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唯求解脱亦需悟空
1、起诤
40.1见谛则解脱 何需见空性
2、答辩 (1)空慧乃解脱三有之道
A.以大乘经证成 (A)引般若经
40.2般若经中说 无慧无菩提
【小乘】只要修「四谛十六行相」之道就足以解脱了,何必现见「诸法无自性」的空性呢?
【中观宗】因为佛在《般若经》中说:「没有般若空慧就不能证得三乘菩提」。
* 没有「空性的智慧」就无法解脱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的痛苦。
* 声闻、独觉及菩萨乘等三乘的菩提正果,也是因为了解般若空慧而得到的。
* 所以小乘行者也要具有空性的智慧。
(B)成立大乘是佛说
41.大乘若不成 汝教云何成 二皆许此故 汝初亦不许
42.依何信彼典 大乘亦复然 二许若成真 吠陀亦成真
43.小争大乘故 外道于阿含 自他于他教 互争悉应舍
【小乘】《大乘经》非佛说,所以《般若经》不足以为证。
【中观宗】如果你认为「大乘经典非佛说,所以不能成立!」那么你们小乘佛典又怎么成立呢?
【小乘】因为你、我两宗都承认《阿含经》是佛说的。
【中观宗】不然,因为在你尚未接受「小乘」教法以前,你同样也不承认「小乘」经藏是佛说的呀!你凭什么理由相信「小乘」经典,我也可以用同样的理由成立「大乘」经典;如果不同的两个人认同了就算是真的,那么许多外道所承认的《吠陀》岂不也成了真理?
【小乘】因为我们「小乘」对「大乘」经典有争议的原故。
【中观宗】不然,因为外道对《阿含经》同样有争议。「小乘」自他各派对于他派的《阿含》也互有争议。难道就因此舍弃所有的《阿含经》吗?
以前「小乘的教徒」是不承认「大乘佛法」的,他们认为「佛陀没有讲过大乘佛法!」就好像:现在很多人不承认「密宗的金刚乘」一样,他们称密宗为「喇嘛教」。不认为他们是佛教,人的心态就是这样,害怕比他所认知的还要高明的东西。
* 「小乘佛教」不认同「大乘佛教」
* 「大乘佛教」不认同「金刚乘佛教」
* 可是「藏传佛教」认同「汉传佛教」及「南传佛教」
* 「汉传佛教」也认同「南传佛教」
* 大的可以包容小的,小的很难体会大的。
44.若语入经藏 即许为佛说 三藏大乘教 云何汝不许
45.若因不解一 一切皆有过 则当以一同 一切成佛说
46.诸圣大迦叶 佛语未尽测 谁因汝不解 废持大乘教
【中观宗】如果圣教一旦被编入「三藏」,就可以承认它们是「佛说」的;那么多数「大乘教典」也编入「三藏」,为何你们不承认它们是「佛说」的呢?若因你们不了解一部宣说空性的《般若经》,就认为一切「大乘」经有过失、非佛所说;那么何不因为一部「内容等同小乘」的大乘经,而承认一切大乘经是佛说的呢?
大迦叶等大阿罗汉,尚且不能透彻了解所有的佛语,谁会因为你们不理解大乘经典,就认为大乘经不应该信受奉行呢?
这三颂在藏文中是编在51颂后面的位置,不过现在放在这里讲也没什么不可以。有人认为这三颂不是寂天菩萨所说,而是后人加进去的。但这不重要,只是有这个疑问,我告诉你们。
* 「三藏」是经、律、论。以藏传而言:
o 讲解戒律的是「律」
o 讲解禅定、修行次第部份的是「经」
o 而讲解空性、五蕴、十八界...较细的部份则是「论」
o 和汉传三藏的分类不一样。
* 汉传以「说者」为分类的标准。
* 而藏传则以书的「内容」为准。
B.以理成立
(A)无空慧不能证涅槃
47.若僧为教本 僧亦难安住 心有所缘者 亦难住涅槃
(B)若以四谛十六行相之道能得解脱,则暂断烦恼现行亦得解脱
48.断惑若即脱 彼无间应尔 彼等虽无惑 犹见业功能
49.若谓无爱取 故定无后有 此非染污爱 如痴云何无
【中观宗】佛灭以后,住持圣教的根本就是阿罗汉了。然而,没有般若空慧就很难有阿罗汉住世,因为心执诸法为实有所缘的比丘,甚至连涅槃都不可能证得。
比丘有五种:
1乞食比丘--> 没有什么功德,为了生存而做比丘的比丘
2名相比丘
3自称比丘
4净缘比丘--> 守清净戒律的比丘
5破惑比丘--> 已经证悟空性的比丘
前面「三种比丘」不能算是真正的比丘。「后面两种」才是真实的比丘。
【小乘】断惑解脱不需要了解般若空慧,单修四谛就够了。
小乘行者认为「四谛」包含了「十六行」的修行次第,而这之中就有空性的智慧了!但「空性」有很多种,小乘了解人「无我的空性」,可是没有完全了解「法无我的空性」,所以无法究竟涅槃。
【中观宗】如果单修「四谛十六行相」之道便能得到究竟解脱的话,那么「断除烦恼现行」的人应该也能立即解脱。事实上,他们虽断烦恼现行,但种子犹存,所以业缘还有结合惑种而引生后有的功能。
