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二)▪P3

  ..续本文上一页幻的,「心」如何「生心」呢?

   【答】因为「心是虚幻」的,所以才能「生虚幻的心」。不然你认为「心」是怎么造的呢?

   「现在的心」是「前一刹那的心」所造的。

   【请问堪布】偈颂中「心不自见心」和堪布刚刚所讲的「心」是一样的吗?如果「心不自见心」,那么我们反观自照是在照什么呢?

   【答】「心不自见心」指的是「当下的心不能知道当下的心」,而「心能生心」是指「一刹那一刹那变化的心」;「反观自照」是研究「心的本质」,反观自照之后,「心是什么呢?」最后谁也找不到。

   【请问堪布】堪布刚刚讲解「灯火非自明」时说「那么灯也能照太阳!」为什么这样说呢?

   【答】这是说「灯本身就是亮的,根本不需要照明啦!」如果光亮的地方需要照明的话,「那么灯也可以照太阳罗!」这句话是形容「这是一件不合逻辑的事!」

   【请问堪布】「灯火非自明」是因为它本身是同体的关系,可是,为什么用「灯也能照太阳」呢?它们根本是不同的个体!

   【答】问题不在「同体」或「不同体」啦!而是灯能不能照明自己,「灯火非自明」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灯本身就是亮的,根本不需要照明,同样的道理,太阳也没有黑暗,它也是亮的,所以才用这样来比喻。

   要先明白「灯火非自明」是什么?是不是因为它没有黑暗呢?如果说亮的东西能照明本来就亮的东西的话,同样的道理,「那么灯也能照亮太阳!」表示这个事情是绝对不可能的意思。

   【请问堪布】「中观」和「唯识」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答】在「世俗谛」上,他们的看法没有差别,他们都认为「外在万物都是虚幻的」。差别在于「胜义谛」上的看法,唯识认为「心是实有的」,而中观认为「心也是虚幻的」。

   【请问堪布】那么「哪一个才对呢?」

   【答】你自己要客观地去研究!就好像选举一样,大家都说自己最好,你要选择当然要有理由来支持你的选择,现在大家都说中观的见地最高。那么即使你看到中观有很多缺点,也勉强自己去信中观,不需要这样!

   信仰要理性!如果你经过仔细的研究,觉得「中观」最合理,那么你信仰「中观」是可以的。如果你觉得「唯识」的理论最好,那么你可以拿「唯识」的见解来和老师探讨。

   假如没有人能说服你的话,那么,当然你可以维持你「唯识」的观点,你就成为「无著菩萨」第二了,你成为现今「唯识」最厉害的持有者。

   【请问堪布】问题是「每个理论我都只知道一点点!」我要如何去了解它呢?

   【答】如果你知道了,那就表示你已经了解了;如果你还很模糊的话,那么你就顺着 寂天菩萨的脚步慢慢的学习比较好。

   【请问堪布】那么「唯识」和「中观」这两派的理论有没有矛盾点呢?

   【答】当然有矛盾才会辩论!

   【请问堪布】那我们两边都吸收怎么办?

   【答】那最好!两边都吸收你才能分得清楚双方的优缺点!就好像我们在选择苹果一样,每个都要看清楚,才能选择到最好的。

   【请问堪布】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几句话有什么分别?

   【答】没有分别!

   【请问堪布】我以前看见书上说「不异」是相似的意思,所以「色不异空」是色和空相同,但,又有一点点不相同,而「色即是空」是色完全和空一样,两者在层次上有差别。

   【答】在藏文中没有差别;中文中的「异」是分开的意思,那么「不异」就是不分开的意思,意思是「色和色的空性是分不开的」。

   【请问堪布】书上说「色不异空」和「色即是空」有境界的差别!

   【答】没有,完全没有差别!

   这堂课不轻松喔!我们一般的生活中没经验、学校也没有教过,尤其目前这个速食时代,像这样解说佛法是比较少的。很多人根本不想听、觉得它没有意义、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上,其实「空性」才是佛法的重点,只因为我们无知才会忽略这样重要的东西。

   现在每个人都喜欢听「能让我们马上得到快乐的东西」,囗味越来越重,语言要生动幽默,大家才会喜欢听。听这些囗才很好的法师讲话,很快乐!可是当你离开讲堂时,还是要回到痛苦、压力的环境,你所得的快乐实在非常有限!

   我们要有忍受短暂学习困难的耐力,将来才会有机会得到永远的快乐。

   在修行方面的指导,我尽力使用生活的语言来和大家沟通。但讲解「空性」,就很难避免会使用到佛学的专有名词。这是我第一次用中文讲解「空性」,所以语言使用上还有一些生涩。不过,我们多多少少累积一些好的习气,那么未来我们如果能够遇到好的善知识,或者自己福报具足时,自自然然就会明白「空性」的道理。我们努力地上课,这个辛劳绝对不会白白浪费掉,将来一定会有所收获!

   「空性」的重点是什么呢?

