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樣,可以應劇情的需要,而扮演不同的角色,所以「聞聲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見色!
【中觀宗】如果這樣的話,那麼「聞聲識」就成爲「非恒常」了。
【數論派】表現不同,但自性爲一,所以是「常」!
【中觀宗】然而這種「表現不同但自性爲一」的常法,我卻聞所未聞!
66.異樣若非真 自性複爲何 若謂即是識 衆生將成一
67.心無心亦一 同爲常有故 差殊成妄時 何爲共同依
【數論派】意識就像透明的玻璃一樣,它隨順附著外物的顔色變化而顯現不同的顔色,所以現在異樣是不真實的!
【中觀宗】那麼你所說「異樣的自性」又是什麼呢?
【數論派】它就是意識本身!
【中觀宗】那麼不同心識的衆生也將成爲一體了,因爲你的意識和我的意識都是意識啊!只是我們大家的想法不同罷了,假如你的說法成立,那麼「有心的我」和「無心的主」也將合而爲一,因爲它們同樣都是永恒普遍的存在。
【數論派】它們所變現的差別現象是假的!
【中觀宗】那麼假相共同的依據--> 憂喜聞叁德怎麼會是真的呢?
B.破理論派
68.無心亦非我 無心則如瓶 謂合有心故 知成無知滅
69.若我無變異 心于彼何用 無知複無用 虛空亦成我
無心的「我」也不是我!因爲它沒有心,就像瓶子、桌子一樣,你們認爲:「雖然本質上無知,但附上暫時的心就有知了」。然而,「無知」可以成爲「知」的話,那麼「無知」就壞滅了。如果「我」是常恒不變之物,那麼暫時的「心」對它又有什麼作用呢?
(當然沒有作用!因爲「我」是恒常的) 如果「我」沒有作用,而且無知,那麼毫無作用的虛空也可以成爲「我」了。
C.斷爭
70.若我非實有 業果系非理 已作我既滅 誰複受業報
71.作者受者異 報時作者亡 汝我若共許 爭此有何義
72.因時見有果 此見不可能 依一相續故 佛說作者受
73.過去未來心 俱無故非我 今心若是我 彼滅則我亡
【實有宗】如果沒有真實不變的「我」,那麼,「業」和「果」之間的連系就不合理了,既然業完成的下一刹那「我」就消失了,那麼,應該由誰去承受業報呢?
【中觀宗】「今生造業和後世受報的生命體是不同的,受報時那個在造業時叫做「我」的造業者已經不存在了」,如果這是你我兩人共同承認的看法,那麼爭論這個問題是沒有意義的!可是,剛剛的問題對你們「實有宗」來說會有矛盾存在。但對我們「中觀學者」來講則沒有任何問題,假如你們認爲作者造業時,就應該受到報應,那就表示在「因位」的同時就可以看到「果」了,這是不可能的!這就好像:父子同時出生一樣,佛經上說:「造業者受報是作、受二者都是同一個五蘊相續系列上的假名施設」,過去心和未來心都不是我!因爲過去已滅而未來則還未生,這兩者都不存在。
【實有宗】現在出生的心是我!
【中觀宗】那麼「現在的我」消逝時,「我」豈不就消失了嗎?
佛經上說:「業力成熟在屬于有感覺的五蘊身上,而不會成熟在沒感覺的樹木或石頭上」。因果是很奧妙的,造業者雖然一刹那、一刹那地在變化消失,但是五蘊身猶如河流一般,它是延續的。業果會成熟在這個延續的五蘊身之上。
所以對中觀來說,因果業報不會有矛盾的地方;那麼五蘊身續流是不是真實存在呢?不是,它就好像「軍隊」一樣,一群軍人集合在一起我們稱它爲「軍隊」。但如果將這群軍人分開的話,那麼它就不叫軍隊了。
同理,我們「手中的念珠」是由一顆一顆珠子串起來的,如果你將這些珠子一顆一顆分開的話,那麼它也不是叫「念珠」。
同樣地,「五蘊身續流」也是假名施設而已。當我們認真去推究,依然找不到它的本質。我們常說:「緣起不虛!」因果對我們而言是非常奧妙的,猶如農人播種,種瓜會得瓜、種豆會得豆。同理,我們造善業會得善報、造惡業會得惡果,不會有稍許的差錯。
* 但當你悟達空性時,你就能超越因果,而不受善惡的果報。
* 「色」的變化是很容易看得出來的。
* 年輕時我們光鮮亮麗聰明活潑。
* 可是,年老時卻變得雞皮鶴發行動遲緩。
* 由此我們可以推知下一世的「我」和現在的「我」當然不一樣。
但,如果我們再仔細地去分析的話,你就會赫然發現:
* 過去心和未來心都不會是「我」,爲什麼呢?
* 因爲「過去心」已經消失了,而「未來心」則尚未出生。
* 「過去心」和「未來心」兩者都不存在。
* 所以「過去心」和「未來心」都不是「我」!
* 那麼,「現在心」是不是「我」呢?
* 也不是,因爲如果現在心是「我」,那麼下一刹那所謂的「現在的我」就消失了。
* 到時候「我」不就不存在了嗎?
* 這表示什麼呢?它表示--> 其實所謂的「續流」也非真實存在!
