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九品 智慧(續四)▪P3

  ..續本文上一頁爲擁有大悲心使他們「不入涅槃而在輪回中度衆生」,更因爲擁有大智慧力的原故,因此他們即使身處輪回之中也不會受到煩惱的汙染。

   「智不入有、悲不住寂」菩薩們遠離「輪涅」兩邊的境界,這就是證悟空性的效果。這裏所說的「菩薩在輪回中度衆生」是指環境而言,菩薩雖身處輪回的環境,但心態上已經遠離輪回的狀況了。隨順衆生而度衆生。

   我們常聽到人家說:「我下輩子再也不要回到輪回來了」「我要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兒!」其實,你不想來也不一定走得開!你想去就去得了嗎?所謂的「來」或「不來」不是指環境上的來來去去,它指的是心境!當你理解空性的時候,對萬事萬物都不會執著,到時候,你不會有「來」或「不來」的念頭!

   * 現在說「我不...我要...」都不是究竟。

   * 這表示「說者」還未達到「輪涅無二」的境界,所以才會貪戀極樂世界的快樂、害怕輪回的痛苦。這不是了解空性的人!

   * 真正了解空性的人是沒有分別的。當然,這很不容易做到。

   * 所謂「沒有分別心」並不是像白癡一樣呆呆的。

   * 白癡的「無分別心」和「了解空性的無分別心「猶如天地般地差別。

   * 白癡的「無分別心」是由于「無明」的原故。

   * 而「了解空性的無分別心」是因爲他們看透世情的假相,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而産生的,天差地別!

   當我們輪涅無別的時候,我們就不會覺得輪回是充滿汙穢煩惱的。而涅槃是寂靜安祥充滿快樂的。

   我常說:

   「當你還未認識心的本質時,

   你跑到天界、極樂淨土也是輪回。

   而當你已經認識心的本質時,

   那麼你到地獄去也是極樂世界」。

   *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它是指「心境」而言,我們一般人總是將「地獄」和「極樂世界」視爲一種環境。

   * 當然對初學者而言,這樣的概念是可以的。

   * 但大家如果一直停留在這上面就無法進步。

   * 聖者們已經達到輪涅無二的境界,所以不管身處何地都像住在極樂世界一般地快樂,不會有任何痛苦!

   * 和我們想法不一樣!

   我們都認爲了解空性之後,就不會度衆生。

   * 其實「了解空性和産生真正的慈悲是同時俱生的!」

   *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常常因爲自己的不了解而駁斥別人。

   * 這是不對的!一般人都認爲「自己的觀念是好的!」「自己的見解最優!」「我最正直!」

   * 所以「我」就以自己的觀點看事情,我們喜歡的人不管他怎麼做都是對的,而我們不喜歡的人則明明他在做善事,我們還是會責難他、懷疑他的動機...

   真是偏見!宗教界也一樣,我是專弘淨土的,我就說:「淨土法門有很多難以言說的好,千人修千人去(極樂世界)。而其他的法門則沒有保障」,相反的,修禅宗的人就說:「禅宗的法門最殊勝!」

   這樣的說法是不對的!我個人是「什麼宗都不是、也什麼派都不是」,我唯一對佛法的精華-「空性」深信不移。當你了解空性之後,你自自然然就能夠慈悲,「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意思,就好像燈熄了、水乾了、沒了、消失了,不是這樣!

   「空」是充滿活力的。

   * 因爲它同時具有「悲」的本質。

   * 「慈悲」「空性」本來就是一體的!就好像「冰塊」和「水」一般。「冰」是如此地堅硬,而「水」是這樣地柔軟。但它們的本質是一樣的!

   * 「水」遇寒成冰,「冰」遇熱化水。

   * 它們是一體的兩面,慈悲和空性也一樣,它們是一體的,無二無別!

   * 了解空性所産生的動能,和我們工商社會所産生的動能是不一樣的!

   * 都市裏、馬路上二十四小時車水馬龍不曾停竭,這是自私的欲望!

   * 所産生的動能,而證悟者的動能則是緣于大悲心的原故,不一樣!一個奔波辛苦,一個任運自在。了解空性之後才能度衆生!

   爲什麼呢?「度」是什麼意思?「度」是永恒的利益對方,它不是暫時性地利益對方。所以菩薩度衆自己必須先達到輪涅無別的境界,如果他本身無法達到這樣的境界,那麼他就還殘存著對世俗的盼望和恐懼,他尚未了脫生死,也沒有證悟!

