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什么大不了的事,都是虚幻的。
所以修行者不需要有主见,但,随和也不可过度,我们不可随顺众生的无明去造作恶业;一些无神论者说:「(有些)佛教徒是很难相处的!」依我的观察,其实也是这样子。你们看,有些人在道场中会要求大家都来拜佛,也不管人家是不是信佛的人,一直要讲给人家听。一直要求人家要怎么做,为了面子,不信佛的人也要勉为其难,常常热心过了头。这虽然是出于善的动机,自己认为好的东西要和别人分享、要别人和自己一起做。但,众生的思想千差万别,过份勉强别人照你的方法做,会使得别人很难堪、有压迫感、不舒服。所以无神论者才会觉得「佛教徒是很难相处的」。
我们有好东西要和好朋友一起分享也要有善巧,我们只要做就好了。别人有兴趣自然他就会问,他问了,我们再告诉他,这样子比较好。如果人家没兴趣,一直要人家如何、如何,会得到反效果。就好像人家肚子饱饱的时候,一直要请人家吃东西,这样会让人很反胃,人家肚子饿的时候请人家吃东西才有意义。
(iv)实际修自他换之方式 --> 其余助行-治罚
--> 调伏自利心
168.纵已如是诲 汝犹不行善 众过终归汝 届时唯受罚
169.昔时受汝制 今日吾已觉 无论至何处 悉摧汝骄慢
170.今当弃此念 尚享自权益 汝已售他人 莫哀应尽力
171.若吾稍放逸 未施汝于众 则汝定将我 鬻与诸狱卒
172.如是汝屡屡 弃我令久苦 今忆宿仇怨 摧汝自利心
173.若汝欲自惜 不应自爱执 若汝欲自护 则当常护他
我们的身体是没有想法和感觉的,所有的感觉都来自于心。
所以说:「意识啊!我已经警告过你了...」。爱护别人和爱护自己有何差别呢?我们以前讲过: 释迦牟尼佛一心利益众生,而众生却只追求自己的快乐,所得果报是「 释迦牟尼佛已经得到究竟的快乐,而我们众生历劫转生千百次还是得到痛苦」,这就是爱护别人和爱护自己的差距。
心啊!虽然我已经这样忠告你了,如果你还不肯听劝行善、一味我行我素的话,那么未来的一切过失都将归咎于你!到时候你这自利的心就只能接受处罚了!
从前我愚痴无能受你的控制,如今我已经觉醒了,无论你躲到天涯海角,只要被我发现,我就要立刻消灭你这自私自利的傲慢心态;现在你应放弃这样的想法:「我多少总还有点自求多福的权益吧?」
因为我已经在自他交换时把你卖给别人了,所以你不要悲伤难过,尽力服务众生去吧!如果我稍微不小心忘了把你布施给众生,那么我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又被你出卖给地狱里的阎王、鬼卒,我曾经多次疏忽而像这样被你出卖了,并且因此长久沦落受苦,现在我撩起了新仇旧恨,不禁气愤填膺!
我一定要彻底消灭你这个自私自利的心!如果你真想珍惜自己的幸福与安乐,那么就不要再自己爱执自己了,如果你真想保护自己免受痛苦,那么就要经常爱护他人。
(iv)实际修自他换之方式 --> 其余助行-治罚
--> 制伏己身贪
174.汝愈献殷鸹 护此不净身 彼愈趋退堕 衰朽极脆弱
175.身弱欲爱增 大地一切物 尚且不餍足 谁复惬彼欲
176.逐欲未得足 生恼复失意 若人无所求 彼福无穷尽
177.乐长身贪故 莫令有机趁 不执悦意物 厥为真妙财
这个不净的身躯,现在你保护得越周到,以后它将越变得越发的衰朽而脆弱,越来越不堪承担众生的痛苦!身体衰朽了,可是欲望却不断地增加,最后就算用整个地球上的财物,也满足不了那强烈的欲望!那么,到那时还有什么东西能满足它呢?
