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五)▪P2

  ..续本文上一页」一样,可以应剧情的需要,而扮演不同的角色,所以「闻声识」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见色!

   【中观宗】如果这样的话,那么「闻声识」就成为「非恒常」了。

   【数论派】表现不同,但自性为一,所以是「常」!

   【中观宗】然而这种「表现不同但自性为一」的常法,我却闻所未闻!

   66.异样若非真 自性复为何 若谓即是识 众生将成一

   67.心无心亦一 同为常有故 差殊成妄时 何为共同依

   【数论派】意识就像透明的玻璃一样,它随顺附着外物的颜色变化而显现不同的颜色,所以现在异样是不真实的!

   【中观宗】那么你所说「异样的自性」又是什么呢?

   【数论派】它就是意识本身!

   【中观宗】那么不同心识的众生也将成为一体了,因为你的意识和我的意识都是意识啊!只是我们大家的想法不同罢了,假如你的说法成立,那么「有心的我」和「无心的主」也将合而为一,因为它们同样都是永恒普遍的存在。

   【数论派】它们所变现的差别现象是假的!

   【中观宗】那么假相共同的依据--> 忧喜闻三德怎么会是真的呢?

   B.破理论派

   68.无心亦非我 无心则如瓶 谓合有心故 知成无知灭

   69.若我无变异 心于彼何用 无知复无用 虚空亦成我

   无心的「我」也不是我!因为它没有心,就像瓶子、桌子一样,你们认为:「虽然本质上无知,但附上暂时的心就有知了」。然而,「无知」可以成为「知」的话,那么「无知」就坏灭了。如果「我」是常恒不变之物,那么暂时的「心」对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当然没有作用!因为「我」是恒常的) 如果「我」没有作用,而且无知,那么毫无作用的虚空也可以成为「我」了。

   C.断争

   70.若我非实有 业果系非理 已作我既灭 谁复受业报

   71.作者受者异 报时作者亡 汝我若共许 争此有何义

   72.因时见有果 此见不可能 依一相续故 佛说作者受

   73.过去未来心 俱无故非我 今心若是我 彼灭则我亡

  

   【实有宗】如果没有真实不变的「我」,那么,「业」和「果」之间的连系就不合理了,既然业完成的下一刹那「我」就消失了,那么,应该由谁去承受业报呢?

   【中观宗】「今生造业和后世受报的生命体是不同的,受报时那个在造业时叫做「我」的造业者已经不存在了」,如果这是你我两人共同承认的看法,那么争论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可是,刚刚的问题对你们「实有宗」来说会有矛盾存在。但对我们「中观学者」来讲则没有任何问题,假如你们认为作者造业时,就应该受到报应,那就表示在「因位」的同时就可以看到「果」了,这是不可能的!这就好像:父子同时出生一样,佛经上说:「造业者受报是作、受二者都是同一个五蕴相续系列上的假名施设」,过去心和未来心都不是我!因为过去已灭而未来则还未生,这两者都不存在。

   【实有宗】现在出生的心是我!

   【中观宗】那么「现在的我」消逝时,「我」岂不就消失了吗?

   佛经上说:「业力成熟在属于有感觉的五蕴身上,而不会成熟在没感觉的树木或石头上」。因果是很奥妙的,造业者虽然一刹那、一刹那地在变化消失,但是五蕴身犹如河流一般,它是延续的。业果会成熟在这个延续的五蕴身之上。

   所以对中观来说,因果业报不会有矛盾的地方;那么五蕴身续流是不是真实存在呢?不是,它就好像「军队」一样,一群军人集合在一起我们称它为「军队」。但如果将这群军人分开的话,那么它就不叫军队了。

   同理,我们「手中的念珠」是由一颗一颗珠子串起来的,如果你将这些珠子一颗一颗分开的话,那么它也不是叫「念珠」。

   同样地,「五蕴身续流」也是假名施设而已。当我们认真去推究,依然找不到它的本质。我们常说:「缘起不虚!」因果对我们而言是非常奥妙的,犹如农人播种,种瓜会得瓜、种豆会得豆。同理,我们造善业会得善报、造恶业会得恶果,不会有稍许的差错。

   * 但当你悟达空性时,你就能超越因果,而不受善恶的果报。

   * 「色」的变化是很容易看得出来的。

   * 年轻时我们光鲜亮丽聪明活泼。

   * 可是,年老时却变得鸡皮鹤发行动迟缓。

   * 由此我们可以推知下一世的「我」和现在的「我」当然不一样。

   但,如果我们再仔细地去分析的话,你就会赫然发现:

   * 过去心和未来心都不会是「我」,为什么呢?

   * 因为「过去心」已经消失了,而「未来心」则尚未出生。

   * 「过去心」和「未来心」两者都不存在。

   * 所以「过去心」和「未来心」都不是「我」!

   * 那么,「现在心」是不是「我」呢?

   * 也不是,因为如果现在心是「我」,那么下一刹那所谓的「现在的我」就消失了。

   * 到时候「我」不就不存在了吗?

