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對應無明而設立的,這是二元對立的法,猶如長對短、熱對冷、黑對白、高對低一樣。
你們偶爾要思惟一下:「堪布爲什麼說無佛呢?這是不是邪見呢?」不是呐!「佛」和「衆生」都是名言上的法,實相上我也無法表達。你們自己要去思惟,當你覺得「我」存在時,那麼「佛」也存在。當你了解「無我」時,那麼「佛」也不存在。
所以當你了達空性時,
那麼即使釋迦牟尼佛來到此地,
你也不會急著去拜見他。
因爲你拜見的是佛的身體而已,
真正的佛和你無二無別地在一起,
真正的佛就是空性,大家要知道!
既然這樣,那麼我們說「爲利衆生而成佛」是不是在一個空架子上辛苦運作呢?不是!衆生在無明的摧動下,仍然有毒蛇的恐懼和去除毒蛇恐懼之後的安心,所以我們剛剛說「爲利衆生而成佛」雖然也是無明的分別心。但它猶如能「幫助我們渡過江河的船楫」一般,在我們尚未渡過江河之前,我們仍需保有它。因此當我們還未了解空性之前,一定要有「成佛」的願!
我們必須有消除無明的想法!
因爲這種想法可以幫助我們消除痛苦,當然,它也是暫時性的,當我們到達彼岸時,我們就再也不需要這艘船了。同理,在我們尚未了解空性之前,「爲利衆生而成佛」的心態是必要的!
但,這種「成佛」的心理到最後一樣會消失,爲什麼呢?就好像我們鑽木取火用的木材,最後這根木材一樣會被火燒掉一樣。同理,當我們成佛時,沒有要成佛的念頭,那麼我們要不要「一切衆生皆共成佛道」呢?當然要,但,這種成佛是超越一切念頭的!這就是輪涅無別的境界。
這裏所說的「涅槃」是什麼意思呢?
它是梵語,意思是「圓寂」,一個安祥、平和、寂靜的境界,彌勒菩薩在《莊嚴經論》中說:「錯誤的觀念消失了,這就是涅槃!」
我們一般人以爲高僧們往生就是涅槃,其實它真正的含義是「錯誤的念頭不存在了!」
當錯誤的念頭消失時,就表示我們已經找到真理了,
* 當我們找到真理時,痛苦當然就會消失,
* 當痛苦消失時,當然就可以處在一個安祥、平和、寂靜的境界,
* 這就是「圓寂」。
凡所有衆生都存著「我」的想法,即使細微如蟻也是如此!世間法以擴大自我爲尚。「我」一天一天的增長,「我」越來越紅。傲慢心與日俱增,我常常說:「別人誹謗我,也不會讓我變壞,別人逢迎我,也不會讓我變好,這一些都不重要,所以不要去執著!」
假如有一個人說:「堪布你來掃廁所!」這時我如果有這樣一個念頭:「喂!我堂堂一個堪布喂!怎麼可以要我掃廁所呢?」那麼這就表示「我傲慢啦!」掃廁所又不會使我變壞!如果你覺得「這對上師的形象不好!」這是完全無意義的。在我認爲「掃廁所是一件好事!爲衆生服務,把肮髒的東西清洗乾淨,這是多麼好的事情!」只是我們平時懶惰不掃而已,是不是我掃了廁所以後智慧就會消失了呢?
一切都是傲慢心作祟!
* 對一個隨和的修行者而言,一切都是平等的。
* 和「總統」握手及和「清道夫」握手,沒有兩樣!
* 只有不了解自己的人,才會因爲別人的贊歎而增長自己的傲慢心。
* 因爲我們在乎自己的身份,所以我們也怕對別人喊錯稱呼。
* 我們對世間的一切都是畏首畏尾的,不得自在。
* 因此「自我執著」是所有痛苦的來源。
* 「對治我執」除了空性的教法之外,沒有任何一個法門可以對治它!
以上是「人無我」的部份,接下來的課要講解「法無我」。
經過這樣的探討,我們就比較容易明白「那一個法最殊勝?」「什麼是佛法的重點?」修空性是最好的。雖然我們現在還不會修「什麼都不做」的修行,所以我們一天也只能撥出半小時或一小時來打坐而已。如果能夠持之以恒地什麼都不做,那是最棒的修行者,令人羨慕!
