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九品 智慧(續二)▪P3

  ..續本文上一頁幻的,「心」如何「生心」呢?

   【答】因爲「心是虛幻」的,所以才能「生虛幻的心」。不然你認爲「心」是怎麼造的呢?

   「現在的心」是「前一刹那的心」所造的。

   【請問堪布】偈頌中「心不自見心」和堪布剛剛所講的「心」是一樣的嗎?如果「心不自見心」,那麼我們反觀自照是在照什麼呢?

   【答】「心不自見心」指的是「當下的心不能知道當下的心」,而「心能生心」是指「一刹那一刹那變化的心」;「反觀自照」是研究「心的本質」,反觀自照之後,「心是什麼呢?」最後誰也找不到。

   【請問堪布】堪布剛剛講解「燈火非自明」時說「那麼燈也能照太陽!」爲什麼這樣說呢?

   【答】這是說「燈本身就是亮的,根本不需要照明啦!」如果光亮的地方需要照明的話,「那麼燈也可以照太陽羅!」這句話是形容「這是一件不合邏輯的事!」

   【請問堪布】「燈火非自明」是因爲它本身是同體的關系,可是,爲什麼用「燈也能照太陽」呢?它們根本是不同的個體!

   【答】問題不在「同體」或「不同體」啦!而是燈能不能照明自己,「燈火非自明」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爲燈本身就是亮的,根本不需要照明,同樣的道理,太陽也沒有黑暗,它也是亮的,所以才用這樣來比喻。

   要先明白「燈火非自明」是什麼?是不是因爲它沒有黑暗呢?如果說亮的東西能照明本來就亮的東西的話,同樣的道理,「那麼燈也能照亮太陽!」表示這個事情是絕對不可能的意思。

   【請問堪布】「中觀」和「唯識」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答】在「世俗谛」上,他們的看法沒有差別,他們都認爲「外在萬物都是虛幻的」。差別在于「勝義谛」上的看法,唯識認爲「心是實有的」,而中觀認爲「心也是虛幻的」。

   【請問堪布】那麼「哪一個才對呢?」

   【答】你自己要客觀地去研究!就好像選舉一樣,大家都說自己最好,你要選擇當然要有理由來支持你的選擇,現在大家都說中觀的見地最高。那麼即使你看到中觀有很多缺點,也勉強自己去信中觀,不需要這樣!

   信仰要理性!如果你經過仔細的研究,覺得「中觀」最合理,那麼你信仰「中觀」是可以的。如果你覺得「唯識」的理論最好,那麼你可以拿「唯識」的見解來和老師探討。

   假如沒有人能說服你的話,那麼,當然你可以維持你「唯識」的觀點,你就成爲「無著菩薩」第二了,你成爲現今「唯識」最厲害的持有者。

   【請問堪布】問題是「每個理論我都只知道一點點!」我要如何去了解它呢?

   【答】如果你知道了,那就表示你已經了解了;如果你還很模糊的話,那麼你就順著 寂天菩薩的腳步慢慢的學習比較好。

   【請問堪布】那麼「唯識」和「中觀」這兩派的理論有沒有矛盾點呢?

   【答】當然有矛盾才會辯論!

   【請問堪布】那我們兩邊都吸收怎麼辦?

   【答】那最好!兩邊都吸收你才能分得清楚雙方的優缺點!就好像我們在選擇蘋果一樣,每個都要看清楚,才能選擇到最好的。

   【請問堪布】心經中「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幾句話有什麼分別?

   【答】沒有分別!

   【請問堪布】我以前看見書上說「不異」是相似的意思,所以「色不異空」是色和空相同,但,又有一點點不相同,而「色即是空」是色完全和空一樣,兩者在層次上有差別。

   【答】在藏文中沒有差別;中文中的「異」是分開的意思,那麼「不異」就是不分開的意思,意思是「色和色的空性是分不開的」。

   【請問堪布】書上說「色不異空」和「色即是空」有境界的差別!

   【答】沒有,完全沒有差別!

   這堂課不輕松喔!我們一般的生活中沒經驗、學校也沒有教過,尤其目前這個速食時代,像這樣解說佛法是比較少的。很多人根本不想聽、覺得它沒有意義、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上,其實「空性」才是佛法的重點,只因爲我們無知才會忽略這樣重要的東西。

   現在每個人都喜歡聽「能讓我們馬上得到快樂的東西」,囗味越來越重,語言要生動幽默,大家才會喜歡聽。聽這些囗才很好的法師講話,很快樂!可是當你離開講堂時,還是要回到痛苦、壓力的環境,你所得的快樂實在非常有限!

   我們要有忍受短暫學習困難的耐力,將來才會有機會得到永遠的快樂。

   在修行方面的指導,我盡力使用生活的語言來和大家溝通。但講解「空性」,就很難避免會使用到佛學的專有名詞。這是我第一次用中文講解「空性」,所以語言使用上還有一些生澀。不過,我們多多少少累積一些好的習氣,那麼未來我們如果能夠遇到好的善知識,或者自己福報具足時,自自然然就會明白「空性」的道理。我們努力地上課,這個辛勞絕對不會白白浪費掉,將來一定會有所收獲!

   「空性」的重點是什麼呢?

   * 放下執著的方法;

   * 「放下執著」人人都會說,可是事到臨頭時卻放不下。

   * 因此孳生很多不必要的煩惱。

   * 我們勸慰別人時,可以很輕松地說「放下啦!」

   爲什麼事遇當頭卻放不下呢?

