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九品 智慧(續四)▪P2

  ..續本文上一頁* 所以不管入定的時間有多長也是沒有用的!

   * 只有了解空性才能斷除煩惱的根。

   在藏傳佛教中,學生還未了解佛法之前是不輕易教授禅修的!古時候的人比較單純,他們並不需要依賴禅定而得到快樂。所以比較注重理論的教學,學生明白理論之後才會教導打坐:「悲智合一」的禅修方式。

   * 沒有智慧的打坐方式,雖然很舒服。

   * 但這種習氣會讓行者將來轉生到「無想定」的境界。

   * 雖然定中很舒服,但「因」用盡而出定時,他會因爲自己的神通而預知自己轉生的去處。

   * 因此而産生強烈的邪見--> 原來所謂解脫是假的,這反而促使他們下墮到餓鬼或地獄之中。

   * 這是我們不注重禅修的理由。

   * 而外道的瑜珈師因爲太注重禅修卻缺乏空智就會轉生到這裏。

   在藏傳中,具足禅修的要件:

   1對佛法理論要徹底的了解

   2如果不能具足第一點的要求,就必需具備強烈的虔誠心。不論在任何狀況下,上師說的話要百分之百的信從。如果不能具足其中之一是不可能教禅修的。

   這裏有一個問題:「阿羅漢有沒有斷除煩惱的根呢?」

   阿羅漢已經斷除煩惱的根!

   --> 因爲他了解「人無我」及部份「法無我」的空性。如果我們主觀的認爲阿羅漢們只是了解「人無我」,他們並不了解「法無我」!這是不能成立的,龍樹菩薩在《般若寶鏈論》中說:「對實有執受就會緣生愛,有愛就會産生煩惱,煩惱就成造業的因,造業之後就有輪回的果」。

   從47頌以後爭議就多起來了,「格魯巴」和「甯瑪巴」對阿羅漢「需不需要了解空性?他們了解哪些空性?」看法不太一樣。

   * 「人無我」在中觀裏的解釋是「沒有一個獨立實存的我」。

   * 這些細的部份,我用中文表達比較困難。在藏文裏也都是使用專有名詞的,白話很難說得明白。

   * 我們認爲阿羅漢已經破除了「我是永恒存在」「我是獨立存在」這兩個障礙了,但對于「萬法無實有」則尚未破除。這部份很細,現在我們先把《入行論》的文字了解再說。

   * 你們要好好思維,中文的資料就只有這麼一點點。

   * 在藏文裏光是「智慧品」的教材就有厚厚的一大本。裏面有很多的

   辯論,這裏只是對根本頌做簡單的解釋而已。

   * 你們先把根本頌熟悉一些些,想要當老師的話,就要對根本頌及各教派的論說都要很清楚。

   * 智慧品就是這樣複雜!

   * 但我們想要故意忽略它也不行,想要了解佛法的概念,研讀智慧品是無可避免的。

   * 不然我們如何了解佛法的精華呢?

   * 心經中說:「無眼、耳、鼻、舌、身」,聽到這樣的語句,你是否會想:「怎麼會沒有呢?它們確確實實地存在!」不能這樣意會,如果我們把它改成「無實有眼、耳、鼻、舌、身」,相信大家就比較容易明白,很深奧的!

   * 我們常常這樣探討,就比較容易明白它的含義!

   問答篇

   【請問堪布】堪布,阿羅漢是不是還在叁界裏面?

   【答】不是的!他們已經遠離叁界輪回的痛苦,因爲他們遠離了叁界的煩惱!

   【請問堪布】能夠進出「無想定」還沒有辦法「斷除煩惱」嗎?

   【答】沒有辦法斷除煩惱的根!因爲最究竟的並不是「定」哪!而是動的,所謂「動」是什麼意思呢?行爲,不爲外在的誘惑而使他的身體躁動不安,「無想定」表示沒有智慧!就好像睡著了一樣。

   「一夜無夢到天明」這也是無想定,究竟的境界是光明的!這是佛陀的悲慧。

   【請問堪布】第50偈頌說阿羅漢還是有「受」的種子,那麼他們怎麼解脫輪回呢?

   【答】阿羅漢不但了解「人無我」,而且也了解「法無我」的一部份,所以「外在的法」不會成爲他輪回的種子!

   「法」分爲兩部份 1內在的法 2 外在的法。

   影響內在的是「受」,當他遠離「身內的法」時,「受」就不會存在;這裏有些爭議:

   * 其他教派的人說:「了解一個東西的空性之後,其他東西的空性就都會了解!假如:一個人只了解「屬于身體部份的法是空」的,卻不了解「外在萬法也是空」的;那麼了解「錄像機的法是空」的,也不會了解「房子的法是空」的;了解「房子的法是空」的,也不會了解「桌子的法是空的」,這樣下去無窮無盡,永遠了解不完!」

   * 那麼有些教派就回答說:「假如了解一個東西的空性之後,其他東西的空性就都全部了解的話,那麼初地菩薩了解空性之後,也應該了解佛陀所了解的空性!」很複雜!

   好像都對的樣子,其實這是不可能的,真理只有一個。

   【請問堪布】「初地菩薩」和「十地菩薩」所了解的空性不同?

   【答】對!了解空性的層次不同。

   【請問堪布】再說一次「斷四邊」好嗎?

