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八品 静虑(续四)▪P3

  ..续本文上一页西一样,只是名词不同而已。因此成就者越来越少。

   我们讲解佛法不论我们做得到还是做不到,我们都要如实的讲解。说不定你们当中有些人真的能够如法地做到也说不定,佛法的市场在我们的内心而不是外在,很多人认为「佛法事业」是外在的市场。如果「佛法事业」是外在的市场,那么这跟做生意有何差别呢?大陆经济开放了,那边市场很大啦!很多台商都去那边。同样地,很多讲解佛法的人也到那边,这并不是佛法的真谛,佛法的市场在我们的内心中,不在人多与少的差别,我们内心的市场是无尽的、广阔无边的。当我们了解它的时候,我们就得到快乐了,当我们还未了解我们的内心时,我们的市场潜力无穷。因为未开发的地方太多了,当我们开发完毕时,我们就证悟了,大家要清楚!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但归纳起来,所有的法门都是为对治「我执」而施设的。在「静虑品」中, 寂天菩萨教导我们如何利用「自他平等」及「自他交换」的修法来对治我们的「我执」和「我爱」,为什么我们要对治「我执」呢?

   我们仔细地观察「我执」所带来的过患,譬如:我们因为「自私自利」所引发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家庭的纠纷、朋友的磨擦、宗教的纷争...这一切我们「人」都卷入其中。如果我们能仔细地观察就会知道「这世上并没有任何值得你要抓住不放的东西」,我们应该经常思惟「无常」的道理。并且将它深刻地印记在我们心中。

   这样子我们就可以对治「自我」的谎言,我们应该认清「自我」本来就是虚伪不实的,我们应该经常思惟「世间的过患」。那么当「无常」来临时,我们就容易放下,有些人说:「这些道理我们都懂啦!」可是为什么事到临头时会放不下呢?你没有将「无常」的道理深刻地印在脑海里!

   所以当你面对的时候「你就会放不下」,如果你能清楚地明白「世间的过患」,那么你就会明白「世间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放不下的」。这些放不下的过患是从那里来的呢?它都源于「自我」,如果没有「自我」的幻象,这世上就不会有任何地纷争。那么我们也就不会有任何痛苦,所以寂天菩萨说:「我执是所有痛苦的来源」。

   所有佛法都是为对治「我执」而施设的,「我执」犹如我们手中的火,如果我们不及早放下它,那么被它伤害就再所难免。因此我们没有对治「我执」的话,那么我们的痛苦就永远无法解除。

   佛法的修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理性的修持,一种是实践的修持。修行必须两者并重,理性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性的应用。假如我们缺乏理性的基础而只是注重实修的话,那是盲修瞎练,很容易走火入魔,甚至导致精神错乱、浪费我们难得的暇满人身。

   而只注重理性的修持却不实践的话,那也是不圆满的。它就如砂永远挤不出油一般,就算你通达三藏也是学问而已,不是佛法,它无法让你成就。

   所以理性和实践必须同时并重,《入行论》两者兼备, 寂天菩萨用各种不同的理论和技巧教导我们。所以这是非常殊胜的一部论;上堂课我们讲到如何利用「对比我们下等的人自他交换以后,修嫉妒;对和我们平等的人自他交换以后,修竞争;对比我们上等的人自他交换以后,修傲慢,然后藉此挖掘自己嫉妒、竞争和傲慢心而对治我执,并进而体谅别人的嫉妒、竞争和傲慢心。」这部份属于理论方面的教法,而今天晚上要讲的是「实践」的修行方式。

   (iv)实际修自他换之方式 --> 修习本身

   --> 利乐全与人

   159.应为他密探 见己有何物 悉数尽盗取 以彼利众生

   160.我乐他不乐 我高他卑下 利己不顾人 何不反自妒

   这里主要的意思是「将我们所有好东西都布施给别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我们修「自他换」啊!

   在未做「自他换」之前,我们都喜欢窃据他人的利益为己有,并以此沾沾自喜,而行菩萨道者要以他人的利益为先,尽舍己物来利益众生;我们不要以为「我做不到」就排斥它,我们要尽量的练习。

   自他交换以后,我就应该成为众生的密探了,只要看见自己身上有任何众生需要的东西,我都要立刻全部盗取过来利益众生。如果我过得很快乐而他人却不快乐、如果我的地位崇高而他人却卑微低下、如果我只利益自己却不顾别人死活,那么我为何不转而嫉妒自己而关怀别人呢?

