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什麼大不了的事,都是虛幻的。
所以修行者不需要有主見,但,隨和也不可過度,我們不可隨順衆生的無明去造作惡業;一些無神論者說:「(有些)佛教徒是很難相處的!」依我的觀察,其實也是這樣子。你們看,有些人在道場中會要求大家都來拜佛,也不管人家是不是信佛的人,一直要講給人家聽。一直要求人家要怎麼做,爲了面子,不信佛的人也要勉爲其難,常常熱心過了頭。這雖然是出于善的動機,自己認爲好的東西要和別人分享、要別人和自己一起做。但,衆生的思想千差萬別,過份勉強別人照你的方法做,會使得別人很難堪、有壓迫感、不舒服。所以無神論者才會覺得「佛教徒是很難相處的」。
我們有好東西要和好朋友一起分享也要有善巧,我們只要做就好了。別人有興趣自然他就會問,他問了,我們再告訴他,這樣子比較好。如果人家沒興趣,一直要人家如何、如何,會得到反效果。就好像人家肚子飽飽的時候,一直要請人家吃東西,這樣會讓人很反胃,人家肚子餓的時候請人家吃東西才有意義。
(iv)實際修自他換之方式 --> 其余助行-治罰
--> 調伏自利心
168.縱已如是誨 汝猶不行善 衆過終歸汝 屆時唯受罰
169.昔時受汝製 今日吾已覺 無論至何處 悉摧汝驕慢
170.今當棄此念 尚享自權益 汝已售他人 莫哀應盡力
171.若吾稍放逸 未施汝于衆 則汝定將我 鬻與諸獄卒
172.如是汝屢屢 棄我令久苦 今憶宿仇怨 摧汝自利心
173.若汝欲自惜 不應自愛執 若汝欲自護 則當常護他
我們的身體是沒有想法和感覺的,所有的感覺都來自于心。
所以說:「意識啊!我已經警告過你了...」。愛護別人和愛護自己有何差別呢?我們以前講過: 釋迦牟尼佛一心利益衆生,而衆生卻只追求自己的快樂,所得果報是「 釋迦牟尼佛已經得到究竟的快樂,而我們衆生曆劫轉生千百次還是得到痛苦」,這就是愛護別人和愛護自己的差距。
心啊!雖然我已經這樣忠告你了,如果你還不肯聽勸行善、一味我行我素的話,那麼未來的一切過失都將歸咎于你!到時候你這自利的心就只能接受處罰了!
從前我愚癡無能受你的控製,如今我已經覺醒了,無論你躲到天涯海角,只要被我發現,我就要立刻消滅你這自私自利的傲慢心態;現在你應放棄這樣的想法:「我多少總還有點自求多福的權益吧?」
因爲我已經在自他交換時把你賣給別人了,所以你不要悲傷難過,盡力服務衆生去吧!如果我稍微不小心忘了把你布施給衆生,那麼我一定會在不知不覺中又被你出賣給地獄裏的閻王、鬼卒,我曾經多次疏忽而像這樣被你出賣了,並且因此長久淪落受苦,現在我撩起了新仇舊恨,不禁氣憤填膺!
我一定要徹底消滅你這個自私自利的心!如果你真想珍惜自己的幸福與安樂,那麼就不要再自己愛執自己了,如果你真想保護自己免受痛苦,那麼就要經常愛護他人。
(iv)實際修自他換之方式 --> 其余助行-治罰
--> 製伏己身貪
174.汝愈獻殷鸹 護此不淨身 彼愈趨退墮 衰朽極脆弱
175.身弱欲愛增 大地一切物 尚且不餍足 誰複惬彼欲
176.逐欲未得足 生惱複失意 若人無所求 彼福無窮盡
177.樂長身貪故 莫令有機趁 不執悅意物 厥爲真妙財
這個不淨的身軀,現在你保護得越周到,以後它將越變得越發的衰朽而脆弱,越來越不堪承擔衆生的痛苦!身體衰朽了,可是欲望卻不斷地增加,最後就算用整個地球上的財物,也滿足不了那強烈的欲望!那麼,到那時還有什麼東西能滿足它呢?
