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五)▪P3

  ..续本文上一页是对应无明而设立的,这是二元对立的法,犹如长对短、热对冷、黑对白、高对低一样。

   你们偶尔要思惟一下:「堪布为什么说无佛呢?这是不是邪见呢?」不是呐!「佛」和「众生」都是名言上的法,实相上我也无法表达。你们自己要去思惟,当你觉得「我」存在时,那么「佛」也存在。当你了解「无我」时,那么「佛」也不存在。

   所以当你了达空性时,

   那么即使释迦牟尼佛来到此地,

   你也不会急着去拜见他。

   因为你拜见的是佛的身体而已,

   真正的佛和你无二无别地在一起,

   真正的佛就是空性,大家要知道!

   既然这样,那么我们说「为利众生而成佛」是不是在一个空架子上辛苦运作呢?不是!众生在无明的摧动下,仍然有毒蛇的恐惧和去除毒蛇恐惧之后的安心,所以我们刚刚说「为利众生而成佛」虽然也是无明的分别心。但它犹如能「帮助我们渡过江河的船楫」一般,在我们尚未渡过江河之前,我们仍需保有它。因此当我们还未了解空性之前,一定要有「成佛」的愿!

   我们必须有消除无明的想法!

   因为这种想法可以帮助我们消除痛苦,当然,它也是暂时性的,当我们到达彼岸时,我们就再也不需要这艘船了。同理,在我们尚未了解空性之前,「为利众生而成佛」的心态是必要的!

   但,这种「成佛」的心理到最后一样会消失,为什么呢?就好像我们钻木取火用的木材,最后这根木材一样会被火烧掉一样。同理,当我们成佛时,没有要成佛的念头,那么我们要不要「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呢?当然要,但,这种成佛是超越一切念头的!这就是轮涅无别的境界。

   这里所说的「涅槃」是什么意思呢?

   它是梵语,意思是「圆寂」,一个安祥、平和、寂静的境界,弥勒菩萨在《庄严经论》中说:「错误的观念消失了,这就是涅槃!」

   我们一般人以为高僧们往生就是涅槃,其实它真正的含义是「错误的念头不存在了!」

   当错误的念头消失时,就表示我们已经找到真理了,

   * 当我们找到真理时,痛苦当然就会消失,

   * 当痛苦消失时,当然就可以处在一个安祥、平和、寂静的境界,

   * 这就是「圆寂」。

   凡所有众生都存着「我」的想法,即使细微如蚁也是如此!世间法以扩大自我为尚。「我」一天一天的增长,「我」越来越红。傲慢心与日俱增,我常常说:「别人诽谤我,也不会让我变坏,别人逢迎我,也不会让我变好,这一些都不重要,所以不要去执着!」

   假如有一个人说:「堪布你来扫厕所!」这时我如果有这样一个念头:「喂!我堂堂一个堪布喂!怎么可以要我扫厕所呢?」那么这就表示「我傲慢啦!」扫厕所又不会使我变坏!如果你觉得「这对上师的形象不好!」这是完全无意义的。在我认为「扫厕所是一件好事!为众生服务,把肮脏的东西清洗乾净,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只是我们平时懒惰不扫而已,是不是我扫了厕所以后智慧就会消失了呢?

   一切都是傲慢心作祟!

   * 对一个随和的修行者而言,一切都是平等的。

   * 和「总统」握手及和「清道夫」握手,没有两样!

   * 只有不了解自己的人,才会因为别人的赞叹而增长自己的傲慢心。

   * 因为我们在乎自己的身份,所以我们也怕对别人喊错称呼。

   * 我们对世间的一切都是畏首畏尾的,不得自在。

   * 因此「自我执着」是所有痛苦的来源。

   * 「对治我执」除了空性的教法之外,没有任何一个法门可以对治它!

   以上是「人无我」的部份,接下来的课要讲解「法无我」。

   经过这样的探讨,我们就比较容易明白「那一个法最殊胜?」「什么是佛法的重点?」修空性是最好的。虽然我们现在还不会修「什么都不做」的修行,所以我们一天也只能拨出半小时或一小时来打坐而已。如果能够持之以恒地什么都不做,那是最棒的修行者,令人羡慕!

