要想着”热”啦!」可能吗?实际上就是热啊!可是,当木炭烧尽时,你自然就不热了,所以当我们了解「触非真实存在」时,我们的「贪爱」和「执着」自然就会熄灭!因为我们已经去除痛苦、贪爱和执着的因,无因当然就无果!
a.破根境相遇有自性
93.根境若间隔 彼二怎会遇 无隔二成一 谁复遇于谁
94.尘尘不相入 无间等大故 不入则无合 无合则不遇
95.无分而能遇 云何有此理 若见请示我 无分相遇尘
【中观宗】如果「内根」和「外境」有间隔,那么根、境二者要如何相遇和相触呢?如果根、境之间没有间隔,那么它们将成为一体,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遇到谁呢?
「内根」是指我们的五根--> 眼、耳、鼻、舌、身。
而「外境」指的是色、声、香、味、触等尘境。
* 你们想想看:「我们的五根和外在的尘境要如何才能相遇呢?」
* 如果「眼识」和「色尘」的中间有间隔的话,那么就好像你、我处在不同的房间一样,彼此都不会看到对方。
* 但「眼识」和「色尘」之间如果没有间隔的话,那么「眼识」和「外尘」就合为一体了。
* 然而,如果「眼识」和「尘境」是一体的话,那么会是谁遇到谁呢?
【实有宗】「内根」和「外尘」虽然有间隔,但可以相遇!就好像:我们两个手掌,它本来也是分开的。可是,一样可以紧握在一起。
【中观宗】「根尘」和「境尘」是不可能互入而成为一体的。
--> 因为这两者没有内在的空间,大小也相等。
--> 不能互入,就不能完全混合。
--> 不完全混合,就不能每一边都相遇而成一体。
--> 因为我们的「内根」是「无方分」的。
--> 也就是「无」的。
-->「无方分」没有「内在空间」。
-->「有方分」才能有「内在空间」。
就好像:海棉的内部要有空间,才能吸水一样。因此,没有空间的「无方分微尘」可以和外在的物体相溶为一体是不可能的!有人说:「我们的五根是有方分的!所以它可以和外尘相遇。」但这同样不合理!为什么呢?就好像:我们两个手掌可以紧握在一起。但,两只手的手背还是没有相遇啊!它们无法全部融合,这样怎能算是溶为一体呢?所以不管我们的内根是无方分或有方分的,都一样无法和外尘溶为一体。
【实有宗】无方分的微尘在某一边能相遇!
【中观宗】那么「无分尘」就变成「多边」了,这怎么合理呢?如果你能看到「无方分」却能相遇的微尘,那么请你指出来让我看看。
我们「受」的来源是什么呢?
它是由于「根尘」和「外尘」相遇而产生的--> 我们眼观色、耳闻声...等等而产生分别感受。我们以前说过:「为什么我们的眼识听不到声音呢?为什么我们的耳识看不到色呢?」
那是因为眼识没有耳根,所以才听不到声音,而耳识见不到色则是因为它没有眼根的关系。我们的「五根」分别具有让我们产生感受的功能和效用。
b.破境识相遇有自性
96.1意识无色身 遇境不应理
c.破三者相遇有自性
96.2聚亦无实故 如前应观察
d.结成触无自性
97.若触非真有 则受从何生 何故逐尘劳 何苦伤何人
98.若见无受者 亦无实领受 见此实性已 云何爱不灭
「外境和没有色身的意识相遇而产生触!」这句话是不合理的。但如果说「根、尘、识三者聚合就能生触!」这句话同样不合理!
* 因为「聚合」也没有实体存在。
* 一如前面的分析,如果「触」不是真实存在,那么「触」的「果」-->「感受」将从哪里来呢?
* 世人辛苦地追求乐受到底为什么?
* 到底有什么「苦受」会伤害什么人呢?
* 如果有人能洞见没有「真实的受者」,也没有「真实存在的感受」,那么在洞见这种真实性的当下,对乐受的贪爱怎会不熄灭呢?
你们见过「眼识」没有?
* 它不是指这个眼球喔!眼根是可以触摸的。
* 但眼识呢?现代科学不知是否已发现它了没有。古时候只有对五根的描述:「眼根就好像非常微细的一朵花,耳根就像木头年轮中那个微细的生长点,鼻根就如一根细牙签一样,舌根好似月初时分的弦月,而身根犹如非常柔细的绒毛一般。」
* 为什么说「舌根」像「月初的弦月」呢?我们舌头中间这一条中分线是没有感觉的,你们可以去试试看,把盐巴放在这中间线上,看看能不能感受到味道。
* 我们的「五根」是「物质」的,而「六识」则是「非物质」的。
* 因此你认为外境能和没有色身的六识相遇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和石女儿或空中的莲花相遇啦!这是不可能的。
* 为什么根、尘、识三者聚合而产生触不合理呢?我们一般人认为当眼根、眼识和外尘相遇的时候,我们就看到色了(触),当我们看到色时我们就会分别好、坏、美、丑等等感受。
* 但其实这样的感受也是假相而已。
* 它只是暂时的聚合,就如我们前面讲解人无我时说:「五蕴身是暂时聚合而有,其实没有真实存在!」
「触」是「受的因」,「受」是「触的果」。我们眼见色而分别美丑,鼻闻味而分别香臭...但既然没有真实的「触」,那么哪来的「受」呢?
* 这我们幻觉的结果,当我们了知没有真实的受者--> 我。
* …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