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西一樣,只是名詞不同而已。因此成就者越來越少。
我們講解佛法不論我們做得到還是做不到,我們都要如實的講解。說不定你們當中有些人真的能夠如法地做到也說不定,佛法的市場在我們的內心而不是外在,很多人認爲「佛法事業」是外在的市場。如果「佛法事業」是外在的市場,那麼這跟做生意有何差別呢?大陸經濟開放了,那邊市場很大啦!很多臺商都去那邊。同樣地,很多講解佛法的人也到那邊,這並不是佛法的真谛,佛法的市場在我們的內心中,不在人多與少的差別,我們內心的市場是無盡的、廣闊無邊的。當我們了解它的時候,我們就得到快樂了,當我們還未了解我們的內心時,我們的市場潛力無窮。因爲未開發的地方太多了,當我們開發完畢時,我們就證悟了,大家要清楚!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但歸納起來,所有的法門都是爲對治「我執」而施設的。在「靜慮品」中, 寂天菩薩教導我們如何利用「自他平等」及「自他交換」的修法來對治我們的「我執」和「我愛」,爲什麼我們要對治「我執」呢?
我們仔細地觀察「我執」所帶來的過患,譬如:我們因爲「自私自利」所引發國與國之間的沖突、家庭的糾紛、朋友的磨擦、宗教的紛爭...這一切我們「人」都卷入其中。如果我們能仔細地觀察就會知道「這世上並沒有任何值得你要抓住不放的東西」,我們應該經常思惟「無常」的道理。並且將它深刻地印記在我們心中。
這樣子我們就可以對治「自我」的謊言,我們應該認清「自我」本來就是虛僞不實的,我們應該經常思惟「世間的過患」。那麼當「無常」來臨時,我們就容易放下,有些人說:「這些道理我們都懂啦!」可是爲什麼事到臨頭時會放不下呢?你沒有將「無常」的道理深刻地印在腦海裏!
所以當你面對的時候「你就會放不下」,如果你能清楚地明白「世間的過患」,那麼你就會明白「世間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放不下的」。這些放不下的過患是從那裏來的呢?它都源于「自我」,如果沒有「自我」的幻象,這世上就不會有任何地紛爭。那麼我們也就不會有任何痛苦,所以寂天菩薩說:「我執是所有痛苦的來源」。
所有佛法都是爲對治「我執」而施設的,「我執」猶如我們手中的火,如果我們不及早放下它,那麼被它傷害就再所難免。因此我們沒有對治「我執」的話,那麼我們的痛苦就永遠無法解除。
佛法的修持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理性的修持,一種是實踐的修持。修行必須兩者並重,理性是實踐的基礎,實踐是理性的應用。假如我們缺乏理性的基礎而只是注重實修的話,那是盲修瞎練,很容易走火入魔,甚至導致精神錯亂、浪費我們難得的暇滿人身。
而只注重理性的修持卻不實踐的話,那也是不圓滿的。它就如砂永遠擠不出油一般,就算你通達叁藏也是學問而已,不是佛法,它無法讓你成就。
所以理性和實踐必須同時並重,《入行論》兩者兼備, 寂天菩薩用各種不同的理論和技巧教導我們。所以這是非常殊勝的一部論;上堂課我們講到如何利用「對比我們下等的人自他交換以後,修嫉妒;對和我們平等的人自他交換以後,修競爭;對比我們上等的人自他交換以後,修傲慢,然後藉此挖掘自己嫉妒、競爭和傲慢心而對治我執,並進而體諒別人的嫉妒、競爭和傲慢心。」這部份屬于理論方面的教法,而今天晚上要講的是「實踐」的修行方式。
(iv)實際修自他換之方式 --> 修習本身
--> 利樂全與人
159.應爲他密探 見己有何物 悉數盡盜取 以彼利衆生
160.我樂他不樂 我高他卑下 利己不顧人 何不反自妒
這裏主要的意思是「將我們所有好東西都布施給別人」,爲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爲我們修「自他換」啊!
在未做「自他換」之前,我們都喜歡竊據他人的利益爲己有,並以此沾沾自喜,而行菩薩道者要以他人的利益爲先,盡舍己物來利益衆生;我們不要以爲「我做不到」就排斥它,我們要盡量的練習。
自他交換以後,我就應該成爲衆生的密探了,只要看見自己身上有任何衆生需要的東西,我都要立刻全部盜取過來利益衆生。如果我過得很快樂而他人卻不快樂、如果我的地位崇高而他人卻卑微低下、如果我只利益自己卻不顧別人死活,那麼我爲何不轉而嫉妒自己而關懷別人呢?