   现在无明的众生都认为这样的修行是最下等的修行者。就好像:以前寂天菩萨在「那兰陀佛学院」时,除了「吃饭」「睡觉」以外,什么都不做,大家都认为他在浪费施主们的供养,大家都排斥他一样。其实,无知的众生哪里会知道「 寂天菩萨正在做-->什么都不做的修行!」

   如果他只是浪费施主们的粮食,那么他怎么可以说出这部论呢?不要误解!我不是叫你们现在开始什么都不做!现在你们如果什么都不做就只能睡觉打鼾而已。这种修行是需要接受教导的。不容易学得到,而且即使经过学习也不一定就会,虽然理论上了解,事实上还是很困难。

   所以我们现在是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做,这样子才会「看破」,没有努力就不可能得到想要的东西。中国有句话说:「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凡事皆需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才能得到好的结果。想要做「什么都不做的修行」就必须努力!有些人也许会问:『「什么都不做的修行」和「懒惰」有何差别呢?』

   不一样!「什么都不做的修行者」在心态上没有压力,他不会在乎亲友们获得名利或财钱、不会受到外境的吸引、不会嫉妒或羡慕慕别人的成就,心理永远平静安乐。

   而懒惰的人心态上则有负担和忧虑,他虽然不想做事情,但他同样向往五妙欲的快乐、同样三毒炽盛,所以他很难获得快乐!现在,你们不了解空性是很正常的!

   我在佛学院也听过《入行论》好几遍,我还是觉得不够了解,现在我只是尽力将自己所明白的和大家分享而已。我相信「经过我们不断地探讨,将来对空性一定可以越来越清楚」。我们现在对它模糊不用太紧张,世间法本来就是虚假的,虚假的东西哪里能清清楚楚的呢?

   只有真理才能清楚!我们正在破虚假的执着,世间一切法都经不起研究观察,所以模糊是应该的。回去以后,你们要好好地思惟:如果没有「我」的话,那么是谁在发菩提心呢?是谁在成佛呢?你们要好好地把这里的观念记在脑海里,这样对你们一定有好处!

   问答篇

   【请问堪布】我听说:有一位师姐她长年持诵阿弥陀佛,几年之后,她的所见所闻皆如阿弥陀经所说--> 皆是念佛之音、念佛之相。请问 师父:这是「净观」还是「入魔」?

   所谓「净观」是色相和音相吗?它是怎样的状态?

   【答】这位居士所见到的是一个瑞相!如果对这个显现的瑞相执着的话,那就会变成障碍。所谓「净观」就是外在任何事物都不会让你产生担忧、不安、恐惧等痛苦,这才是「净观」。而所讲的「入魔」则是任何一个事物都让你及别人恐惧、不安的状况。

   【请问堪布】我们说:「人身难得」却又说「一切法如幻」,请问 师父,我们该怎么修学呢?请问 师父您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

   【答】这里的「人身难得」是指具备十八暇满人身很难得的意思,但「难得」并不是表示永恒实有地存在。因为它只是如幻地存在而已,所以得到这样难得的人身就要好好地利用它。至于我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我认为身体是父母的精卵和合而成的,然而它的因却是肮脏丑陋而无常,所以不应该那么执着,但它是很好用的东西。未来的快乐或痛苦都可以用这个身体造成,因此为了利用它,给我们未来快乐,所以还是要好好的爱护它。

   【请问堪布】学员/问 请问 堪布,胜义上:连没有也没有,那么所谓的「空中妙有」是「有」什么?

   【答】外在万物皆无实有,所以说本质「空」。但现象上,水是冷的、火是热的现象是存在的,因此说「妙有」!

   各位居士、各位法友们:阿弥陀佛!

   《入菩萨行》是一千多年来印、藏两地非常流行的文学作品。佛法传播以来,首先盛行的是小乘佛教,大乘佛法是后来才广传的。《入行论》在大乘佛法的众多经论当中流传非常广泛,在印度它有一百多本注义。后来传到西藏,同样地,它也有一百多本藏文注释,它是大乘佛教不可或缺的一本论著。四大教派的上师们都非常地推崇这部论,尤其是噶当派的修行者们更是以它为修行的蓝本。在噶当派的时代,僧团是非常少的,除了著名的善知识收纳学生求法以外,都是以各别苦修为主。

   但在时间巨轮的驱动下,众生的业力越来越重,这种苦修方式无法适应环境的变迁,宗喀巴大师于是改革学法修行的方式,他将僧众集合在一起共修,从此以后藏地才有大型的僧团制度。噶当派的修行方式虽然无法广泛流行,然而,直至今日人们还是非常佩服噶当派行者们这种「欲少知足」的风范。

   在台湾,我不知道以前是否也盛行过这样的修行方式,但不管如何,大家要知道「欲少知足」是佛法修行的重点!现在我们的佛法越来越接近世间法。大家都喜欢行世间善事,所以对「什么是佛法的胜义」了解的人越来越少。

