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没有真实存在的感受时,我们就完全不会去追求外在虚幻不实的感觉。
* 因为我们已经失去追求外在的因!
* 大家都知道「痛苦的来源是欲望」。
* 当我们失去追逐欲望的动力时,我们就会非常地快乐。
* 所谓「欲少知足」就是这样。
* 有些外教徒说:「你们佛教徒每个人都欲求成佛,那是一种大贪!我们就不会,我们只求这辈子的平安喜乐而已,你们的欲望比我们多太多了!」
你们怎么回答呢?好像他们说得很有道理喔?不了解佛法的重点又遇到外道的质问时,我们的立场就变得很模糊。是吗
* 当你不了解佛法的重点时,「为利众生而成佛」的概念确实是一种贪念。
* 我们初学佛法都贪求成佛得到永恒的快乐。
* 但,当你了解佛法的重点之后,你就会知道「胜义上,无佛无众生」!所以名言上「这是一种贪念」。
* 但,理智量上「没有所谓的贪念存在!」
* 「空」本来就是佛,我们修「空」。「什么都不贪」就是成佛!但一开始就这样子告诉大家的话,没有人会接受。
* 所以让各位有个目标可以求,等到各位绕了一大圈发现什么也没求到时,你自然就可以意会到「喔!原来本来就是这样子」。
* 当你回复原始本初的状态时,就无所谓的求与不求的问题,我们人人本具如来藏的智慧(佛性),无需向外驰求。
所以对了解佛法的人而言:「不需要贪啦!如来藏我本来具足,只是我现在还未认识它而已,无需终日茫茫向外驰求成佛。」
(C)破受境有自性
99.1所见或所触 性皆如梦幻
(D)破受者有自性
99.2与心俱生故 受非心能见
100.后念唯能忆 非能受前心 不能自领纳 亦非它能受
101.毕竟无受者 故受非真有 谁言此幻受 能害无我聚
眼、耳等诸识所见或所经验到的现象,都是如梦如幻的。毫无真实性。
* 因为受心所和自性相异的心识同时俱起,所以心识不能客观地经验到不相干的「受」,「后生的心」也只能回忆已灭的「前刹那心」。
* 不能当下经验到「前一刹那」的「感受本身」,「感受本身」又不能经验它自己。
* 其他的事物也不能经验感受。
* 因此,真实的感受者终究是不存在的。
* 所以感受也不是真实存在。
* 既然如此,那么如幻的苦乐感受怎能损益这个无我的五蕴聚合体呢?
我们知道眼、耳、鼻、舌、身诸根的状态,但「意根」是什么各位知不知道?「念头」是意吗?如果「念头是意」的话,那么它的「根在哪里」?「前一刹那」的念头是「现在念头的根」!只能这样子说,因为意根是非物质的!
「受心所」就是被感觉者,「自性相异的心识」是指感觉的心;引生感觉的事物和感受的心假如是同时俱现的话,那么我们有个疑问:「二者是受先来还是心先到呢?」
我们一般会回答:「当然是同时啦!」
好,如果「心」与「受」同时俱到的话,那么「心识」就不能客观地经验到不相干的「受」!为什么呢?因为「心」和「受」不是彼此互相依赖而产生的,心是心、受是受,它们同时俱存。
譬如:
* 你们几个虽然今天同时到讲堂来,但却是各自来的,你开你的车、我走我的路,各个不相干,谁也没依赖谁。
* 所以「引生感觉的事物」和「感受的心」同时俱起的话,「受」与「心识」是不相干的。
* 当然有人会说:「受生起后,才产生感受的心」。
譬如:「我们要先听到声音,才能对那个声音升起好、恶的想法」。
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也只能说『我们是在回忆前一刹那的受而已!其实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当下的「受」,因为你心感受时,前一刹那的受已经灭了。』
所以不论「感受的心」与「引生感受的事物」是同时俱起,或有先后之别,都没有真正的感受存在!
为什么密勒日巴尊者能够在森林中苦修呢?因为对他而言,「受」并非真实存在!所以他不会对「受」执着,严寒的气候无法对他造成伤害。任何美好的事物也无法诱惑他,因此,对修行者而言,「受」--> 无益亦无害!
而我们一般人就不同,尤其是那些所谓的社会精英份子,有时候一点点小事情都可能引发成社会风暴。或者别人根本是无心的一句话也可能被说成含沙射影或指桑骂槐。然后被认真地追根究底起来。
而像我们这些平民也一样,今天你来到讲堂,也许别人刚好没看到,或者他正在想别的事情,所以没和你打招呼,这样也可以让你懊恼老半天。说人家不重视你!别人随囗无心的赞美,即使是谎言,也可以让你「真」高兴,诸如此类。别人无心、你却有意,最后受害的永远是自己!随着外在而心绪伏动,非常地脆弱!为什么会这样呢?太注重「受」了!没有了解「受」的真实面目!
C.心念处
102.意不住诸根 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 余处亦不得
103.非身非异身 非合亦非离 无少实性故 有情性涅槃
104.离境先有识 缘何而生识 识境若同时 已生何待缘
105.1识若后境起 缘何而得生
D.法念处
105.2故应不能知 诸法实有生
各位是不是觉得一直在重复呢?不是的!
* 起先我们讲的是「我」存不存在?
* 再来就是「身」存在不存在?
* 接着是「受」和「心」。
* 最后研究的是「法」。
我们要一步步地破除这些执着!