   這是我們主觀不足,爲什麼會主觀不足呢?

   力量不足啦!

   換句話說「你對佛法的認識不足啦!」

   你只認識佛法的表面而已,你跟別人說這、說那,都只是佛法的表面而已,自己用得上才算是真正地擁有它。

   在西藏,有些修行非常好的修行者,他自己可以很自在地面對無常的考驗,可是要叫他安慰人,就說不到幾句話。而我們正好相反,我們可以條理分明地說道理給人家聽,可是自己面對卻不行,這表示「佛法一點都沒有往內用」,要多了解自己啦!

   * 我們多了解自己一些就能多了解外在的萬物一些。

   * 爲什麼我們不了解呢?因爲我們不認識!

   * 譬如:我們爲什麼會執著我們的感情、我們的錢財呢?

   * 因爲你對它的本質認識不清,所以才會抓住它不放。

   譬如:我們這裏來了個間諜,因爲你不了解他的身份、不知道他要來這裏搞破壞,所以我們把他當成最好的朋友看待。和他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假如你已經認清他的身份了,你還會這樣做嗎?我想,你躲著他都恐怕來不及!

   * 所以對一位了解佛法的人來說,你請他不要放下這些世間法是不可能的,因爲他知道「如果我不放下,它不但不會利益我,而且還會傷害我」。

   * 只有無知的人會把這些世間法緊抓不放、樂意被它傷害,把痛苦當成快樂追求,把傷害當成利益享受;

   * 爲什麼會這樣無知呢?缺乏空正見的智慧。

   我們要用邏輯性的理論來了解空性,藏傳佛教用辯論的方式來教導學人。

   * 辯論時,行爲上並不需要過度地尊敬佛法。

   * 因爲等你了解它的好時,你自自然然就會由衷起敬。

   * 現在我們用「造作的方式尊敬佛法」,其實是自己在騙自己。

   * 自己在沒有把握的情形下尊敬它。

   * 別人說好,你也跟著說好,別人尊敬,你也跟著尊敬。

   * 你根本不知道「尊敬的理由」是什麼。久而久之,自然會覺得自己好辛苦,身心都感到疲乏。

   * 只有你真正的認識它時,才能經得起考驗,你不是「人雲亦雲」而是「由衷起敬」。這樣的尊敬才能長久穩固。

   * 所以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爲了自己,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有「做給別人看」的心態,都是世間法。

   爲什麼我們從小要努力地讀書呢?表面上看起來是爲了利益自己,其實,是爲了將來能替別人做事!而修行者呢?他一點也不需要造作的付出,他一丁點兒也不了解要如何做事,他只是了解自己而已。

   就好像:安住在大圓滿境界的高僧們,自己享受在內心的本質之中,別人請教他,即使他說了,如果聽者福報不足的話,那麼聽者還是聽不懂。這種境界不是畫畫、不是寫字、不是可以用任何概念可以傳達,所以修行最後的受益者是自己!

   * 他人無法從中分取稍許好處;很多人認爲「學佛是爲了說法利衆!」

   * 就好像「我讀書是爲了找到一份好工作」似的,爲了講給別人聽而學習佛法。這是自己不了解自己!

   * 我們從小也不是爲了「說給別人聽」而學的,我們一直都是爲了了解自己而學。

   * 當我們能了解自己時,自自然然就可以影響周遭的人。

   * 爲了說法利衆而學,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

   * 爲了自己而學習,那麼即使遭遇到什麼困難都不會覺得辛苦。

   * 真正無私的利衆者不會認爲「我在利益衆生」。

   * 會說這話的人多多少少都還殘存些自己都不清楚的自私念頭。

   * 結果事情不順時,就難免有抱怨、懊惱..等等負面情緒。

   * 沒有「我要利益別人」念頭的人,當度衆不順之時,不會因此産生負面的情緒。

   我以前講過:有人問宗薩仁波切說:「你爲了衆生到處跑,很辛苦喔?」宗薩仁波切回答說:「我不認爲我是在爲衆生到處跑!相反地,我認爲每個衆生都是爲了我而在那裏活著!」

   爲什麼呢?因爲沒有衆生他就沒有工作,聽起來像是在開玩笑的樣子。其實也是實情,我們要累積福報,不能沒有衆生。不要說「成佛」這種大題目,世俗中,要生存就必須依靠衆生,所以衆生對我們的恩德實在很大,我們要感激他們!

   當我們福慧資糧不太具足時,

   就不容易了解「空性」,

   不了解「空性」

   就不會了解我們「內心的本質」,

   所以我們要常發願、

   要常祈請

   「希望天下衆生都能了解空性正見的智慧!」

   雖然我們沒有祈請「願天下衆生都能往生極樂世界」,但含義都一樣!要去「極樂世界」就要了解「空性」,當你了解「空性」之後,你就到達「極樂世界」,所以我們要常常發願「希望天下衆生都了解佛法的空性智慧!」

   各位居士、各位法友們,阿彌陀佛!我們繼續入行論的課程,因爲宗派不同,所以各宗各派對于「二谛」和「道」的見解有很多爭議存在,關于「二谛」方面我們已經講授圓滿了。然而當你們聽到「空性」的理論時,你們是否仍會不禁地疑問:「了解空性真的就能解脫煩惱嗎?」好!我們接下來講授「道」的方面。

  

《《入菩薩行》講解 第九品 智慧(續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