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九品 智慧(續二)

  (2)別破唯識宗

   A.破唯識無境

   15.2亂識若亦無 以何緣幻境

   16.若許無幻境 心識何所緣 所緣異實境 境相即心體

   17.1幻境若即心 何者見何者

   B.破自證分

   (A)以經破

   17.2世間主亦言 心不自見心

   18.1猶如刀劍鋒 不能自割自

   「唯識宗」的邏輯比較細一些。所以辯論也比較長。我們上堂課講過「萬法唯識」,意思是外在萬物都是虛幻的,而內心是獨立實有的。外在萬物都是因爲心的存在而顯現的。就如虛假的夢境,如果沒有心的投射的話,我們要如何做夢呢?外在一切都是心的投影!

   * 外在的環境--> 六道、衆生的形體...等等都是心的投影。

   * 猶如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繁華世界、悲慘人生...形形色色的景象

   * 它是從那裏來的呢?

   --> 放映機!同樣的道理,一切都是「心的投射」。

   【唯識宗】如果一切法無自性,連「亂識」也不存在,那麼要拿什麼去緣幻境呢?

   【中觀宗】如果你「唯識宗」不主張有虛幻的外境,那麼「心識」有什麼可緣呢?換句白話說:你說「外在都是虛幻的」,那麼你的心如何去攀緣呢?一個實有恒常的東西,怎麼可以去攀緣一個虛幻變化的東西呢?

   【唯識宗】所緣非實存的外境,而是另一方式的存在,所呈現的境相是以內心的本質而存在的。換句話說:外境是虛幻的,它不同于內心的獨立實存,它是由內心的本質所顯現出來的。

   【中觀宗】如果「所現的幻境」就是「心識的本身」的話,那麼到底是哪一個心看見哪一個境呢?世間的怙主--> 佛陀也在《寶髻經》中說:「自心不能看見自心」。就像「刀鋒不能自己割自己」一樣,同樣地,「意識也不能自己看見自己」。

   這部份是「中觀」對「唯識」論點提出的質疑:「外在現象如果都是心的投影的話,那麼外境就和內心一樣。這樣,到底是哪一個看到哪一個呢?」因爲「外在」和「心」一樣,那麼它們就和心一體了。然而,心與境爲一體的話,那麼「能」「所」二境就只剩「能境」存在而已,那麼自體要如何看見自體呢?

   唯識的觀念是「自證分」--> 自己了解自己的意思。他們認爲外在的客體和內在的主體是統一存在的,所以他們說「自己了解自己」。

   接下來,是中觀以「經」來破唯識的立論。

   這是藏傳佛教的特色,著作「論」的學者們把佛法的精華歸納在一部論裏面,以便後人學習。但是,他們會引用經中的語句來幫助自己的立論成立,一部好的「論」不但要符合實際的理論,還必須符合佛經上的記載。爲什麼「中觀」會引用《寶髻經》中的話呢?因爲唯識說「自證分」。

   我們一般日常生活會說「我們的指頭再厲害,它永遠不會摸到自己!」是吧!刀鋒再利也一樣,割的永遠不是它本身。一樣的比喻,我們騎的永遠是別的衆生,我們可以騎馬、騎大象、騎駱駝...但永遠騎不了自己的肩膀。當然有的人會說「特技演員就可以!」可是他們也無法側騎!

   寂天菩薩在這裏引用《寶髻經》中「心不自見心」的話是爲了證明「唯識」所主張的「自證分」是不可能的。

   (B)以理破

   a.破成立自證分之喻

   18.2若謂如燈火 如實明自身

   19.燈火非自明 暗不自蔽故 如晶青依他 物青不依他

   20.如是亦得見 識依不依他 非于非青性 而自成青性

   21.若謂識了知 故說燈能明 自心本自明 由何識知耶

   22.若識皆不見 則明或不明 猶如石女媚 說彼亦無義

   【唯識宗】就像:燈火能同時照明自己和外物一樣,心識同樣地也能完全明白自己和所現的境相。

   【中觀宗】燈火本身並非自己照明的對象,就像暗不能自障,否則就看不見暗一樣。

   我們爲什麼「照明」呢?

   * 使本來黑暗的地方亮起來;而燈火本來就是亮的。

   * 那麼它怎麼需要照明呢?

   * 如果「燈本身」可以照明自己的話,那麼「燈」也可以照明「太陽」或「一切本來就亮」的東西,這是不可能的!

   * 爲什麼「暗不自蔽」呢?因爲「暗」的障礙就是「亮」,「亮」才能使「暗」消失。然而,「暗」消失了,那麼它就不是「暗」了,所以中觀以「燈火非自明、暗不自蔽故」來反駁「唯識」所說的自證分。

   【唯識宗】(如果你認爲燈火的比喻不合理,那麼我換句話說好了)就好像:水晶的青色必須依賴其他青物才能映現。但是青琉璃的青卻是本來就有的。同樣,我們也能看出:某些心識需要依他,例如:眼識需要依靠眼根才能看見外面的色,而自證分則不需要。

   【中觀宗】這個比喻不能成立;因爲青琉璃並非不需要其他因緣就能使「本非青色」的琉璃自成青色。

   青琉璃也是需要其他的因緣,才能成爲現在我們看到的青色。就好像:我穿的這件衣服,它本來的布料也不是黃色的。它是經過化學染色處理之後才變成黃色的,所有的顔色都是調配出來的。不同的因緣調配出種種不同的顔色。

