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所以不管入定的时间有多长也是没有用的!
* 只有了解空性才能断除烦恼的根。
在藏传佛教中,学生还未了解佛法之前是不轻易教授禅修的!古时候的人比较单纯,他们并不需要依赖禅定而得到快乐。所以比较注重理论的教学,学生明白理论之后才会教导打坐:「悲智合一」的禅修方式。
* 没有智慧的打坐方式,虽然很舒服。
* 但这种习气会让行者将来转生到「无想定」的境界。
* 虽然定中很舒服,但「因」用尽而出定时,他会因为自己的神通而预知自己转生的去处。
* 因此而产生强烈的邪见--> 原来所谓解脱是假的,这反而促使他们下堕到饿鬼或地狱之中。
* 这是我们不注重禅修的理由。
* 而外道的瑜珈师因为太注重禅修却缺乏空智就会转生到这里。
在藏传中,具足禅修的要件:
1对佛法理论要彻底的了解
2如果不能具足第一点的要求,就必需具备强烈的虔诚心。不论在任何状况下,上师说的话要百分之百的信从。如果不能具足其中之一是不可能教禅修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阿罗汉有没有断除烦恼的根呢?」
阿罗汉已经断除烦恼的根!
--> 因为他了解「人无我」及部份「法无我」的空性。如果我们主观的认为阿罗汉们只是了解「人无我」,他们并不了解「法无我」!这是不能成立的,龙树菩萨在《般若宝链论》中说:「对实有执受就会缘生爱,有爱就会产生烦恼,烦恼就成造业的因,造业之后就有轮回的果」。
从47颂以后争议就多起来了,「格鲁巴」和「宁玛巴」对阿罗汉「需不需要了解空性?他们了解哪些空性?」看法不太一样。
* 「人无我」在中观里的解释是「没有一个独立实存的我」。
* 这些细的部份,我用中文表达比较困难。在藏文里也都是使用专有名词的,白话很难说得明白。
* 我们认为阿罗汉已经破除了「我是永恒存在」「我是独立存在」这两个障碍了,但对于「万法无实有」则尚未破除。这部份很细,现在我们先把《入行论》的文字了解再说。
* 你们要好好思维,中文的资料就只有这么一点点。
* 在藏文里光是「智慧品」的教材就有厚厚的一大本。里面有很多的
辩论,这里只是对根本颂做简单的解释而已。
* 你们先把根本颂熟悉一些些,想要当老师的话,就要对根本颂及各教派的论说都要很清楚。
* 智慧品就是这样复杂!
* 但我们想要故意忽略它也不行,想要了解佛法的概念,研读智慧品是无可避免的。
* 不然我们如何了解佛法的精华呢?
* 心经中说:「无眼、耳、鼻、舌、身」,听到这样的语句,你是否会想:「怎么会没有呢?它们确确实实地存在!」不能这样意会,如果我们把它改成「无实有眼、耳、鼻、舌、身」,相信大家就比较容易明白,很深奥的!
* 我们常常这样探讨,就比较容易明白它的含义!
问答篇
【请问堪布】堪布,阿罗汉是不是还在三界里面?
【答】不是的!他们已经远离三界轮回的痛苦,因为他们远离了三界的烦恼!
【请问堪布】能够进出「无想定」还没有办法「断除烦恼」吗?
【答】没有办法断除烦恼的根!因为最究竟的并不是「定」哪!而是动的,所谓「动」是什么意思呢?行为,不为外在的诱惑而使他的身体躁动不安,「无想定」表示没有智慧!就好像睡着了一样。
「一夜无梦到天明」这也是无想定,究竟的境界是光明的!这是佛陀的悲慧。
【请问堪布】第50偈颂说阿罗汉还是有「受」的种子,那么他们怎么解脱轮回呢?
【答】阿罗汉不但了解「人无我」,而且也了解「法无我」的一部份,所以「外在的法」不会成为他轮回的种子!
「法」分为两部份 1内在的法 2 外在的法。
影响内在的是「受」,当他远离「身内的法」时,「受」就不会存在;这里有些争议:
* 其他教派的人说:「了解一个东西的空性之后,其他东西的空性就都会了解!假如:一个人只了解「属于身体部份的法是空」的,却不了解「外在万法也是空」的;那么了解「录像机的法是空」的,也不会了解「房子的法是空」的;了解「房子的法是空」的,也不会了解「桌子的法是空的」,这样下去无穷无尽,永远了解不完!」
* 那么有些教派就回答说:「假如了解一个东西的空性之后,其他东西的空性就都全部了解的话,那么初地菩萨了解空性之后,也应该了解佛陀所了解的空性!」很复杂!
好像都对的样子,其实这是不可能的,真理只有一个。
【请问堪布】「初地菩萨」和「十地菩萨」所了解的空性不同?
【答】对!了解空性的层次不同。
【请问堪布】再说一次「断四边」好吗?