74.猶如芭蕉樹 剝析無所有 如是以慧觀 覓我見非實
75.有情若非有 于誰起悲愍 立誓成佛者 因癡虛設有
76.無人誰得果 許由癡心得 爲息衆生苦 不應除此癡
77.我慢痛苦因 惑我得增長 謂慢不能除 修無我最勝
【中觀宗】猶如:把芭蕉樹的樹幹一層層地剝開,最後我們將會發現裏面空無一物。同樣地,如果以理性的智慧去找尋「我」,那麼我們也將會發現:「我一樣也是個空架子,並沒有所謂的我真實存在!」
不要認爲我們對空性迷迷糊糊的,本來空性就是這樣子!爲什麼小乘人會害怕聽到空性的教理呢?因爲他們怕「沒有」!我們一般人最怕的也是這樣,所以我們努力地尋找愛情、追求名聲、累積財富永不疲累,現在,我在這裏告訴大家:「我們到頭來是一場空啊!」
不論我們是如何認真地從事世間法的追求或欲求往生極樂世界,同樣都沒有真實存在,當我們找不到「我」時,外在萬法怎會真實存在呢?只是我們甯願像鴕鳥一樣,甯可將自己的頭埋進沙堆裏也不願意出來面對事實而已。
其實,不用害怕自己是個空架子!假如你真的見到自己是一個空架子的話,那麼你就找不到「害怕者是誰了」。只要你還殘存著些微實我的概念就會有害怕的情啊!了解空才能使你遠離怖畏!
我們會有這樣的疑問:「我這樣努力地做大禮拜,怎麼會是空呢?」「我修持了這麼多咒語,怎麼會沒有意義呢?」「怎麼會一場空呢?做這些修行不是很有功德嗎?」
不用懷疑!我所說的「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沒有實有!
「視一切皆非實有」才能永恒的擁有。永遠不會流失的「擁有」,這就是了解空性!佛法就是這樣子,我們現在一直不間斷地學習,漸漸地我們看到「空」的真谛了,將來才可以作「什麼都不做的修行」。當你習慣了「什麼都不做的修行」時,你就可以感受到什麼是輕松自在-->內心中什麼也沒做,而現象上則隨順有情喜樂而教化,這是悲智雙運。
我們常常說:「 釋迦牟尼佛在叁千世界度衆生,但他從來未曾離開過他的法身(空性的智慧)!」所以他任運自在,如果他曾經離開過空慧的話,那麼他就會有執著和失望。
就如一個傳法者想要建立叁十個講堂來傳法,
* 只爲因緣不順,結果使他用盡渾身解數也才建成十五個道場,那麼他就會沮喪。就好像業務員有業績的壓力一般。
* 假如:我講解佛法一定要度多少個衆生的話,那麼我就被壓力束縛住了,不自由。
* 我們所說的「任運」就是順其自然,內心沒有做的念頭!
因此你們不用去可憐修行者們,他們有他們快樂的境界,如果我們爲了面子而努力做事的話,這才是真可憐!假如我們不知言知,認爲這樣可以騙到衆生,其實真正騙到的是自己!
【實有宗】如果所度的有情不是真實地存在,那麼誰是菩薩悲愍的對象呢?
【中觀宗】由于發願想要利衆成佛的有情還有無明存在的原故,所以由無明所虛構出來的有情衆生宛然存在。
關于上面解釋,我們會有這樣的疑問:「當我們了解一切都是空時,那麼我們對衆生就不用慈悲了嗎?」
* 雖然菩薩了解空性,而沒有任何地煩惱和無明。但,衆生因爲無明,所以還在輪回幻境之中爲不必要的痛苦而受苦。因此,菩薩對衆生生起慈悲心。
* 就好像:我和朋友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朋友因爲某個原故中邪了,一直生活在恐懼的幻境之中。這時,我當然會慈悲他啊!會想辦法幫助他。
* 同樣的道理,中邪者就如我們凡夫衆生;未中邪者就是了解空性的菩薩,衆生因執著而痛苦,菩薩因此對無明的衆生心生慈愍。
【實有宗】若無真實的有情,誰能發心而成佛呢?
【中觀宗】我的確主張「在勝義上無佛無衆生」,但名言上,在無明所虛構的發心推動下,仍可證果。因此,爲除如幻衆生之苦而欲成佛的發心,雖然出自無明的虛妄分別,也不應該消除!「執著實我」而生的「我慢」是痛苦的根源,而它又因爲理智看不透「自我」而得以增長,如果你認爲「我慢」是無法根除的,那麼修習「無我」正是最好的根治方法。
沒錯!在名言上,沒有衆生就無法成佛!我們發菩提心時說「爲利衆生而成佛」,那麼最後一個衆生沒有其他的衆生做對境,他要如何發菩提心呢?就勝義而言,無佛無衆生!
輪、涅無別,佛與衆生無二!
就好像:暗室中的毒蛇本來就不存在一樣,所以本來就沒有毒蛇的恐懼,那來消除毒蛇恐懼之後的安心呢?
本來就未曾有,何來消除呢?所以就勝義而言「無佛無衆生!」佛是對應衆生的假名施設,佛是遍一切知。衆生則是無明,遍一切知…
《《入菩薩行》講解 第九品 智慧(續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