現在無明的衆生都認爲這樣的修行是最下等的修行者。就好像:以前寂天菩薩在「那蘭陀佛學院」時,除了「吃飯」「睡覺」以外,什麼都不做,大家都認爲他在浪費施主們的供養,大家都排斥他一樣。其實,無知的衆生哪裏會知道「 寂天菩薩正在做-->什麼都不做的修行!」
如果他只是浪費施主們的糧食,那麼他怎麼可以說出這部論呢?不要誤解!我不是叫你們現在開始什麼都不做!現在你們如果什麼都不做就只能睡覺打鼾而已。這種修行是需要接受教導的。不容易學得到,而且即使經過學習也不一定就會,雖然理論上了解,事實上還是很困難。
所以我們現在是什麼都要學、什麼都要做,這樣子才會「看破」,沒有努力就不可能得到想要的東西。中國有句話說:「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凡事皆需經過一番努力之後才能得到好的結果。想要做「什麼都不做的修行」就必須努力!有些人也許會問:『「什麼都不做的修行」和「懶惰」有何差別呢?』
不一樣!「什麼都不做的修行者」在心態上沒有壓力,他不會在乎親友們獲得名利或財錢、不會受到外境的吸引、不會嫉妒或羨慕慕別人的成就,心理永遠平靜安樂。
而懶惰的人心態上則有負擔和憂慮,他雖然不想做事情,但他同樣向往五妙欲的快樂、同樣叁毒熾盛,所以他很難獲得快樂!現在,你們不了解空性是很正常的!
我在佛學院也聽過《入行論》好幾遍,我還是覺得不夠了解,現在我只是盡力將自己所明白的和大家分享而已。我相信「經過我們不斷地探討,將來對空性一定可以越來越清楚」。我們現在對它模糊不用太緊張,世間法本來就是虛假的,虛假的東西哪裏能清清楚楚的呢?
只有真理才能清楚!我們正在破虛假的執著,世間一切法都經不起研究觀察,所以模糊是應該的。回去以後,你們要好好地思惟:如果沒有「我」的話,那麼是誰在發菩提心呢?是誰在成佛呢?你們要好好地把這裏的觀念記在腦海裏,這樣對你們一定有好處!
問答篇
【請問堪布】我聽說:有一位師姐她長年持誦阿彌陀佛,幾年之後,她的所見所聞皆如阿彌陀經所說--> 皆是念佛之音、念佛之相。請問 師父:這是「淨觀」還是「入魔」?
所謂「淨觀」是色相和音相嗎?它是怎樣的狀態?
【答】這位居士所見到的是一個瑞相!如果對這個顯現的瑞相執著的話,那就會變成障礙。所謂「淨觀」就是外在任何事物都不會讓你産生擔憂、不安、恐懼等痛苦,這才是「淨觀」。而所講的「入魔」則是任何一個事物都讓你及別人恐懼、不安的狀況。
【請問堪布】我們說:「人身難得」卻又說「一切法如幻」,請問 師父,我們該怎麼修學呢?請問 師父您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
【答】這裏的「人身難得」是指具備十八暇滿人身很難得的意思,但「難得」並不是表示永恒實有地存在。因爲它只是如幻地存在而已,所以得到這樣難得的人身就要好好地利用它。至于我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我認爲身體是父母的精卵和合而成的,然而它的因卻是肮髒醜陋而無常,所以不應該那麼執著,但它是很好用的東西。未來的快樂或痛苦都可以用這個身體造成,因此爲了利用它,給我們未來快樂,所以還是要好好的愛護它。
【請問堪布】學員/問 請問 堪布,勝義上:連沒有也沒有,那麼所謂的「空中妙有」是「有」什麼?
【答】外在萬物皆無實有,所以說本質「空」。但現象上,水是冷的、火是熱的現象是存在的,因此說「妙有」!
各位居士、各位法友們:阿彌陀佛!
《入菩薩行》是一千多年來印、藏兩地非常流行的文學作品。佛法傳播以來,首先盛行的是小乘佛教,大乘佛法是後來才廣傳的。《入行論》在大乘佛法的衆多經論當中流傳非常廣泛,在印度它有一百多本注義。後來傳到西藏,同樣地,它也有一百多本藏文注釋,它是大乘佛教不可或缺的一本論著。四大教派的上師們都非常地推崇這部論,尤其是噶當派的修行者們更是以它爲修行的藍本。在噶當派的時代,僧團是非常少的,除了著名的善知識收納學生求法以外,都是以各別苦修爲主。
但在時間巨輪的驅動下,衆生的業力越來越重,這種苦修方式無法適應環境的變遷,宗喀巴大師于是改革學法修行的方式,他將僧衆集合在一起共修,從此以後藏地才有大型的僧團製度。噶當派的修行方式雖然無法廣泛流行,然而,直至今日人們還是非常佩服噶當派行者們這種「欲少知足」的風範。
在臺灣,我不知道以前是否也盛行過這樣的修行方式,但不管如何,大家要知道「欲少知足」是佛法修行的重點!現在我們的佛法越來越接近世間法。大家都喜歡行世間善事,所以對「什麼是佛法的勝義」了解的人越來越少。
佛法的精華正逐步走向消失當中!這不是外力介入的結果。這一切都是我們佛教徒自作自受!也許你聽到這句話會說:「我怎麼可能這樣做!」有些著名的上師在傳法時,爲了一時的效果而廣傳方便法,漸漸地,佛法的勝義當然就會失傳。
就好像:百獸之王--> 獅子,任何衆生都無法接近而傷害它,所以能夠傷害它的就只有寄生在它身上的寵物而已.同樣地,能毀滅佛法的只有佛教徒本身,在這裏我所說的「毀滅佛法」並不是指燒經毀壞、破壞塔廟等行爲上的破壞,而是指「這些自稱佛教徒的人,心態上充滿著世間法!」
如果一位上師以「聚衆、蓋廟」「搏取善名」爲導向,那麼他能教出怎樣的生徒呢?