   那麼他就無法永恒地利益對方。

   「我們都是佛法的初學者!」

   也許你們聽到這句話會回答說:「不!我已經學了二十幾年了,怎麼會是初學者呢?」沒錯啦!以前我們學習的只是-佛教的文化、了解佛法的皮毛而已,所以對空性不了解是很正常的。但,我們心的本質是充滿智慧的,因此我們要用力地磨擦它,讓它越來越光亮,我們要按步就班的學習。

   因爲衆生都好高骛遠,所以每個法門都說「我的法最殊勝!」

   * 我們講菩提心利益時說:「這是最殊勝的!」

   * 我們講安忍時也說:「這是最殊勝的!」

   * 不論任何法門我們都說:「這是最殊勝的!」

   這是爲了要滿足我們的虛榮心及競爭的心態,以便慢慢地引導我們走向最究竟的法門--> 空性。現在,我毫無疑問地告訴大家:「空性是最殊勝的!」空性雖然是最殊勝的,但它對我們而言卻是「最麻煩的!」

   「空,怎麼修?」

   * 現在我們無法究竟地理解它,可是千萬別排斥它。

   * 也不要「自擡身價」地認爲自己是「修空高手」而貶棄其他的法門。

   這兩種態度都是不對的!

   當我們不了解「空性」的時候,

   * 我們就要承認--> 我們的福報不具足。

   * 所以我們要常常忏悔業力、累積福德資糧、按照修行的次序學習。

   * 業力清淨之後,自然就會了解空性。

   同理,學員們也切莫「不務實際」地以爲:「既然「修行空性」是最殊勝的,那麼我只要修空性就好了!」或者說:「大圓滿是最殊勝的,我只要專心修大圓滿法就好了!」

   其他的法都不修或者鄙視它,這是不了解佛法。對真正了解佛法的人而言:「一切法都是平等的!」他對任何法都看得很淡,假如你注重在「法」的名相上,那就表示-->你執著力很旺盛啦!你的目的並不是在「修空性」或「大圓滿法」,而是那個「法的名字」!

   在蓮花生大師的年代,並未廣闊地講解佛法、也沒有特別的儀軌要念誦、沒有規定要修「四加行」(四加行是後代高僧爲了使未來的衆生有一個比較清楚的修行次序才施設的),這些都沒有。因爲沒必要,那個時代的衆生只需要一些秘訣或一些提點而已,他們只需要一個簡單方式的教導就可以證悟。

   所以蓮花生大師將一些法伏藏起來,等到時代需要的時候才由他的化身來取藏,所以現在我們有很多的咒語、儀軌、論、加行來幫助我們理解佛法。

   要了解空性有兩種方式

   1透過修行的方式,我們必須修滿四加行中的每一個加行各十萬遍。然後閉關、接受空性的理論,透過這些修行的次序慢慢地累積我們的福報。長期不間斷地修行,有些人因此得到佛法的智慧。

   2其二是,透過經論探討,終其一生努力地研究經論,不斷地聞思、探討使自己對佛法的見地産生出堅固的信心。經由這個信心,我們內心中的本--> 慈悲和智慧才能有機會破繭而出。

   所以大家不用煩惱「我不了解!怎麼辦?」現在我們只是學習「智慧品」的偈頌而已,當然無法明白空性的智慧,這是很正常的!

   我們上回講過:「佛」的含義是什麼呢?遍一切知、充滿智慧,其他就沒有別的含義了。阻礙我們證悟的是煩惱障,阻礙我們成就一切知的是所知障,而對治這二障的利器是空性,所以想要成佛的人,就要努力學習空性的智慧。」

   我來臺灣很多年了,但從來沒有一個人向我提出:「我要修空性!請您教我修空性。」

   大部份的人都問我:「修那一個本尊比較殊勝?」「修那一個儀軌比較殊勝?」「是修觀世音菩薩比較好呢?還是修金剛薩垛比較好?」等等諸如此類的話。其實,如果你真的想要修最殊勝的法門的話,現在我在這裏慎重地告訴大家:修「空性」最殊勝!

   沒有一個法能超越「空性」!

   大家要記住,這是重點!千真萬確的!無誤的!真正佛法的精華!「修」是什麼意思呢?改變心態,持咒、念經、做大禮拜、布施行善、修建塔廟等等,是不是可以改變你的心態呢?很難說,所以嚴格說起來,修行空性才能真正地算是修!

   假如你修法是爲了世間的目的,那麼你可以不用修空性,可是,如果你是真心誠意地想要了解佛法的話,的的確確「空性」是最殊勝的法門!在西藏,我們稱之爲「修行者」的人,並不是指一般的喇嘛或者每天都在探討佛法、念經、持咒、唱誦儀軌的人,而是指「修行空性的人」。

   空,我們看不見、摸不著,那麼我們要如何知道這個人是修空性的人呢?一個人常常什麼都不做,在樹下、在陋室、空谷中、或山巅、或水涯靜處獨處,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沒有間斷,一直什麼事都不做,不但身不做,心也不起任何造作,對過去、現在或未來都不起任何念頭,這就是修空的行者。

   以前我說過「什麼都做的修行」和「什麼都不做的修行」,而什麼都不做的修行是非常困難的。現在這種修行者越來越少,我們誤解他們是小根器、自私的人,所以大家都往什麼都做的方向努力,甚且往硬體建設的方向努力者更是摩肩接踵,大家認爲「這才是修行六度四攝的典範」;我是一個兩方面都做不到的人,什麼都不做的修行很困難現在還辦不到。而要我什麼都做則沒這個能力,所以我在這裏可以很客觀地對大家說:「其實,什麼都不做的修行者才是最棒的!」

   假如沒有什麼意外的話,我希望自己年紀較大時能夠從事這樣的修行,在一靜處不誦經、不持咒或念誦儀軌,只要專心安住在空性的見地上,這是我所向往的!

