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别破唯识宗
A.破唯识无境
15.2乱识若亦无 以何缘幻境
16.若许无幻境 心识何所缘 所缘异实境 境相即心体
17.1幻境若即心 何者见何者
B.破自证分
(A)以经破
17.2世间主亦言 心不自见心
18.1犹如刀剑锋 不能自割自
「唯识宗」的逻辑比较细一些。所以辩论也比较长。我们上堂课讲过「万法唯识」,意思是外在万物都是虚幻的,而内心是独立实有的。外在万物都是因为心的存在而显现的。就如虚假的梦境,如果没有心的投射的话,我们要如何做梦呢?外在一切都是心的投影!
* 外在的环境--> 六道、众生的形体...等等都是心的投影。
* 犹如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繁华世界、悲惨人生...形形色色的景象
* 它是从那里来的呢?
--> 放映机!同样的道理,一切都是「心的投射」。
【唯识宗】如果一切法无自性,连「乱识」也不存在,那么要拿什么去缘幻境呢?
【中观宗】如果你「唯识宗」不主张有虚幻的外境,那么「心识」有什么可缘呢?换句白话说:你说「外在都是虚幻的」,那么你的心如何去攀缘呢?一个实有恒常的东西,怎么可以去攀缘一个虚幻变化的东西呢?
【唯识宗】所缘非实存的外境,而是另一方式的存在,所呈现的境相是以内心的本质而存在的。换句话说:外境是虚幻的,它不同于内心的独立实存,它是由内心的本质所显现出来的。
【中观宗】如果「所现的幻境」就是「心识的本身」的话,那么到底是哪一个心看见哪一个境呢?世间的怙主--> 佛陀也在《宝髻经》中说:「自心不能看见自心」。就像「刀锋不能自己割自己」一样,同样地,「意识也不能自己看见自己」。
这部份是「中观」对「唯识」论点提出的质疑:「外在现象如果都是心的投影的话,那么外境就和内心一样。这样,到底是哪一个看到哪一个呢?」因为「外在」和「心」一样,那么它们就和心一体了。然而,心与境为一体的话,那么「能」「所」二境就只剩「能境」存在而已,那么自体要如何看见自体呢?
唯识的观念是「自证分」--> 自己了解自己的意思。他们认为外在的客体和内在的主体是统一存在的,所以他们说「自己了解自己」。
接下来,是中观以「经」来破唯识的立论。
这是藏传佛教的特色,着作「论」的学者们把佛法的精华归纳在一部论里面,以便后人学习。但是,他们会引用经中的语句来帮助自己的立论成立,一部好的「论」不但要符合实际的理论,还必须符合佛经上的记载。为什么「中观」会引用《宝髻经》中的话呢?因为唯识说「自证分」。
我们一般日常生活会说「我们的指头再厉害,它永远不会摸到自己!」是吧!刀锋再利也一样,割的永远不是它本身。一样的比喻,我们骑的永远是别的众生,我们可以骑马、骑大象、骑骆驼...但永远骑不了自己的肩膀。当然有的人会说「特技演员就可以!」可是他们也无法侧骑!
寂天菩萨在这里引用《宝髻经》中「心不自见心」的话是为了证明「唯识」所主张的「自证分」是不可能的。
(B)以理破
a.破成立自证分之喻
18.2若谓如灯火 如实明自身
19.灯火非自明 暗不自蔽故 如晶青依他 物青不依他
20.如是亦得见 识依不依他 非于非青性 而自成青性
21.若谓识了知 故说灯能明 自心本自明 由何识知耶
22.若识皆不见 则明或不明 犹如石女媚 说彼亦无义
【唯识宗】就像:灯火能同时照明自己和外物一样,心识同样地也能完全明白自己和所现的境相。
【中观宗】灯火本身并非自己照明的对象,就像暗不能自障,否则就看不见暗一样。
我们为什么「照明」呢?
* 使本来黑暗的地方亮起来;而灯火本来就是亮的。
* 那么它怎么需要照明呢?
* 如果「灯本身」可以照明自己的话,那么「灯」也可以照明「太阳」或「一切本来就亮」的东西,这是不可能的!