我們的學校從小就教導我們要「出類拔萃」,如果我們的上師也有同樣的心態的話,那麼做爲學生的我們如何可能不以他爲楷模呢?也許上師要施行這樣的教育也只是權宜之計,或許他知道「這是不究竟的!」
但當他殆沒之後,誰會知道「佛法的精華到底是什麼呢?」所以今天我們有機會探討這部論是很榮幸的!一直以來我爲學生講解這部論,對我而言真是獲益良多!不知道各位是否也有同樣地感觸?我們探討《入行論》可以了解佛法的精華,尤其是「智慧品」所傳達的法義更是直接了當。
現在大家都已經知道「智慧就是空性」的意思,它和世間所說的智慧不同,世間的智慧是指機鋒敏銳、精明幹練的處事能力,而佛法所指的智慧是「了解萬物的本質!」
我們常說:「智慧不起煩惱,慈悲沒有敵人!」我剛到臺灣時有人這樣問我:「智慧和善巧如何分別?難道隨宜權變、應機接物就不能算是智慧嗎?」當時我真的被他問住了,事後我仔細想想,得到這樣的結論:
1「有智慧而沒善巧」的人是山洞中的修行者們,他有智慧--> 因爲他沒有煩惱。但他沒有「善巧」,因爲他一路平等。不管是乞丐、達官貴人或老或少,都平等相待。
2「有善巧而沒有智慧」的是那些所謂的社會精英份子,處事能力很好,但無法脫離壓力、痛苦等等負面情緒。
3 「有智慧又有善巧」的是少數的優秀修行者。既能圓融于世間又沒有煩惱。
4「沒有智慧又沒有善巧」是我們這些平凡的大衆,既無法機敏地應付各種世務,又無法脫離煩惱。
現在,法師傳法越來越不重視「智慧」的教授,因爲它不符合民衆的胃囗。其實,修行越好的人才能越了達它的益處!對于一般大衆而言,「空」就是沒有,這有什麼好研究的。倒不如和他們談些感應的東西比較適合一點,教他們持那一個咒語或者修那一個本尊對他們而言,反而受用,所以這部份現在很多人在教。
「空」,就我個人而言,我也是越研究越覺得它的奧妙的,要了解空性,首先我們要知道它的理論,然後才能接受它。智慧品分爲「見地」和「修道」兩大部份,首先我們談「空性」的見地,我們知道它有世俗谛和勝義谛之分,它是智慧品的綱要,接下來講「修道」。
什麼是「修」呢?「修」不是一般所認爲的修什麼儀軌或本尊,而是指「維持正確見地的狀況」。
「修」分爲兩大部份:
1 人無我的空性
2 法無我的
「空性」,這是修行的究竟法門。我上堂課講過:「在我們西藏被稱爲修行者的人是-->什麼都不做的人」。他們以修空爲主,那麼,修什麼「空」呢?「人無我」和「法無我」的空性!
「什麼都不做」並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容易,它必須先透過學習和訓練才能成辦。「人無我」上堂課已經講解過了,世間人認爲有「我」才會有快樂,它是創造的動力、繁榮的來源。所以他們無論如何都找不到「有我」的缺點,因此社會上都鼓勵建立自我的信心。但,相反地,修行者們認爲所有痛苦的來源是由「我執」産生的,因爲有「我」的概念,所以「我」才會有自私、貪愛、傲慢、嗔恨種種煩惱。
因此我們必須斷除這種妄念,當我們了解人無我時,自然就可以脫離痛苦而得到快樂。這和世間人的想法正好相反;接下來我們要講解「法無我」。
現在我們從「四念處門」談起。「四念處」是:1「身念處」2「受念處」3「心念處」4「法念處」。
《《入菩薩行》講解 第九品 智慧(續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