追求永不滿足的欲望,只會帶來煩惱、失望和沮喪,如果一個人對任何事物皆心無所求,那麼他福德的底限將沒有人能測知,而貪圖享受只會增長一個人對身體的貪欲,所以不要給身體任何享樂的機會,只有不執著任何可愛事物的清淨心,才是我們最珍貴可靠的財産。
我們上段講的是「用身體來對治我們的心」,本處的主題是如何「調伏身體的貪欲」。我們看看物資較不具足的地區,那裏的人民較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身體,但他們卻很少生病,而物資豐裕地區的人民,他們則常常愛護自己過當,反而産生諸多文明病。不要說別的地方,在臺灣,勞動階層的人們身強體健、少有病痛,可是那些坐辦公桌整日吹冷氣的人呢?氣候稍微變化就感冒,稍微勞動一下就腰酸背痛、非常地脆弱,從這些地方你們就可以很明白的看出來,過度地保護身體就會使它變得脆弱,我們西藏有句話說:「富有的人,病多啦!」
這就是因果公平的地方。不管身體好與不好的人都一樣-欲望永遠也無法滿足,以前,乳輪王已經坐擁四大部洲的資産,他也不滿足,後來他和叁十叁天的天子平起平坐,他還是不滿足,到最後福報用盡了,往生後轉生到人間,這就是欲海難填啊!
現在我們想「要是我有幾億財産,那該有多好!」可是現在有幾十億財産的人大有人在啊。到時候,你即使擁有幾億財産你還是不會滿足,追求永遠無法滿足的欲望,只會帶給我們煩惱而已,沒有什麼好處,龍樹菩薩在致親友書裏說過:「求財少欲最,人天師盛陳,若能修少欲,雖貧是富人」,他的含義是「少欲之人是人天之中最富有的人」。
我遇過一些很富有的人,他們爲了達不到自己的願望而使自己深陷煩惱之中,我真的很可憐他們,他們和平凡的老百姓一模一樣,可能苦惱還更多。所以富有而能知足,才是真正具有福報的人,因爲他是一個快樂的人;知足的人並不是代表他是個貧民,也不是說他不要錢。知足的含義是「快樂地擁有現有的,不要不滿足」。
我們要滿足目前的狀況,滿足並不是天天在家裏睡大覺不工作,而是身心輕松愉快地做該做的事。如果能這樣子,那麼你就能時時刻刻都快樂,如果你不能凡事輕松而爲的話,那麼不論你做幾年工作、賺再多的錢,你永遠都不會快樂,所以不會令我們産生痛苦的「知足」才是我們最好的財産。
178.可怖不淨身 不動待他牽 火化終成灰 何故執爲我
179.無論生與死 朽身何所爲 豈異木石等 怎不除我慢
180.奉承此身故 無義集諸苦 于此似樹身 何勞貪與嗔
181.細心極愛護 或棄鹫獸食 身既無貪嗔 何苦愛此身
這可怕、充滿汙垢的不淨身軀,生時,它自己動彈不得,需要依靠心氣來推動。而死後火化,就只剩下一小堆骨灰而已,這樣無用的東西,我們爲什麼執著這個東西爲「我」呢?
無論生時還是死後,這個破爛的機器對我有什麼用呢?它和木石等被動的無情物有何差別呢?既然沒有差別,我們爲什麼不去除「身貪」所引起的「我執」呢?爲了屈從「身見」而侍奉這個身體,我們毫無意義地積聚了許多的苦惱,然而色身就像樹木一樣-既無情又無義,我們何必爲它而激起種種的愛恨呢?
我們的身體無論是如何細心地愛惜保護、或者把它丟棄給鷹鹫等鳥獸當食物,身體它本身一點都無所謂,它不會因此而對我們起貪愛或嗔恨的心,那麼,我們爲什麼要苦苦地貪著這個身體呢?
182.何毀引身嗔 何贊令身喜 身既無所知 殷鸹何所爲
183.若人喜我身 則彼爲吾友 衆皆愛己身 何不愛衆生
184.故應離貪執 爲衆舍己身 此身雖多患 善用如寶筏
怎樣的诋毀才能讓身體生氣呢?
怎樣的贊美才能使身體高興?
如果身體對毀譽根本無動于衷,那麼我們爲什麼要殷勤地去侍奉它呢?
如果有人說:「身體雖然無知,但它是「我」的代表,所以只要有人喜歡它,那麼這個人就是我的朋友」。然而,自他的色身本來就是平等無別的,而且所有的人都喜愛自己的身體,那麼我們爲何不同樣地去喜歡他們呢?因此,我們不應該再貪愛自己的身體了,我們應當施舍自身以謀求衆生的利益,守護這個軀體的確容易引生許多過患,但把它看成一艘越渡苦海的二利(自己的法身和他人的色身)寶舟,好好地加以運用,仍然是有必要的。
經上說:「假如你做得不好的話,那麼這個身體是你下墮的來源,如果你做得好的話,那麼它可以幫助你得到佛的果位」。所以不管是證得佛果或下墮無間的工具都是這個身體,因此我們要愛護身體並且善于運用它,如果不善用這個身體的話,那麼愛護它有什麼道理呢?
佛法的重點在心,我們心態上要把握到重點,不然我們看《入行論》
一下子說它好、一下子又說它不好,讓我們不知何去何從。
《《入菩薩行》講解 第八品 靜慮(續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