「目健连尊者」是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弟子,他已经去除了现行的烦恼而达到阿罗汉的境界;有一次他和舍利弗到地狱去饶益有情,遇到了外道的领袖「饮光能圆」在地狱受苦。「饮光能圆」拜托尊者回到人间时,向他的弟子们传达「我以前的论说是不正确的,不要再信奉了!不要再供养我的遗塔了,否则我在地狱所受的苦会更多!跟随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去吧!」两位尊者回到人间之后,舍利弗先去外道的地方向「饮光能圆」的弟子传达他们上师的话,可是因为没有因缘的关系,所以那些外道都不理他。
于是目健连又去跟他们说:「你们的上师要我带囗信给你们,不要再信他的教了...」
外道听到之后非常地愤怒:「这个人不但责难我们,而且还诽谤我们的上师!」因此就把他痛殴一顿。
目健连的神通非常广大,这区区几个外教徒原本是不足以威胁他的,可是由于先前的业缘成熟,尊者根本连想要使用神通的念头都没有。更不必说示现神通了。
所以:只要「因」还存在,即使「烦恼没有了」,也无法立即解脱。
【小乘】阿罗汉已经断除了取着后有的欲爱,所以一定不会因为业力而引生来世。
小乘的观念是「涅槃就是完全消失了」,他们认为:今生的身体是前世业缘所生的,今生断除了这些烦恼就不会有再出世的痛苦。所以不了解般若空慧也不会有痛苦!
【中观宗】就像已断染污无明者仍然留有「非染污无明」。同样,虽然阿罗汉已断除了「染污爱」,但怎可能因此就没有「非染污爱」呢?
* 「非染污无明」是所知障。
* 「非染污爱」指的是习气。
阿罗汉的烦恼障虽然已经断除了,但「所知障」还存在,那么这个习气存在时,他要不要再转世呢?要!但不需要在轮回里面受苦,这点大家要知道!阿罗汉脱离轮回进入禅定,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佛陀的光会射向他、将他唤醒并告诉他说:「你还没有得到真正涅槃,你还要累积福德资粮、修行广阔的菩萨道,去除所知障之后才能成就究竟的菩提!」
所以阿罗汉再回到人间之后,必需从基础的「资粮道」开始修集「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他已经修到很高的层次了,但「福德资粮」必需从头来,这时的阿罗汉已经了解「人无我的智慧」,所以不会感到痛苦,可是他还是必需再出生!
50.因受缘生爱 彼等仍有受 心识有所缘 受仍住其中
(C)结成唯求解脱亦需修空
51.若无空性心 暂灭惑复生 犹如无想定 故应修空性
如果执「受」实有并以此为缘,就会引生贪爱。由于「暂断烦恼现行者」的心中仍有「受」的种子,因此他们「执实的心识」仍将有受缘可执取,所以未来还会执着有真实存在的「受」而生「爱」。
上段话的意思是:阿罗汉并不是究竟涅槃。
--> 而不是说阿罗汉无法脱离轮回的意思。
--> 因为产生「受」的因是缘于「对外在万法的执着」。
--> 由于「对外在万物的执着」,所以会引生「爱」。
--> 有「爱」之后就会产生「烦恼」。
--> 有了「烦恼」就会有「轮回的觉受」。
而阿罗汉们不但了解自身的「人无我」,
* 而且也了解了部份的「法无我」(对于身体的部份)。
* 因此他们不会因为「受」而生「爱」,进而进入轮回受苦。
* 这是我们宁玛巴的说法。
而有些人则认为「阿罗汉完全了解人无我及法无我的智慧,所以他们不会进入轮回受苦」。观点有些不同。
假如:只修习「四谛」而「无彻悟空性的智慧」,那么「烦恼心所」的活动虽能暂时被伏灭,但还会再生烦恼。就像:入出「无想定」一样,所以应该努力修习能根除烦恼的空性。
「无想定」是色界第四层的境界。
* 功夫很深的禅修者往生之后就进入这个境界。
* 他们在那里可以入定很多劫的时间。
* 入定的时间完全没有思想,但进入禅定之前及出定之后一样有思想。
* 一样会有烦恼。所以禅修者如果不具备空性的智慧,就会像这样子,不能断除轮回的根。
因此禅修打坐并不是究竟。
* 在定中没有烦恼。
* 出定以后一样有。
* 即使如无想定的修行者可以入定多劫,但以行者来说,入定的时间也不过一刹那而已。
* 犹如我们睡眠,「入睡前」及「醒来后」有思想,其他睡觉的时间就是一片空白。
* 即使它经历七、八个小时,对睡者来说也只不过一刹那而已。
…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