   * 放下执着的方法;

   * 「放下执着」人人都会说,可是事到临头时却放不下。

   * 因此孳生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 我们劝慰别人时,可以很轻松地说「放下啦!」

   为什么事遇当头却放不下呢?

   这是我们主观不足,为什么会主观不足呢?

   力量不足啦!

   换句话说「你对佛法的认识不足啦!」

   你只认识佛法的表面而已,你跟别人说这、说那,都只是佛法的表面而已,自己用得上才算是真正地拥有它。

   在西藏,有些修行非常好的修行者,他自己可以很自在地面对无常的考验,可是要叫他安慰人,就说不到几句话。而我们正好相反,我们可以条理分明地说道理给人家听,可是自己面对却不行,这表示「佛法一点都没有往内用」,要多了解自己啦!

   * 我们多了解自己一些就能多了解外在的万物一些。

   * 为什么我们不了解呢?因为我们不认识!

   * 譬如:我们为什么会执着我们的感情、我们的钱财呢?

   * 因为你对它的本质认识不清,所以才会抓住它不放。

   譬如:我们这里来了个间谍,因为你不了解他的身份、不知道他要来这里搞破坏,所以我们把他当成最好的朋友看待。和他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假如你已经认清他的身份了,你还会这样做吗?我想,你躲着他都恐怕来不及!

   * 所以对一位了解佛法的人来说,你请他不要放下这些世间法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知道「如果我不放下,它不但不会利益我,而且还会伤害我」。

   * 只有无知的人会把这些世间法紧抓不放、乐意被它伤害,把痛苦当成快乐追求,把伤害当成利益享受;

   * 为什么会这样无知呢?缺乏空正见的智慧。

   我们要用逻辑性的理论来了解空性,藏传佛教用辩论的方式来教导学人。

   * 辩论时,行为上并不需要过度地尊敬佛法。

   * 因为等你了解它的好时,你自自然然就会由衷起敬。

   * 现在我们用「造作的方式尊敬佛法」,其实是自己在骗自己。

   * 自己在没有把握的情形下尊敬它。

   * 别人说好,你也跟着说好,别人尊敬,你也跟着尊敬。

   * 你根本不知道「尊敬的理由」是什么。久而久之,自然会觉得自己好辛苦,身心都感到疲乏。

   * 只有你真正的认识它时,才能经得起考验,你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由衷起敬」。这样的尊敬才能长久稳固。

   * 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为了自己,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有「做给别人看」的心态,都是世间法。

   为什么我们从小要努力地读书呢?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利益自己,其实,是为了将来能替别人做事!而修行者呢?他一点也不需要造作的付出,他一丁点儿也不了解要如何做事,他只是了解自己而已。

   就好像:安住在大圆满境界的高僧们,自己享受在内心的本质之中,别人请教他,即使他说了,如果听者福报不足的话,那么听者还是听不懂。这种境界不是画画、不是写字、不是可以用任何概念可以传达,所以修行最后的受益者是自己!

   * 他人无法从中分取稍许好处;很多人认为「学佛是为了说法利众!」

   * 就好像「我读书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似的,为了讲给别人听而学习佛法。这是自己不了解自己!

   * 我们从小也不是为了「说给别人听」而学的,我们一直都是为了了解自己而学。

   * 当我们能了解自己时,自自然然就可以影响周遭的人。

   * 为了说法利众而学,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 为了自己而学习,那么即使遭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觉得辛苦。

   * 真正无私的利众者不会认为「我在利益众生」。

   * 会说这话的人多多少少都还残存些自己都不清楚的自私念头。

   * 结果事情不顺时,就难免有抱怨、懊恼..等等负面情绪。

   * 没有「我要利益别人」念头的人,当度众不顺之时,不会因此产生负面的情绪。

   我以前讲过:有人问宗萨仁波切说:「你为了众生到处跑,很辛苦喔?」宗萨仁波切回答说:「我不认为我是在为众生到处跑!相反地,我认为每个众生都是为了我而在那里活着!」

   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众生他就没有工作,听起来像是在开玩笑的样子。其实也是实情,我们要累积福报,不能没有众生。不要说「成佛」这种大题目,世俗中,要生存就必须依靠众生,所以众生对我们的恩德实在很大,我们要感激他们!

   当我们福慧资粮不太具足时,

   就不容易了解「空性」,

   不了解「空性」

   就不会了解我们「内心的本质」,

   所以我们要常发愿、

   要常祈请

   「希望天下众生都能了解空性正见的智慧!」

   虽然我们没有祈请「愿天下众生都能往生极乐世界」,但含义都一样!要去「极乐世界」就要了解「空性」,当你了解「空性」之后,你就到达「极乐世界」,所以我们要常常发愿「希望天下众生都了解佛法的空性智慧!」

   各位居士、各位法友们,阿弥陀佛!我们继续入行论的课程,因为宗派不同,所以各宗各派对于「二谛」和「道」的见解有很多争议存在,关于「二谛」方面我们已经讲授圆满了。然而当你们听到「空性」的理论时,你们是否仍会不禁地疑问:「了解空性真的就能解脱烦恼吗?」好!我们接下来讲授「道」的方面。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