* 「心意」不住在各种感官中。
* 不住在「色」等外境上,也不住在根、境之间。
* 心意既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
* 在其他地方也找不到心意的实体。
* 「心」既「不是身体」,也「不异于身体」。
* 既「不和身体混合为一」,也「不另外独立存在」。
* 因此,「心意」没有丝毫的真实性。
* 有情心识的本性是超越一切忧苦的。
「心」的本质就是涅槃,它是充满安祥的!
它不是指我们的肉团心,不是我们的心脏。所以在我们的色身中找不到它,但离开我们的色身更找不到它。任谁都不会指着与「我」不相干的外境说:「那是我的心」。
因此,「心」它毫无自性!
三宝经中说:心不在根、境中,故不用寻思!
释迦牟尼佛告诉迦叶尊者说:我未曾见过心,现在没看见,未来也不会看见!
般若经上说:心,体性空,自性光明!
所以不论我们如何地努力也找不到心。这是我们佛教最高见地的教授。
* 佛教徒是「内省的人」。
* 我们要时时反观自照内心的本质。
* 大圆满的囗诀是「心」的教授、禅宗也是「心」的教授。
* 所有的教法都是在调伏心。
* 当我们了解心时,就成佛了。
因此外在的佛像、法会的仪轨、佛学教授,都是属于初学者的基础。并非究竟。以一个了解佛法的人而言,「什么都不做的修行才是最值得尊敬的!」
除了修空之外,我们佛教并没有异于其他宗教的特色,你们想想看:
如果我们以「推广佛陀事业」为究竟的话
那么基督教、天主教、回教,在人数上都超越我们许多。
如果我们以为「道场的建设」是究竟的话
那么外边的科学大楼不胜枚举。
如果「济世救贫是究竟的话
那么社会的慈善团体多如繁星。
* 所以佛法的重点在「了解心的本质」。
* 现在我们无法深入观察内心。
* 因此我们要先了解「念头」。
* 我们先观察念头、了解念头、修正念头。慢慢地,我们就可以了解心的本质。
* 「念头」和「心的本质」不一样,念头是「心的投射」,而不是「心的本质」。
如果「离开所缘的境相」就先有「识」
* 那么「识」是「缘什么境相」而生起的呢?
* 如果说:「境」「识」同时存在,那么,既然「识」已经生起了,那为何「还要缘境相而生」呢?
* 如果说:「识」是在「所缘境生成以后」才有的,那么「识」生时,「境相」已经灭了,这样,「识」是缘什么而生起呢?
* 我们大部份人认为「先有色之后才有识,如果外在没有色的话,我们的眼睛看什么呢?」
* 有些人说:「即使眼睛闭起来,我也看得到东西!」
其实这并「不是你的眼睛在看」,而是「你的意识在看!」
* 这是幻觉。
* 「眼识」和「意识」是一起的。
* 「眼识」的作用是「看」。
* 「意识」的作用是「分辨」。
譬如:我眼睛看到一个人,那么分辨那个人是男还是女、是高还是矮、是胖还是瘦、认不认识,等等,都是「意识」起的分别。
-->「影像」和「意念」快速地结合在一起。
--> 使我们动静自由,那么我们的「识」「境」二者是谁先谁后呢?
如果:先有「识」,才有「境相」的话
那么「识」是依据什么而产生的?
如果「识」和「境相」是同时生起的
那么「识」并不需要缘境才能生起啊!
如果「先有境相」,「才有识」的话
那么「识」生起的刹那,境相已经灭了。这样,「识」凭何生起呢?
所以「心」是无生的!
因此我们不可能以正理推知:一切诸法的生起是真实存在的!
一切诸法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是「一切万物」,而「无为法」有三个含义:
1空 2择灭--> 断除烦恼之后的寂灭
3非择灭--> 因缘不具足时,不生果实。
当我们未经理智量地探讨时,「我就是我」,「有就是有」。但,当我们深入地「观待万物的本质」时,就会发现--> 万法皆非真实存在!所以我们说:「诸法皆空」就是这个原因。
为什么大家都那么辛苦呢?因为我们喜欢啦!我们热爱深奥难懂、非自然的事物,超越现象界的现象,那么这些事物是真实存在吗?找不到!我们经过《入行论》的探讨和训练,我们对空性就比较容易了解。那么我们将来有机会进入金刚乘时,就比较容易明白。
如果我们对「空性」不能深入了解,那么学习金刚乘时,会有很多的幻觉和感应。这时,你就会感到很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产生对幻象的执着。那么这个「执着」将成为你修行的障碍!所谓的「走火入魔」就是这样,非常地糟糕。因此我们现在必须从显宗的理论着手,充分了解空性,那么将来进入金刚乘遇到幻觉生起时就不会被它左右。
因为我们经过理智量追寻过了--> 万法皆无实有。
所以我们不会去对它产生执着,当我们不执着这些幻觉时,它就成为我们解脱的助缘。修行的次第就是这样,我们常常说:「诸法远离八边戏论!」哪八边呢?
八边就是八种偏见:生、灭、常、断、来、去、一、异
「究竟的见地」是「不生」「不灭」「无常」「无断」「无来」「无去」「不一」「不异」。广钦老和尚说:「无来无去无代志(闽南语:意思是”没有来、没有去,没有事情。”)!」指的就是这个。
「心」本来就是无生的,所以它怎么会灭呢?
* 心既非因缘生,亦非因缘灭。
* 既非「永恒存在」,也「非刹那存在」。
* 既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更没有「住处」。
* 它不是独一的,也非分开的!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