* 为什么「暗不自蔽」呢?因为「暗」的障碍就是「亮」,「亮」才能使「暗」消失。然而,「暗」消失了,那么它就不是「暗」了,所以中观以「灯火非自明、暗不自蔽故」来反驳「唯识」所说的自证分。
【唯识宗】(如果你认为灯火的比喻不合理,那么我换句话说好了)就好像:水晶的青色必须依赖其他青物才能映现。但是青琉璃的青却是本来就有的。同样,我们也能看出:某些心识需要依他,例如:眼识需要依靠眼根才能看见外面的色,而自证分则不需要。
【中观宗】这个比喻不能成立;因为青琉璃并非不需要其他因缘就能使「本非青色」的琉璃自成青色。
青琉璃也是需要其他的因缘,才能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青色。就好像:我穿的这件衣服,它本来的布料也不是黄色的。它是经过化学染色处理之后才变成黄色的,所有的颜色都是调配出来的。不同的因缘调配出种种不同的颜色。
【唯识宗】因为不同于灯的心识能了知「灯能照明自己,也能照明外在的万物」,所以我们说:「灯性本自明」。
【中观宗】(我们承认「灯能自明」是由一个异于灯的心识所认知的)那么你所指的「心性本自明」又是由哪个不同的心识了知,而说的呢?若由「他识而知」,「他识」复由「他识」,成无穷过。如果任何其他的「识」都不能看见「心识」,那么无论心识是明或不明,都像在说石女的女儿有多娇媚一样,她根本就不存在,描述它也是没有意义的。
「石女儿」是指石女的孩子,我们称不会生育的女人为石女。那么她怎会有孩子呢?所以我们讨论「石女儿的娇媚」是无意义的!我们说「中观」时常常用「石女儿」「兔角」「空花」的比喻来形容万物没有实有存在。
b.破成立自证分之理
(a)无自证分也能回忆
23.若无自证分 心识怎忆念 心境相连故 能知如鼠毒
24.心通远见他 近故心自明 然涂链就药 见瓶不见药
【唯识宗】(唯识无法用「直接的方式」来说明自证分的存在,所以他就用「间接的方式」来说明) 如果眼识等认知没有自证分加以确认,那么意识怎么回忆过去的认知呢?
「唯识」认为「我们为什么可以回忆过去的经验呢?」那是因为有自证分的关系!譬如:一年前我做了什么事,现在为什么可以回想起来呢?那是因为有自证分的原故;
再详细一点比喻:我去年看到一个人,这个人我看到了,我内心中已经确认并且将「看到这个人」的念头存在脑海中了。因此现在我可以回想去年的某日我看到这个人。为什么能回忆呢?这是因为有「看到这个人」的念头存在,所以我现在才可以回忆,念头就是自证分存在才可以连接回忆。
【中观宗】(要回忆未必要有自证分和曾经感受过的念头存在!)因为心境相连,所以由回忆所经验的外境,就能顺带忆起经验的心,就像(古印度传说)冬季被鼠咬时,不知中毒,春雷响时毒发,才知被咬时已中了毒,因此,无自证分和曾经感受过的念头也能回忆。
* 「唯识」的观点「我们能回忆是因为有念头存在的原故」。
* 「中观」的观点「不需要这个念头也可以回忆」。
--> 他比喻说「冬季被鼠咬」并没有会中毒的念头。
o 但一旦春天毒发马上就能回忆「冬季被鼠咬」的经验。
o 所以他主张没有自证分也可以回忆。
--> 就好像:我们现在吃了被别人下过毒的食物,
o 吃的时候,并没有食物已被别人下过毒的念头。
o 等到毒发时,我们马上就能回忆起「当时吃东西」的情形,
o 所以没有念头,一样也能回忆。
【唯识宗】(既然你不能认同这个比喻,那么我用另外的比喻来说明)有「他心通」的人能了知远处他人的心思,所以自心更应该可以明见最近的自心。以前,不管我们佛教徒或者是外教徒,很多人都拥有神通,神通有很多种。其中一个就是「他心通」,所以唯识说:「既然可以了知别人的心思,当然更可以了知自己的心思了。」
【中观宗】不然,涂上炼成的药可以远远看见地底下的瓶,但却看不见近在眼睛上的药。
* 在古时有一些方术,有的眼睛涂上经过「咒语和合药物炼成的药」之后,可以像现在地下矿物的探测仪一样,能够看到土地层层覆盖下的宝物。
* 然而,「涂上药物的眼睛」却看不到「眼皮上的药」。所以看到远的地方,不一定可以看到近的地方。
* 就好像:现在我们「戴隐形眼镜」可以将外境看得很清楚。但我们却看不到「自己所戴的隐形眼镜」一样!
关于「没有自证分也能回忆」
我们进一步举例说明一下:在西藏,有一些水井或老树,是不能随便去碰触的,否则就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病缠身。吃药也不会好。传说中,生这种病,修金翅鸟或龙王的法很灵验!
所以我们不小心去碰触这些禁忌而生病的话,我们就会修这些法和咒语,这些咒语或许是以前某位高僧加持过了。我们不知道,而当时加持这些咒语的高僧也不知道将来谁会用它,可是当后来的人遇到这类麻烦时,持用这些咒语确实很有效。
所以没有「自证分」也一样有作用。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平常念「Om Mani Padme Hum」的咒语。
* 我们觉得很有加持力。
* 可是这句「Om Mani Padme Hum」在平常人的耳中,和「巴啦巴啦巴啦」的声音没什么两样。
* 或许有些外教徒认为「巴啦巴啦巴啦」更有加持力,认为「那是他们的神给他们的特别加持」也说不定。
*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对他们而…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