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九品 智慧(續六)▪P2

  ..續本文上一頁!就好像:在冰室中不可能有熱的空間,同理,在熱鐵屋內也找不到清涼的地方。所以「大樂」時仍存在有「輕微的苦受」,是不可能的!

   【實有宗】「微苦」就是消除「大苦所余的微樂」!

   【中觀宗】那麼「微苦」不就成了「快樂」了嗎?怎能說它是「苦」呢?

   【實有宗】「苦受」是因爲逆緣(快樂)存在而不能生起!

   【中觀宗】那就表示「受」是隨緣生滅的,毫無自性,這樣不是正好成立:「分別感受爲實有是一種錯誤的執著嗎?」

   因此,爲了解脫應該多多修習對治實執的空性觀慧,從如理觀察諸法實性的良田中,將能長出滋養瑜伽士定慧的糧食。

   「受」是隨緣生滅的。

   * 就好像你暈車時,這時如果有人拿了一些油膩的食物請你吃的話,你會感到很反胃。然而,同樣的食物如果拿給一個饑餓的人吃的話,他就會很高興。食物並沒有變化,效果感受卻全然不同。

   * 同樣地,美女對「修不淨觀者」而言是恐懼的對象。但對「多欲的世人」而言,她卻是令人垂涎的目標。

   * 「標」的沒有改變,「受者」因觀念不同而感受不同。

   這表示什麼呢?

   * 外在沒有真實的「受」存在!

   * 「受」是我們錯誤的執著産生的!

   所以大家不要太固執自己的想法,心胸要放開一點,多了解別人的立場和想法,這樣才不會産生無謂的爭執和糾紛。我們世間人爲了執著「受」的感覺,所以整個地球的人都忙得團團轉,猶如瘋子一般,你們仔細地想一想:「人與人相處爲什麼這樣複雜呢?」「爲什麼我們不可以直話直說呢?」

   這是因爲我們對感受懷抱著希望!什麼希望呢?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贊歎和歡迎。所以我們將「滿囗謊話」視爲處世圓融,把「拐彎摸角」說成隨宜權便倒黑爲白、說果爲因、誇張自己的優點、擴大別人的缺點。自己的主觀是有主見、別人的主觀卻是偏見,這樣,這個世界怎能不複雜呢?

   沒錢的人爲叁餐而日夜奔忙,有錢的人卻爲權勢而披星戴月,你們看看社會上那些人,他們不缺吃、不缺穿,他就是爲了名利而奔波勞頓,不只我們人類,整個輪回都是這樣子!大家都是忙!忙!忙!

   也許有一位流浪漢他是一位智者也說不定,如果他果真是一位智者的話,那麼他一樣可以很快樂,肚子餓了就去要、隨便吃、隨便睡,他不用擔心別人不贊歎他,也不用害怕失去權力,不用追逐金錢、華屋或美眷,沒有子孫賢肖的煩惱,多麼地逍遙自在啊!和濟公活佛沒兩樣。

   好的田地會生産出好的莊稼,有好的莊稼就可以讓我們健康強壯,同理,如果我們對空性如理實修的話,當然就會産生出好的禅定和智慧。以前 釋迦牟尼佛曾經講過:「在釋迦牟尼佛時代證悟的人,都是在前迦葉佛時代聞思過佛法的人,以後在彌勒佛時代證悟的人,也都是在前釋迦牟尼佛時代聞思過佛法的人!」

   所以聞思是非常重要的,以前我們老上師每一堂課都會說:「沒有聞思就想修行,就如同沒有手臂的人想要爬上懸崖一般!」所以沒有聞思那來的修呢?

   上堂課我們講過:「修」有靜修和動修兩種,現在我們努力地聞思,也許這輩子還無法證悟。但我們有機會在彌勒佛時代證悟;所謂「證悟」是什麼意思呢?「證悟」就是明白了、了解了,你們不要以爲證悟是有一個另外的東西可以得到,不要誤會!那麼「證悟」是了解什麼呢?了解你自己啦!我們大部份人都認爲自己很了解自己,其實,你若是真的很了解自己的話,你怎麼會苦惱呢?

   我們要了解自己的心,而不是了解自己的身體或感受,修行的重點是要了解自己的心!

   (B)破受因-觸有自性

   現在我們常常對人家說:「不要貪啦!」「不要執著啦!」問題是「我們無法不貪和不執著!」

   所以現在我們先不談「果」的問題,我們要先了解感受的因-->「觸」。

   * 它到底存不存在?

   * 當你完全了解「受」和受的因-->「觸」不存在時,你的「妄念」和「執著」自然就會消失。

   * 我們要先治療這個「因」!

   * 當「因」得到治療時,不好的「果」自然不會産生。

   * 譬如:這整個房間都在燒木炭,所以我們說:「這個房間好熱喔!」如果此時有人對你說:「不要想著”熱”啦!」可能嗎?實際上就是熱啊!可是,當木炭燒盡時,你自然就不熱了,所以當我們了解「觸非真實存在」時,我們的「貪愛」和「執著」自然就會熄滅!因爲我們已經去除痛苦、貪愛和執著的因,無因當然就無果!

   a.破根境相遇有自性

   93.根境若間隔 彼二怎會遇 無隔二成一 誰複遇于誰

   94.塵塵不相入 無間等大故 不入則無合 無合則不遇

   95.無分而能遇 雲何有此理 若見請示我 無分相遇塵

   【中觀宗】如果「內根」和「外境」有間隔,那麼根、境二者要如何相遇和相觸呢?如果根、境之間沒有間隔,那麼它們將成爲一體,如果這樣的話,誰能遇到誰呢?