   我們的老上師就是這樣的修行方式,年輕的時候他努力地學習各個善知識所教導的佛法,到了中年有所領悟了。他就把所得到的全部教導有緣衆生,整天都在講解佛法,不用薪水、不談供養、不嫌厭煩、不喊疲倦,數十年如一日。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打坐的時間就越來越多,最近幾年,除了偶爾囗傳之外,他幾乎將所有的時間安住在打坐上,這是最棒的修行!

   因此以後要是有人問你:「什麼法最殊勝?」你就告訴他:「空性最殊勝!」也許有人會說:「我可以一邊做推廣佛法的事業一邊修空」,其實,這個可能性不大!除非你與釋迦牟尼佛已經無二無別了,否則這樣的能力連菩薩都辦不到!爲什麼呢?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都還有出定、入定的差別!

   菩薩無法一邊做事一邊安住在定中,他必須什麼都不做時,才能安住在空性上面。只有「佛」才能做什麼事都無二無別的不離開智慧法身,這是很困難的!

   如果我們每天都爲世間雜務而忙碌,卻說自己在修空性,這是一個大妄語!不可能的!

   所以我認爲:「像我們老上師那樣的修行方法是比較適合我們的。」你們不要認爲什麼都不做的修行很簡單。一天、二天也許很舒服,但,要你長期間什麼都不做你就會感覺「很無聊!」

   現在我們不斷地學習、也什麼都做,將來才會了解「什麼都不做的修行是怎樣的」,一般的法師都教導大家要怎樣、怎樣做,現在我慎重地告訴大家:「念儀軌、誦經、持咒、探討佛法都只是過程而已,這是不了義的法。了義的法是--> 什麼都不做的法」。

   你們仔細想想:「我們一生忙忙碌碌的,其實只是刹那般而已!」這是我個人的想法,也許你們不這麼認爲,當然,「什麼都做的修行」比不修行要好太多了,我非常地佩服和贊歎他們。可是,「什麼都不做的修行者」才是我最佩服、最贊歎的!我所向往的!

   有些人認爲「空,好可怕喔!修行空性有什麼意義呢?」我們現在什麼都不懂,所以什麼也不怕,就好像不解人事的孩童,強盜來了他一點也不怕一樣,我們現在一點兒也不認爲修行空性有什麼可怕,但,以前小乘的行者很恐懼「空」的教法,當他們聽到心經上說:「無眼、耳、鼻、舌、身」,就嚇得把耳朵蓋起來,怕極了!

   * 其實,唯一能夠讓我們對治輪回痛苦的教法就只有「空性」而已。

   * 我們爲何要對它害怕呢?

   * 世間人就是這樣地無明,應該要害怕的我們一點都不怕。

   * 而不需要害怕的反而怕得要命。

   * 我們都喜歡世間的快樂、害怕別人的閑言閑語、在乎夢兆,

   * 我們執著諸法實有而對它們緊捏著不放。

   * 因此落入輪回的痛苦。

   * 可是,當我們見到能帶領大家離開輪回幻境、解脫痛苦的教法卻反而逃之夭夭,這是爲什麼呢?

   大家要謹慎地思惟啊!

   其實,「什麼都不做的修行者」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爲行者還未清楚地了解究竟的見地前,他必須先專心于見地的修行。當他滿、熟、淨圓滿時,自然就可以任運自在地度衆生。

   所謂「滿、熟、淨」是什麼意思呢?它是指「發願圓滿」「衆生自續成熟」「業力清淨」叁個層面!

   也許我們會有這樣的疑問:「菩薩不是要有度盡天下衆生的勇氣嗎?修空者爲什麼會沒有這樣的勇氣呢?」不用懷疑!當他們自認能力不足時,就不會躁進!不像我們一些政治人物總是虛張聲勢卻沒有把握,很辛苦!假如你們想要快樂地修行就要學習佛法的精華。

   我們所說「什麼都不做的修行」,也就是大圓滿的修行方式,這個教法目前還沒有人教你們怎麼做,雖然我曾經學過,但現在也還無法成辦。我們還處在學習的階段,所以我們必須什麼都要做、什麼都要學習,這樣將來才能了解「什麼都不做的修行」。

   不然安住在荒野寂靜處的高僧們難道不知道外頭的花花世界是怎樣子的嗎?爲什麼他們不會對它産生欲望呢?爲什麼他們不會嫉妒親友們擁有錢財和名利的快樂呢?這是什麼原故呢?這裏面一定存在著我們所不知的境界!這就是「看破」的結果,我們現在還沒有看破,所以什麼都想要做。

  

《《入菩薩行》講解 第九品 智慧(續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