   佛法的精华正逐步走向消失当中!这不是外力介入的结果。这一切都是我们佛教徒自作自受!也许你听到这句话会说:「我怎么可能这样做!」有些著名的上师在传法时,为了一时的效果而广传方便法,渐渐地,佛法的胜义当然就会失传。

   就好像:百兽之王--> 狮子,任何众生都无法接近而伤害它,所以能够伤害它的就只有寄生在它身上的宠物而已.同样地,能毁灭佛法的只有佛教徒本身,在这里我所说的「毁灭佛法」并不是指烧经毁坏、破坏塔庙等行为上的破坏,而是指「这些自称佛教徒的人,心态上充满着世间法!」

   如果一位上师以「聚众、盖庙」「搏取善名」为导向,那么他能教出怎样的生徒呢?

   我们的学校从小就教导我们要「出类拔萃」,如果我们的上师也有同样的心态的话,那么做为学生的我们如何可能不以他为楷模呢?也许上师要施行这样的教育也只是权宜之计,或许他知道「这是不究竟的!」

   但当他殆没之后,谁会知道「佛法的精华到底是什么呢?」所以今天我们有机会探讨这部论是很荣幸的!一直以来我为学生讲解这部论,对我而言真是获益良多!不知道各位是否也有同样地感触?我们探讨《入行论》可以了解佛法的精华,尤其是「智慧品」所传达的法义更是直接了当。

   现在大家都已经知道「智慧就是空性」的意思,它和世间所说的智慧不同,世间的智慧是指机锋敏锐、精明干练的处事能力,而佛法所指的智慧是「了解万物的本质!」

   我们常说:「智慧不起烦恼,慈悲没有敌人!」我刚到台湾时有人这样问我:「智慧和善巧如何分别?难道随宜权变、应机接物就不能算是智慧吗?」当时我真的被他问住了,事后我仔细想想,得到这样的结论:

   1「有智慧而没善巧」的人是山洞中的修行者们,他有智慧--> 因为他没有烦恼。但他没有「善巧」,因为他一路平等。不管是乞丐、达官贵人或老或少,都平等相待。

   2「有善巧而没有智慧」的是那些所谓的社会精英份子,处事能力很好,但无法脱离压力、痛苦等等负面情绪。

   3 「有智慧又有善巧」的是少数的优秀修行者。既能圆融于世间又没有烦恼。

   4「没有智慧又没有善巧」是我们这些平凡的大众,既无法机敏地应付各种世务,又无法脱离烦恼。

   现在,法师传法越来越不重视「智慧」的教授,因为它不符合民众的胃囗。其实,修行越好的人才能越了达它的益处!对于一般大众而言,「空」就是没有,这有什么好研究的。倒不如和他们谈些感应的东西比较适合一点,教他们持那一个咒语或者修那一个本尊对他们而言,反而受用,所以这部份现在很多人在教。

   「空」,就我个人而言,我也是越研究越觉得它的奥妙的,要了解空性,首先我们要知道它的理论,然后才能接受它。智慧品分为「见地」和「修道」两大部份,首先我们谈「空性」的见地,我们知道它有世俗谛和胜义谛之分,它是智慧品的纲要,接下来讲「修道」。

   什么是「修」呢?「修」不是一般所认为的修什么仪轨或本尊,而是指「维持正确见地的状况」。

   「修」分为两大部份:

   1 人无我的空性

   2 法无我的

   「空性」,这是修行的究竟法门。我上堂课讲过:「在我们西藏被称为修行者的人是-->什么都不做的人」。他们以修空为主,那么,修什么「空」呢?「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空性!

   「什么都不做」并不是我们想像中那么容易,它必须先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成办。「人无我」上堂课已经讲解过了,世间人认为有「我」才会有快乐,它是创造的动力、繁荣的来源。所以他们无论如何都找不到「有我」的缺点,因此社会上都鼓励建立自我的信心。但,相反地,修行者们认为所有痛苦的来源是由「我执」产生的,因为有「我」的概念,所以「我」才会有自私、贪爱、傲慢、嗔恨种种烦恼。

   因此我们必须断除这种妄念,当我们了解人无我时,自然就可以脱离痛苦而得到快乐。这和世间人的想法正好相反;接下来我们要讲解「法无我」。

   现在我们从「四念处门」谈起。「四念处」是:1「身念处」2「受念处」3「心念处」4「法念处」。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五)》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