   【唯識宗】因爲不同于燈的心識能了知「燈能照明自己,也能照明外在的萬物」,所以我們說:「燈性本自明」。

   【中觀宗】(我們承認「燈能自明」是由一個異于燈的心識所認知的)那麼你所指的「心性本自明」又是由哪個不同的心識了知,而說的呢?若由「他識而知」,「他識」複由「他識」,成無窮過。如果任何其他的「識」都不能看見「心識」,那麼無論心識是明或不明,都像在說石女的女兒有多嬌媚一樣,她根本就不存在,描述它也是沒有意義的。

   「石女兒」是指石女的孩子,我們稱不會生育的女人爲石女。那麼她怎會有孩子呢?所以我們討論「石女兒的嬌媚」是無意義的!我們說「中觀」時常常用「石女兒」「兔角」「空花」的比喻來形容萬物沒有實有存在。

   b.破成立自證分之理

   (a)無自證分也能回憶

   23.若無自證分 心識怎憶念 心境相連故 能知如鼠毒

   24.心通遠見他 近故心自明 然塗鏈就藥 見瓶不見藥

   【唯識宗】(唯識無法用「直接的方式」來說明自證分的存在,所以他就用「間接的方式」來說明) 如果眼識等認知沒有自證分加以確認,那麼意識怎麼回憶過去的認知呢?

   「唯識」認爲「我們爲什麼可以回憶過去的經驗呢?」那是因爲有自證分的關系!譬如:一年前我做了什麼事,現在爲什麼可以回想起來呢?那是因爲有自證分的原故;

   再詳細一點比喻:我去年看到一個人,這個人我看到了,我內心中已經確認並且將「看到這個人」的念頭存在腦海中了。因此現在我可以回想去年的某日我看到這個人。爲什麼能回憶呢?這是因爲有「看到這個人」的念頭存在,所以我現在才可以回憶,念頭就是自證分存在才可以連接回憶。

   【中觀宗】(要回憶未必要有自證分和曾經感受過的念頭存在!)因爲心境相連,所以由回憶所經驗的外境,就能順帶憶起經驗的心,就像(古印度傳說)冬季被鼠咬時,不知中毒,春雷響時毒發,才知被咬時已中了毒,因此,無自證分和曾經感受過的念頭也能回憶。

   * 「唯識」的觀點「我們能回憶是因爲有念頭存在的原故」。

   * 「中觀」的觀點「不需要這個念頭也可以回憶」。

   --> 他比喻說「冬季被鼠咬」並沒有會中毒的念頭。

   o 但一旦春天毒發馬上就能回憶「冬季被鼠咬」的經驗。

   o 所以他主張沒有自證分也可以回憶。

   --> 就好像:我們現在吃了被別人下過毒的食物,

   o 吃的時候,並沒有食物已被別人下過毒的念頭。

   o 等到毒發時,我們馬上就能回憶起「當時吃東西」的情形,

   o 所以沒有念頭,一樣也能回憶。

   【唯識宗】(既然你不能認同這個比喻,那麼我用另外的比喻來說明)有「他心通」的人能了知遠處他人的心思,所以自心更應該可以明見最近的自心。以前,不管我們佛教徒或者是外教徒,很多人都擁有神通,神通有很多種。其中一個就是「他心通」,所以唯識說:「既然可以了知別人的心思,當然更可以了知自己的心思了。」

   【中觀宗】不然,塗上煉成的藥可以遠遠看見地底下的瓶,但卻看不見近在眼睛上的藥。

   * 在古時有一些方術,有的眼睛塗上經過「咒語和合藥物煉成的藥」之後,可以像現在地下礦物的探測儀一樣,能夠看到土地層層覆蓋下的寶物。

   * 然而,「塗上藥物的眼睛」卻看不到「眼皮上的藥」。所以看到遠的地方,不一定可以看到近的地方。

   * 就好像:現在我們「戴隱形眼鏡」可以將外境看得很清楚。但我們卻看不到「自己所戴的隱形眼鏡」一樣!

   關于「沒有自證分也能回憶」

   我們進一步舉例說明一下:在西藏,有一些水井或老樹,是不能隨便去碰觸的,否則就會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病纏身。吃藥也不會好。傳說中,生這種病,修金翅鳥或龍王的法很靈驗!

   所以我們不小心去碰觸這些禁忌而生病的話,我們就會修這些法和咒語,這些咒語或許是以前某位高僧加持過了。我們不知道,而當時加持這些咒語的高僧也不知道將來誰會用它,可是當後來的人遇到這類麻煩時,持用這些咒語確實很有效。

   所以沒有「自證分」也一樣有作用。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平常念「Om Mani Padme Hum」的咒語。

   * 我們覺得很有加持力。

   * 可是這句「Om Mani Padme Hum」在平常人的耳中,和「巴啦巴啦巴啦」的聲音沒什麼兩樣。

   * 或許有些外教徒認爲「巴啦巴啦巴啦」更有加持力,認爲「那是他們的神給他們的特別加持」也說不定。

   *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對他們而…

《《入菩薩行》講解 第九品 智慧(續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