   【答】 「有」「沒有」;

   * 我們找不到一個現象有真實的自性存在,所以沒有「有」。

   * 而「沒有」是因爲「有」的存在而存在的。

   * 所以沒有「沒有」。那麼有沒有「有、沒有」兩者皆是呢?

   * 這不能成立!

   * 因爲兩者互相矛盾,那麼有沒有「有、沒有」兩者皆不是呢?

   * 這一樣也不可能!所以四邊就斷了。

   各位居士、各位法友,阿彌陀佛!現在我們繼續聞思入行論的課程;整部《入行論》的主題都是在講解菩提心。

   如何讓「菩提心」在我們的內心中産生、「菩提心」産生之後,如何讓它不退轉和

   如何讓它日日增上。

   這是大乘佛法的精華,重點中的重點。「菩提心」分爲「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爲「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我們現在所進行的「智慧品」是屬于「勝義菩提心」的部分,真正的「勝義菩提心」是語言無法表達的。現在我們用一般的語言來探討和學習,這是智慧品的內容。

   我們非常地幸運,在這五濁惡世的時代裏還能探討這樣殊勝的法門,現在佛法已經逐漸走向沒落了。雖然外在的寺廟越來越多、越來越莊嚴、講經說法的人舉眼便是;但大多數人只說些佛法的皮毛而已,大乘佛法是非常廣闊的,依我們現在的能力,如果要一部經、一部經慢慢地學習的話,是永遠學不完的!所以曆代高僧們將廣闊的佛法歸納集中起來,以「論」的形式來方便我們學習。

   這部論是一千多年前 寂天菩薩爲「那蘭陀佛學院」的學者們宣說的,他將大乘佛法濃縮成「一千偈頌」來方便後來的人學習和探討。藏傳佛教比較注重「論」的學習。而漢傳佛教則比較注重「經」,有些人認爲:「論」是後人編寫的,它會滲雜個人的主觀意識!

   不錯!預防不正確的觀念進入佛法之中確實有他的道理。

   * 但西藏是全民信仰佛法的地方,所有西藏文化都來自于佛法。

   * 所以有文化的人都是精通佛法的人。

   * 不大理解佛法的人都沒有文化。

   * 所以不用擔心有不太理解佛法的人會寫「論」而加入一些不正確的概念。

   * 因此我們可以很放心地專注在「用什麼方式可以更方便後來的學者學習」「怎樣能在短短的今世了解佛法」「如何實修」等等學佛的方向上;

   * 隨著藏傳佛教的日益昌盛,這種教學方式已經遍及世界各地的角落。

   大圓滿前行--> 《普賢上師言教》的重點是「修行次第」。

   而《入行論》則是討論「心的層次」「心的觀念」和想法。

   * 佛法不同于世間法。

   * 「如何將佛法的見地,以簡單明了的方法解釋出來」是這部論的重點。

   --> 尤其是「智慧品」更是精華中的精華。

   * 它從「見地」的分類開始說起。

   * 見地分爲「勝義谛」和「世俗谛」。

   * 其中包括「各宗各派的爭論」。

   * 其次,是闡明「大乘佛法是佛陀所說的!」

   --> 因爲許多「小乘的教徒」都認爲「大乘佛法非佛說」,所以不接受。

   --> 這裏以「小乘佛法是以何成立的,大乘佛法也可以同樣的理由成立,因此大、小乘佛法都是佛陀說的」;

   --> 我們知道:「小乘法也是要了解空性才可以證悟」,了解空性就能脫離輪回,而脫離輪回之後就沒有痛苦,那麼:

   * 我們爲何還要成佛呢?

   * 爲何還要去度衆生?

   * 爲什麼還要累積福德資糧呢?

   * 我們只要安住在快樂的境界上不就好了?

   --> 其實這種情況不會發生!「空慧」不會安住在「涅槃之上」。

   --> 我們應該不落入「輪、涅」兩邊的境界!

   今天晚上繼續講解:「空性」可以對治我們修道的障礙。

   (2)空慧乃無住涅槃之道

   52.爲度愚苦衆 菩薩離貪懼 悲智住輪回 此即悟空果

   (3)結勸修空莫疑懼

   53.不應妄破除 如上空性理 切莫心生疑 如理修空性

   54.空性能對治 煩惱所知障 欲速成佛者 何不修空性

   55.執實能生苦 于彼應生懼 悟空能息苦 雲何畏空性

   「爲了救度因愚癡煩惱而受苦的有情,已經解脫貪生怕死情結的菩薩,以大悲和大智留在輪回中救度衆生,不墮「有寂」二邊,這是悟證空性的效果!」

   * 上面所說的空性教理,因爲「不了解就隨便加以破斥」是不對的。

   * 應該不要心生懷疑,按部就班地去修習空性。

   * 成佛的障礙有「煩惱障」「所知障」。

   * 而對治這二障迷暗的利器就是空性。

   * 想要迅速成就一切種智的人,爲什麼不努力修習空性呢?

   * 執著「諸法實有」會産生輪回的痛苦。

   * 所以我們應該打從心底「畏懼實執」才對。

   「證悟空性」能幫助我們「止息輪回的痛苦」,那麼爲什麼要害怕修習空性呢?

   已經了解空性的菩薩們,因…

《《入菩薩行》講解 第九品 智慧(續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