   * 这表示什么呢?它表示--> 其实所谓的「续流」也非真实存在!

   74.犹如芭蕉树 剥析无所有 如是以慧观 觅我见非实

   75.有情若非有 于谁起悲愍 立誓成佛者 因痴虚设有

   76.无人谁得果 许由痴心得 为息众生苦 不应除此痴

   77.我慢痛苦因 惑我得增长 谓慢不能除 修无我最胜

   【中观宗】犹如:把芭蕉树的树干一层层地剥开,最后我们将会发现里面空无一物。同样地,如果以理性的智慧去找寻「我」,那么我们也将会发现:「我一样也是个空架子,并没有所谓的我真实存在!」

   不要认为我们对空性迷迷糊糊的,本来空性就是这样子!为什么小乘人会害怕听到空性的教理呢?因为他们怕「没有」!我们一般人最怕的也是这样,所以我们努力地寻找爱情、追求名声、累积财富永不疲累,现在,我在这里告诉大家:「我们到头来是一场空啊!」

   不论我们是如何认真地从事世间法的追求或欲求往生极乐世界,同样都没有真实存在,当我们找不到「我」时,外在万法怎会真实存在呢?只是我们宁愿像鸵鸟一样,宁可将自己的头埋进沙堆里也不愿意出来面对事实而已。

   其实,不用害怕自己是个空架子!假如你真的见到自己是一个空架子的话,那么你就找不到「害怕者是谁了」。只要你还残存着些微实我的概念就会有害怕的情啊!了解空才能使你远离怖畏!

   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我这样努力地做大礼拜,怎么会是空呢?」「我修持了这么多咒语,怎么会没有意义呢?」「怎么会一场空呢?做这些修行不是很有功德吗?」

   不用怀疑!我所说的「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没有实有!

   「视一切皆非实有」才能永恒的拥有。永远不会流失的「拥有」,这就是了解空性!佛法就是这样子,我们现在一直不间断地学习,渐渐地我们看到「空」的真谛了,将来才可以作「什么都不做的修行」。当你习惯了「什么都不做的修行」时,你就可以感受到什么是轻松自在-->内心中什么也没做,而现象上则随顺有情喜乐而教化,这是悲智双运。

   我们常常说:「 释迦牟尼佛在三千世界度众生,但他从来未曾离开过他的法身(空性的智慧)!」所以他任运自在,如果他曾经离开过空慧的话,那么他就会有执着和失望。

   就如一个传法者想要建立三十个讲堂来传法,

   * 只为因缘不顺,结果使他用尽浑身解数也才建成十五个道场,那么他就会沮丧。就好像业务员有业绩的压力一般。

   * 假如:我讲解佛法一定要度多少个众生的话,那么我就被压力束缚住了,不自由。

   * 我们所说的「任运」就是顺其自然,内心没有做的念头!

   因此你们不用去可怜修行者们,他们有他们快乐的境界,如果我们为了面子而努力做事的话,这才是真可怜!假如我们不知言知,认为这样可以骗到众生,其实真正骗到的是自己!

   【实有宗】如果所度的有情不是真实地存在,那么谁是菩萨悲愍的对象呢?

   【中观宗】由于发愿想要利众成佛的有情还有无明存在的原故,所以由无明所虚构出来的有情众生宛然存在。

   关于上面解释,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当我们了解一切都是空时,那么我们对众生就不用慈悲了吗?」

   * 虽然菩萨了解空性,而没有任何地烦恼和无明。但,众生因为无明,所以还在轮回幻境之中为不必要的痛苦而受苦。因此,菩萨对众生生起慈悲心。

   * 就好像:我和朋友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朋友因为某个原故中邪了,一直生活在恐惧的幻境之中。这时,我当然会慈悲他啊!会想办法帮助他。

   * 同样的道理,中邪者就如我们凡夫众生;未中邪者就是了解空性的菩萨,众生因执着而痛苦,菩萨因此对无明的众生心生慈愍。

   【实有宗】若无真实的有情,谁能发心而成佛呢?

   【中观宗】我的确主张「在胜义上无佛无众生」,但名言上,在无明所虚构的发心推动下,仍可证果。因此,为除如幻众生之苦而欲成佛的发心,虽然出自无明的虚妄分别,也不应该消除!「执着实我」而生的「我慢」是痛苦的根源,而它又因为理智看不透「自我」而得以增长,如果你认为「我慢」是无法根除的,那么修习「无我」正是最好的根治方法。

   没错!在名言上,没有众生就无法成佛!我们发菩提心时说「为利众生而成佛」,那么最后一个众生没有其他的众生做对境,他要如何发菩提心呢?就胜义而言,无佛无众生!

   轮、涅无别,佛与众生无二!

   就好像:暗室中的毒蛇本来就不存在一样,所以本来就没有毒蛇的恐惧,那来消除毒蛇恐惧之后的安心呢?

   本来就未曾有,何来消除呢?所以就胜义而言「无佛无众生!」佛是对应众生的假名施设,佛是遍一切知。众生则是无明,遍一切知…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