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唯求解脫亦需悟空
1、起诤
40.1見谛則解脫 何需見空性
2、答辯 (1)空慧乃解脫叁有之道
A.以大乘經證成 (A)引般若經
40.2般若經中說 無慧無菩提
【小乘】只要修「四谛十六行相」之道就足以解脫了,何必現見「諸法無自性」的空性呢?
【中觀宗】因爲佛在《般若經》中說:「沒有般若空慧就不能證得叁乘菩提」。
* 沒有「空性的智慧」就無法解脫欲界、色界、無色界叁有的痛苦。
* 聲聞、獨覺及菩薩乘等叁乘的菩提正果,也是因爲了解般若空慧而得到的。
* 所以小乘行者也要具有空性的智慧。
(B)成立大乘是佛說
41.大乘若不成 汝教雲何成 二皆許此故 汝初亦不許
42.依何信彼典 大乘亦複然 二許若成真 吠陀亦成真
43.小爭大乘故 外道于阿含 自他于他教 互爭悉應舍
【小乘】《大乘經》非佛說,所以《般若經》不足以爲證。
【中觀宗】如果你認爲「大乘經典非佛說,所以不能成立!」那麼你們小乘佛典又怎麼成立呢?
【小乘】因爲你、我兩宗都承認《阿含經》是佛說的。
【中觀宗】不然,因爲在你尚未接受「小乘」教法以前,你同樣也不承認「小乘」經藏是佛說的呀!你憑什麼理由相信「小乘」經典,我也可以用同樣的理由成立「大乘」經典;如果不同的兩個人認同了就算是真的,那麼許多外道所承認的《吠陀》豈不也成了真理?
【小乘】因爲我們「小乘」對「大乘」經典有爭議的原故。
【中觀宗】不然,因爲外道對《阿含經》同樣有爭議。「小乘」自他各派對于他派的《阿含》也互有爭議。難道就因此舍棄所有的《阿含經》嗎?
以前「小乘的教徒」是不承認「大乘佛法」的,他們認爲「佛陀沒有講過大乘佛法!」就好像:現在很多人不承認「密宗的金剛乘」一樣,他們稱密宗爲「喇嘛教」。不認爲他們是佛教,人的心態就是這樣,害怕比他所認知的還要高明的東西。
* 「小乘佛教」不認同「大乘佛教」
* 「大乘佛教」不認同「金剛乘佛教」
* 可是「藏傳佛教」認同「漢傳佛教」及「南傳佛教」
* 「漢傳佛教」也認同「南傳佛教」
* 大的可以包容小的,小的很難體會大的。
44.若語入經藏 即許爲佛說 叁藏大乘教 雲何汝不許
45.若因不解一 一切皆有過 則當以一同 一切成佛說
46.諸聖大迦葉 佛語未盡測 誰因汝不解 廢持大乘教
【中觀宗】如果聖教一旦被編入「叁藏」,就可以承認它們是「佛說」的;那麼多數「大乘教典」也編入「叁藏」,爲何你們不承認它們是「佛說」的呢?若因你們不了解一部宣說空性的《般若經》,就認爲一切「大乘」經有過失、非佛所說;那麼何不因爲一部「內容等同小乘」的大乘經,而承認一切大乘經是佛說的呢?
大迦葉等大阿羅漢,尚且不能透徹了解所有的佛語,誰會因爲你們不理解大乘經典,就認爲大乘經不應該信受奉行呢?
這叁頌在藏文中是編在51頌後面的位置,不過現在放在這裏講也沒什麼不可以。有人認爲這叁頌不是寂天菩薩所說,而是後人加進去的。但這不重要,只是有這個疑問,我告訴你們。
* 「叁藏」是經、律、論。以藏傳而言:
o 講解戒律的是「律」
o 講解禅定、修行次第部份的是「經」
o 而講解空性、五蘊、十八界...較細的部份則是「論」
o 和漢傳叁藏的分類不一樣。
* 漢傳以「說者」爲分類的標准。
* 而藏傳則以書的「內容」爲准。
B.以理成立
(A)無空慧不能證涅槃
47.若僧爲教本 僧亦難安住 心有所緣者 亦難住涅槃
(B)若以四谛十六行相之道能得解脫,則暫斷煩惱現行亦得解脫
48.斷惑若即脫 彼無間應爾 彼等雖無惑 猶見業功能
49.若謂無愛取 故定無後有 此非染汙愛 如癡雲何無
【中觀宗】佛滅以後,住持聖教的根本就是阿羅漢了。然而,沒有般若空慧就很難有阿羅漢住世,因爲心執諸法爲實有所緣的比丘,甚至連涅槃都不可能證得。
比丘有五種:
1乞食比丘--> 沒有什麼功德,爲了生存而做比丘的比丘
2名相比丘
3自稱比丘
4淨緣比丘--> 守清淨戒律的比丘
5破惑比丘--> 已經證悟空性的比丘
前面「叁種比丘」不能算是真正的比丘。「後面兩種」才是真實的比丘。
【小乘】斷惑解脫不需要了解般若空慧,單修四谛就夠了。
小乘行者認爲「四谛」包含了「十六行」的修行次第,而這之中就有空性的智慧了!但「空性」有很多種,小乘了解人「無我的空性」,可是沒有完全了解「法無我的空性」,所以無法究竟涅槃。
【中觀宗】如果單修「四谛十六行相」之道便能得到究竟解脫的話,那麼「斷除煩惱現行」的人應該也能立即解脫。事實上,他們雖斷煩惱現行,但種子猶存,所以業緣還有結合惑種而引生後有的功能。