   「內根」是指我們的五根--> 眼、耳、鼻、舌、身。

   而「外境」指的是色、聲、香、味、觸等塵境。

   * 你們想想看:「我們的五根和外在的塵境要如何才能相遇呢?」

   * 如果「眼識」和「色塵」的中間有間隔的話,那麼就好像你、我處在不同的房間一樣,彼此都不會看到對方。

   * 但「眼識」和「色塵」之間如果沒有間隔的話,那麼「眼識」和「外塵」就合爲一體了。

   * 然而,如果「眼識」和「塵境」是一體的話,那麼會是誰遇到誰呢?

   【實有宗】「內根」和「外塵」雖然有間隔,但可以相遇!就好像:我們兩個手掌,它本來也是分開的。可是,一樣可以緊握在一起。

   【中觀宗】「根塵」和「境塵」是不可能互入而成爲一體的。

   --> 因爲這兩者沒有內在的空間,大小也相等。

   --> 不能互入,就不能完全混合。

   --> 不完全混合,就不能每一邊都相遇而成一體。

   --> 因爲我們的「內根」是「無方分」的。

   --> 也就是「無」的。

   -->「無方分」沒有「內在空間」。

   -->「有方分」才能有「內在空間」。

   就好像:海棉的內部要有空間,才能吸水一樣。因此,沒有空間的「無方分微塵」可以和外在的物體相溶爲一體是不可能的!有人說:「我們的五根是有方分的!所以它可以和外塵相遇。」但這同樣不合理!爲什麼呢?就好像:我們兩個手掌可以緊握在一起。但,兩只手的手背還是沒有相遇啊!它們無法全部融合,這樣怎能算是溶爲一體呢?所以不管我們的內根是無方分或有方分的,都一樣無法和外塵溶爲一體。

   【實有宗】無方分的微塵在某一邊能相遇!

   【中觀宗】那麼「無分塵」就變成「多邊」了,這怎麼合理呢?如果你能看到「無方分」卻能相遇的微塵,那麼請你指出來讓我看看。

   我們「受」的來源是什麼呢?

   它是由于「根塵」和「外塵」相遇而産生的--> 我們眼觀色、耳聞聲...等等而産生分別感受。我們以前說過:「爲什麼我們的眼識聽不到聲音呢?爲什麼我們的耳識看不到色呢?」

   那是因爲眼識沒有耳根,所以才聽不到聲音,而耳識見不到色則是因爲它沒有眼根的關系。我們的「五根」分別具有讓我們産生感受的功能和效用。

   b.破境識相遇有自性

    96.1意識無色身 遇境不應理

   c.破叁者相遇有自性

   96.2聚亦無實故 如前應觀察

   d.結成觸無自性

   97.若觸非真有 則受從何生 何故逐塵勞 何苦傷何人

   98.若見無受者 亦無實領受 見此實性已 雲何愛不滅

   「外境和沒有色身的意識相遇而産生觸!」這句話是不合理的。但如果說「根、塵、識叁者聚合就能生觸!」這句話同樣不合理!

   * 因爲「聚合」也沒有實體存在。

   * 一如前面的分析,如果「觸」不是真實存在,那麼「觸」的「果」-->「感受」將從哪裏來呢?

   * 世人辛苦地追求樂受到底爲什麼?

   * 到底有什麼「苦受」會傷害什麼人呢?

   * 如果有人能洞見沒有「真實的受者」,也沒有「真實存在的感受」,那麼在洞見這種真實性的當下,對樂受的貪愛怎會不熄滅呢?

   你們見過「眼識」沒有?

   * 它不是指這個眼球喔!眼根是可以觸摸的。

   * 但眼識呢?現代科學不知是否已發現它了沒有。古時候只有對五根的描述:「眼根就好像非常微細的一朵花,耳根就像木頭年輪中那個微細的生長點,鼻根就如一根細牙簽一樣,舌根好似月初時分的弦月,而身根猶如非常柔細的絨毛一般。」

   * 爲什麼說「舌根」像「月初的弦月」呢?我們舌頭中間這一條中分線是沒有感覺的,你們可以去試試看,把鹽巴放在這中間線上,看看能不能感受到味道。

   * 我們的「五根」是「物質」的,而「六識」則是「非物質」的。

   * 因此你認爲外境能和沒有色身的六識相遇的話,那麼我們也可以和石女兒或空中的蓮花相遇啦!這是不可能的。

   * 爲什麼根、塵、識叁者聚合而産生觸不合理呢?我們一般人認爲當眼根、眼識和外塵相遇的時候,我們就看到色了(觸),當我們看到色時我們就會分別好、壞、美、醜等等感受。

   * 但其實這樣的感受也是假相而已。

   * 它只是暫時的聚合,就如我們前面講解人無我時說:「五蘊身是暫時聚合而有,其實沒有真實存在!」

   「觸」是「受的因」,「受」是「觸的果」。我們眼見色而分別美醜,鼻聞味而分別香臭...但既然沒有真實的「觸」,那麼哪來的「受」呢?

   * 這我們幻覺的結果,當我們了知沒有真實的受者--> 我。

   * …

《《入菩薩行》講解 第九品 智慧(續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