【答】 「有」「没有」;
* 我们找不到一个现象有真实的自性存在,所以没有「有」。
* 而「没有」是因为「有」的存在而存在的。
* 所以没有「没有」。那么有没有「有、没有」两者皆是呢?
* 这不能成立!
* 因为两者互相矛盾,那么有没有「有、没有」两者皆不是呢?
* 这一样也不可能!所以四边就断了。
各位居士、各位法友,阿弥陀佛!现在我们继续闻思入行论的课程;整部《入行论》的主题都是在讲解菩提心。
如何让「菩提心」在我们的内心中产生、「菩提心」产生之后,如何让它不退转和
如何让它日日增上。
这是大乘佛法的精华,重点中的重点。「菩提心」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智慧品」是属于「胜义菩提心」的部分,真正的「胜义菩提心」是语言无法表达的。现在我们用一般的语言来探讨和学习,这是智慧品的内容。
我们非常地幸运,在这五浊恶世的时代里还能探讨这样殊胜的法门,现在佛法已经逐渐走向没落了。虽然外在的寺庙越来越多、越来越庄严、讲经说法的人举眼便是;但大多数人只说些佛法的皮毛而已,大乘佛法是非常广阔的,依我们现在的能力,如果要一部经、一部经慢慢地学习的话,是永远学不完的!所以历代高僧们将广阔的佛法归纳集中起来,以「论」的形式来方便我们学习。
这部论是一千多年前 寂天菩萨为「那兰陀佛学院」的学者们宣说的,他将大乘佛法浓缩成「一千偈颂」来方便后来的人学习和探讨。藏传佛教比较注重「论」的学习。而汉传佛教则比较注重「经」,有些人认为:「论」是后人编写的,它会渗杂个人的主观意识!
不错!预防不正确的观念进入佛法之中确实有他的道理。
* 但西藏是全民信仰佛法的地方,所有西藏文化都来自于佛法。
* 所以有文化的人都是精通佛法的人。
* 不大理解佛法的人都没有文化。
* 所以不用担心有不太理解佛法的人会写「论」而加入一些不正确的概念。
* 因此我们可以很放心地专注在「用什么方式可以更方便后来的学者学习」「怎样能在短短的今世了解佛法」「如何实修」等等学佛的方向上;
* 随着藏传佛教的日益昌盛,这种教学方式已经遍及世界各地的角落。
大圆满前行--> 《普贤上师言教》的重点是「修行次第」。
而《入行论》则是讨论「心的层次」「心的观念」和想法。
* 佛法不同于世间法。
* 「如何将佛法的见地,以简单明了的方法解释出来」是这部论的重点。
--> 尤其是「智慧品」更是精华中的精华。
* 它从「见地」的分类开始说起。
* 见地分为「胜义谛」和「世俗谛」。
* 其中包括「各宗各派的争论」。
* 其次,是阐明「大乘佛法是佛陀所说的!」
--> 因为许多「小乘的教徒」都认为「大乘佛法非佛说」,所以不接受。
--> 这里以「小乘佛法是以何成立的,大乘佛法也可以同样的理由成立,因此大、小乘佛法都是佛陀说的」;
--> 我们知道:「小乘法也是要了解空性才可以证悟」,了解空性就能脱离轮回,而脱离轮回之后就没有痛苦,那么:
* 我们为何还要成佛呢?
* 为何还要去度众生?
* 为什么还要累积福德资粮呢?
* 我们只要安住在快乐的境界上不就好了?
--> 其实这种情况不会发生!「空慧」不会安住在「涅槃之上」。
--> 我们应该不落入「轮、涅」两边的境界!
今天晚上继续讲解:「空性」可以对治我们修道的障碍。
(2)空慧乃无住涅槃之道
52.为度愚苦众 菩萨离贪惧 悲智住轮回 此即悟空果
(3)结劝修空莫疑惧
53.不应妄破除 如上空性理 切莫心生疑 如理修空性
54.空性能对治 烦恼所知障 欲速成佛者 何不修空性
55.执实能生苦 于彼应生惧 悟空能息苦 云何畏空性
「为了救度因愚痴烦恼而受苦的有情,已经解脱贪生怕死情结的菩萨,以大悲和大智留在轮回中救度众生,不堕「有寂」二边,这是悟证空性的效果!」
* 上面所说的空性教理,因为「不了解就随便加以破斥」是不对的。
* 应该不要心生怀疑,按部就班地去修习空性。
* 成佛的障碍有「烦恼障」「所知障」。
* 而对治这二障迷暗的利器就是空性。
* 想要迅速成就一切种智的人,为什么不努力修习空性呢?
* 执着「诸法实有」会产生轮回的痛苦。
* 所以我们应该打从心底「畏惧实执」才对。
「证悟空性」能帮助我们「止息轮回的痛苦」,那么为什么要害怕修习空性呢?
已经了解空性的菩萨们,因…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