   --> 自甘卑下苦

   161.吾当离安乐 甘代他人苦 时观念起处 细察己过失

   162.他虽犯大过 欣然吾顶替 自过纵微小 众前诚忏悔

   163.显扬他令誉 以此匿己名 役自如下仆 勤谋众人利

   164.此身过本多 德寡奚足夸 故当隐己德 莫令他人知

   自他交换以后,我们要自动地舍离安乐及安乐的因,什么是安乐的因呢?就是善念及功德。我们要将所有的善念及功德都布施给众生。

   修行是「内省」之学,在西藏,佛教徒被称为「让巴」。意思是「内省的人」。不同于我们一般人都是往外观照。

   如果我们只注意别人的言行动态,这样子是不可能进步的。巴祝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中说:「不要把佛法当做看别人缺点的眼镜,而要把它做为观照自己的镜子」。

   把佛法当做镜子观照自己的身、囗、意,我们就容易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我们才有能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如果我们利用佛法之名而将注意力往外流散的话,那是世间法,永远不会进步。永远也没办法发现自己的缺点、永远也无法改正自己的缺点。仔细地留意自己大大小小的过失,才是修行。

   我们一般人都是「扬己之善,隐己之恶」而对别人正好相反,但修行者对别人的行为要「隐恶扬善」。而对待自己的过失却要时时发露忏悔。为什么我们的修行不能进步呢?因为我们从来都没有走修行的道路,是不是修行呢?看这里就知道了,我们越看《入行论》就会越发现自己实在是「没有修行啦!」

   选举期间,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对自己「隐恶扬善」的人,海报贴得到处都是,不要说选举,就连佛法的广告也是。只是没有那么离谱而已,但也都是在表张自己的功德。当然,他们会说:「如果我不这样做的话,我就无法利益众生,我这样做是为了让我有机会帮助别人」。这个问题真的要好好地想一想,到底是「在利益别人」还是「在利用别人而获得名利」呢?

   假如你有百分百的把握「当别人认识到我,我可以让他们都得到快乐」,这样的话,你可以宣扬!让更多人认识你,让更多人得到快乐。但你是不是有把握呢?怎样才算利益到他们呢?利益众生其实是非常困难的!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在利益众生」,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我们必须先有能力利益自己,然后才有能力利益别人!

   譬如:我们都爱自己的小孩,我们宠他、溺爱他、对他有求必应,这样做,当他有一天必须离开我们时,他就会变得非常地脆弱、非常地痛苦。所以我们在他小时候给他吃最好的、穿最好的、住最好的...,这算是利益他吗?当然不是!真正的利益小孩是「让他依靠自己而能够过独立的生活、让他有能力寻找自己的快乐」。

   同样的道理,我们为众生讲解佛法,使众生从佛法中得到智慧,当众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完全有能力运用佛法的智慧去面对他的难题。他自己能够运用他内心的上师(智慧)来去除他内心的痛苦而得到快乐,而不必再依赖外在的上师。这才算是真正的利益众生。

   塔波仁波切请示密勒日巴尊者说:「我何时可以摄受信徒?」尊者回答说:「一旦你已现见了自心本体非同现在这般,远离一切怀疑,对老父我也生起不共同的真佛之想,并且对一切有情生起了无为的慈悲心,那时你就可以摄受信徒」。

   换句话说,「当你有能力利益自己时,才可以摄受眷属」。虽然以前的修行方式是这样子,但,文化、时代...都在改变,现在到处充满着宣扬自己功德的广告。这样子,如果「没有一点利益自己的想法,完全以利益众生为依归的话」,还好啦!这是大乘佛教的精神,问题是「这是一念之差而已」,要非常小心!因此,我要自动舍离安乐的享受,心甘情愿地代替他人受苦,时时观察自己一言一行的动机,仔细留意自己大大小小的过失。

   虽然他人犯了重大过失,我也要欣然地默默承担,以维持他人的名誉,如果自己有过错。即使它小到微不足道,我也要在众人的面前诚恳地发露忏悔、请求宽恕,我要大大地宣扬别人的美名。借此隐没自己的声誉。

   我要像役使下人一般地奴役自己,以便谋求众多有情的利益,我这污浊的身躯本来就充满了无边的罪过,暂时的少分功德有什么值得大肆宣扬的呢?所以我要尽力隐藏自己的德学,就连少数最亲近的人都不让他们知道。

   (iv)实际修自他换之方式 --> 修习本身

   --> 结语

   165.往昔为自利 所行尽害他 今为他谋利 愿害悉归我

   166.莫令汝此身 猛现顽强相 令如初嫁媳 羞畏极谨慎

   167.坚持利他行 切莫伤众生 妄动应制止 逾矩当治罚

   总而言之,从前为了谋求一己的利益,我老是伤害无辜的众生。而今为了谋求众生的幸福,就让一切祸害都由我来承担吧!修自他换时,行为不可再像过去一样--> 猛烈地表现出粗暴行为和顽强的态度。

   应该要像刚娶过门的新嫁娘一样地温顺,

   行为略带羞涩而且小心翼翼,

   你一定要利益有情众生并且要坚持下去,

   不要再伤害众生了!

   如果妄心蠢蠢欲动,

   你就要制伏它!

   如果心念偏离正轨,你就要处罚它!

   我们的身体是没有自主性的,我们的言行举止都是为「心」所牵动的。而「心」是被对治的方式而改变的,本段都是讲解「心」的对治方式。我们应当要随和地随顺众生,当个没主见的人。以修行来说,这世间没有…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八品 静虑(续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