「目健連尊者」是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弟子,他已經去除了現行的煩惱而達到阿羅漢的境界;有一次他和舍利弗到地獄去饒益有情,遇到了外道的領袖「飲光能圓」在地獄受苦。「飲光能圓」拜托尊者回到人間時,向他的弟子們傳達「我以前的論說是不正確的,不要再信奉了!不要再供養我的遺塔了,否則我在地獄所受的苦會更多!跟隨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去吧!」兩位尊者回到人間之後,舍利弗先去外道的地方向「飲光能圓」的弟子傳達他們上師的話,可是因爲沒有因緣的關系,所以那些外道都不理他。
于是目健連又去跟他們說:「你們的上師要我帶囗信給你們,不要再信他的教了...」
外道聽到之後非常地憤怒:「這個人不但責難我們,而且還誹謗我們的上師!」因此就把他痛毆一頓。
目健連的神通非常廣大,這區區幾個外教徒原本是不足以威脅他的,可是由于先前的業緣成熟,尊者根本連想要使用神通的念頭都沒有。更不必說示現神通了。
所以:只要「因」還存在,即使「煩惱沒有了」,也無法立即解脫。
【小乘】阿羅漢已經斷除了取著後有的欲愛,所以一定不會因爲業力而引生來世。
小乘的觀念是「涅槃就是完全消失了」,他們認爲:今生的身體是前世業緣所生的,今生斷除了這些煩惱就不會有再出世的痛苦。所以不了解般若空慧也不會有痛苦!
【中觀宗】就像已斷染汙無明者仍然留有「非染汙無明」。同樣,雖然阿羅漢已斷除了「染汙愛」,但怎可能因此就沒有「非染汙愛」呢?
* 「非染汙無明」是所知障。
* 「非染汙愛」指的是習氣。
阿羅漢的煩惱障雖然已經斷除了,但「所知障」還存在,那麼這個習氣存在時,他要不要再轉世呢?要!但不需要在輪回裏面受苦,這點大家要知道!阿羅漢脫離輪回進入禅定,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佛陀的光會射向他、將他喚醒並告訴他說:「你還沒有得到真正涅槃,你還要累積福德資糧、修行廣闊的菩薩道,去除所知障之後才能成就究竟的菩提!」
所以阿羅漢再回到人間之後,必需從基礎的「資糧道」開始修集「福德資糧」。「智慧資糧」他已經修到很高的層次了,但「福德資糧」必需從頭來,這時的阿羅漢已經了解「人無我的智慧」,所以不會感到痛苦,可是他還是必需再出生!
50.因受緣生愛 彼等仍有受 心識有所緣 受仍住其中
(C)結成唯求解脫亦需修空
51.若無空性心 暫滅惑複生 猶如無想定 故應修空性
如果執「受」實有並以此爲緣,就會引生貪愛。由于「暫斷煩惱現行者」的心中仍有「受」的種子,因此他們「執實的心識」仍將有受緣可執取,所以未來還會執著有真實存在的「受」而生「愛」。
上段話的意思是:阿羅漢並不是究竟涅槃。
--> 而不是說阿羅漢無法脫離輪回的意思。
--> 因爲産生「受」的因是緣于「對外在萬法的執著」。
--> 由于「對外在萬物的執著」,所以會引生「愛」。
--> 有「愛」之後就會産生「煩惱」。
--> 有了「煩惱」就會有「輪回的覺受」。
而阿羅漢們不但了解自身的「人無我」,
* 而且也了解了部份的「法無我」(對于身體的部份)。
* 因此他們不會因爲「受」而生「愛」,進而進入輪回受苦。
* 這是我們甯瑪巴的說法。
而有些人則認爲「阿羅漢完全了解人無我及法無我的智慧,所以他們不會進入輪回受苦」。觀點有些不同。
假如:只修習「四谛」而「無徹悟空性的智慧」,那麼「煩惱心所」的活動雖能暫時被伏滅,但還會再生煩惱。就像:入出「無想定」一樣,所以應該努力修習能根除煩惱的空性。
「無想定」是色界第四層的境界。
* 功夫很深的禅修者往生之後就進入這個境界。
* 他們在那裏可以入定很多劫的時間。
* 入定的時間完全沒有思想,但進入禅定之前及出定之後一樣有思想。
* 一樣會有煩惱。所以禅修者如果不具備空性的智慧,就會像這樣子,不能斷除輪回的根。
因此禅修打坐並不是究竟。
* 在定中沒有煩惱。
* 出定以後一樣有。
* 即使如無想定的修行者可以入定多劫,但以行者來說,入定的時間也不過一刹那而已。
* 猶如我們睡眠,「入睡前」及「醒來後」有思想,其他睡覺的時間就是一片空白。
* 即使它經曆七、八個小時,對睡者來說也只不過一刹那而已。
…
《《入菩薩行》講解 第九品 智慧(續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