--> 自甘卑下苦
161.吾當離安樂 甘代他人苦 時觀念起處 細察己過失
162.他雖犯大過 欣然吾頂替 自過縱微小 衆前誠忏悔
163.顯揚他令譽 以此匿己名 役自如下仆 勤謀衆人利
164.此身過本多 德寡奚足誇 故當隱己德 莫令他人知
自他交換以後,我們要自動地舍離安樂及安樂的因,什麼是安樂的因呢?就是善念及功德。我們要將所有的善念及功德都布施給衆生。
修行是「內省」之學,在西藏,佛教徒被稱爲「讓巴」。意思是「內省的人」。不同于我們一般人都是往外觀照。
如果我們只注意別人的言行動態,這樣子是不可能進步的。巴祝仁波切在《普賢上師言教》中說:「不要把佛法當做看別人缺點的眼鏡,而要把它做爲觀照自己的鏡子」。
把佛法當做鏡子觀照自己的身、囗、意,我們就容易發現自己的缺點。那麼我們才有能力改正自己的缺點,如果我們利用佛法之名而將注意力往外流散的話,那是世間法,永遠不會進步。永遠也沒辦法發現自己的缺點、永遠也無法改正自己的缺點。仔細地留意自己大大小小的過失,才是修行。
我們一般人都是「揚己之善,隱己之惡」而對別人正好相反,但修行者對別人的行爲要「隱惡揚善」。而對待自己的過失卻要時時發露忏悔。爲什麼我們的修行不能進步呢?因爲我們從來都沒有走修行的道路,是不是修行呢?看這裏就知道了,我們越看《入行論》就會越發現自己實在是「沒有修行啦!」
選舉期間,我們到處都可以看到對自己「隱惡揚善」的人,海報貼得到處都是,不要說選舉,就連佛法的廣告也是。只是沒有那麼離譜而已,但也都是在表張自己的功德。當然,他們會說:「如果我不這樣做的話,我就無法利益衆生,我這樣做是爲了讓我有機會幫助別人」。這個問題真的要好好地想一想,到底是「在利益別人」還是「在利用別人而獲得名利」呢?
假如你有百分百的把握「當別人認識到我,我可以讓他們都得到快樂」,這樣的話,你可以宣揚!讓更多人認識你,讓更多人得到快樂。但你是不是有把握呢?怎樣才算利益到他們呢?利益衆生其實是非常困難的!現在很多人都說:「我在利益衆生」,事實是不是這樣呢?
我們必須先有能力利益自己,然後才有能力利益別人!
譬如:我們都愛自己的小孩,我們寵他、溺愛他、對他有求必應,這樣做,當他有一天必須離開我們時,他就會變得非常地脆弱、非常地痛苦。所以我們在他小時候給他吃最好的、穿最好的、住最好的...,這算是利益他嗎?當然不是!真正的利益小孩是「讓他依靠自己而能夠過獨立的生活、讓他有能力尋找自己的快樂」。
同樣的道理,我們爲衆生講解佛法,使衆生從佛法中得到智慧,當衆生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完全有能力運用佛法的智慧去面對他的難題。他自己能夠運用他內心的上師(智慧)來去除他內心的痛苦而得到快樂,而不必再依賴外在的上師。這才算是真正的利益衆生。
塔波仁波切請示密勒日巴尊者說:「我何時可以攝受信徒?」尊者回答說:「一旦你已現見了自心本體非同現在這般,遠離一切懷疑,對老父我也生起不共同的真佛之想,並且對一切有情生起了無爲的慈悲心,那時你就可以攝受信徒」。
換句話說,「當你有能力利益自己時,才可以攝受眷屬」。雖然以前的修行方式是這樣子,但,文化、時代...都在改變,現在到處充滿著宣揚自己功德的廣告。這樣子,如果「沒有一點利益自己的想法,完全以利益衆生爲依歸的話」,還好啦!這是大乘佛教的精神,問題是「這是一念之差而已」,要非常小心!因此,我要自動舍離安樂的享受,心甘情願地代替他人受苦,時時觀察自己一言一行的動機,仔細留意自己大大小小的過失。
雖然他人犯了重大過失,我也要欣然地默默承擔,以維持他人的名譽,如果自己有過錯。即使它小到微不足道,我也要在衆人的面前誠懇地發露忏悔、請求寬恕,我要大大地宣揚別人的美名。借此隱沒自己的聲譽。
我要像役使下人一般地奴役自己,以便謀求衆多有情的利益,我這汙濁的身軀本來就充滿了無邊的罪過,暫時的少分功德有什麼值得大肆宣揚的呢?所以我要盡力隱藏自己的德學,就連少數最親近的人都不讓他們知道。
(iv)實際修自他換之方式 --> 修習本身
--> 結語
165.往昔爲自利 所行盡害他 今爲他謀利 願害悉歸我
166.莫令汝此身 猛現頑強相 令如初嫁媳 羞畏極謹慎
167.堅持利他行 切莫傷衆生 妄動應製止 逾矩當治罰
總而言之,從前爲了謀求一己的利益,我老是傷害無辜的衆生。而今爲了謀求衆生的幸福,就讓一切禍害都由我來承擔吧!修自他換時,行爲不可再像過去一樣--> 猛烈地表現出粗暴行爲和頑強的態度。
應該要像剛娶過門的新嫁娘一樣地溫順,
行爲略帶羞澀而且小心翼翼,
你一定要利益有情衆生並且要堅持下去,
不要再傷害衆生了!
如果妄心蠢蠢欲動,
你就要製伏它!
如果心念偏離正軌,你就要處罰它!
我們的身體是沒有自主性的,我們的言行舉止都是爲「心」所牽動的。而「心」是被對治的方式而改變的,本段都是講解「心」的對治方式。我們應當要隨和地隨順衆生,當個沒主見的人。以修行來說,這世間沒有…
《《入菩薩行》講解 第八品 靜慮(續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