追求永不满足的欲望,只会带来烦恼、失望和沮丧,如果一个人对任何事物皆心无所求,那么他福德的底限将没有人能测知,而贪图享受只会增长一个人对身体的贪欲,所以不要给身体任何享乐的机会,只有不执着任何可爱事物的清净心,才是我们最珍贵可靠的财产。
我们上段讲的是「用身体来对治我们的心」,本处的主题是如何「调伏身体的贪欲」。我们看看物资较不具足的地区,那里的人民较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身体,但他们却很少生病,而物资丰裕地区的人民,他们则常常爱护自己过当,反而产生诸多文明病。不要说别的地方,在台湾,劳动阶层的人们身强体健、少有病痛,可是那些坐办公桌整日吹冷气的人呢?气候稍微变化就感冒,稍微劳动一下就腰酸背痛、非常地脆弱,从这些地方你们就可以很明白的看出来,过度地保护身体就会使它变得脆弱,我们西藏有句话说:「富有的人,病多啦!」
这就是因果公平的地方。不管身体好与不好的人都一样-欲望永远也无法满足,以前,乳轮王已经坐拥四大部洲的资产,他也不满足,后来他和三十三天的天子平起平坐,他还是不满足,到最后福报用尽了,往生后转生到人间,这就是欲海难填啊!
现在我们想「要是我有几亿财产,那该有多好!」可是现在有几十亿财产的人大有人在啊。到时候,你即使拥有几亿财产你还是不会满足,追求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只会带给我们烦恼而已,没有什么好处,龙树菩萨在致亲友书里说过:「求财少欲最,人天师盛陈,若能修少欲,虽贫是富人」,他的含义是「少欲之人是人天之中最富有的人」。
我遇过一些很富有的人,他们为了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使自己深陷烦恼之中,我真的很可怜他们,他们和平凡的老百姓一模一样,可能苦恼还更多。所以富有而能知足,才是真正具有福报的人,因为他是一个快乐的人;知足的人并不是代表他是个贫民,也不是说他不要钱。知足的含义是「快乐地拥有现有的,不要不满足」。
我们要满足目前的状况,满足并不是天天在家里睡大觉不工作,而是身心轻松愉快地做该做的事。如果能这样子,那么你就能时时刻刻都快乐,如果你不能凡事轻松而为的话,那么不论你做几年工作、赚再多的钱,你永远都不会快乐,所以不会令我们产生痛苦的「知足」才是我们最好的财产。
178.可怖不净身 不动待他牵 火化终成灰 何故执为我
179.无论生与死 朽身何所为 岂异木石等 怎不除我慢
180.奉承此身故 无义集诸苦 于此似树身 何劳贪与嗔
181.细心极爱护 或弃鹫兽食 身既无贪嗔 何苦爱此身
这可怕、充满污垢的不净身躯,生时,它自己动弹不得,需要依靠心气来推动。而死后火化,就只剩下一小堆骨灰而已,这样无用的东西,我们为什么执着这个东西为「我」呢?
无论生时还是死后,这个破烂的机器对我有什么用呢?它和木石等被动的无情物有何差别呢?既然没有差别,我们为什么不去除「身贪」所引起的「我执」呢?为了屈从「身见」而侍奉这个身体,我们毫无意义地积聚了许多的苦恼,然而色身就像树木一样-既无情又无义,我们何必为它而激起种种的爱恨呢?
我们的身体无论是如何细心地爱惜保护、或者把它丢弃给鹰鹫等鸟兽当食物,身体它本身一点都无所谓,它不会因此而对我们起贪爱或嗔恨的心,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苦苦地贪着这个身体呢?
182.何毁引身嗔 何赞令身喜 身既无所知 殷鸹何所为
183.若人喜我身 则彼为吾友 众皆爱己身 何不爱众生
184.故应离贪执 为众舍己身 此身虽多患 善用如宝筏
怎样的诋毁才能让身体生气呢?
怎样的赞美才能使身体高兴?
如果身体对毁誉根本无动于衷,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殷勤地去侍奉它呢?
如果有人说:「身体虽然无知,但它是「我」的代表,所以只要有人喜欢它,那么这个人就是我的朋友」。然而,自他的色身本来就是平等无别的,而且所有的人都喜爱自己的身体,那么我们为何不同样地去喜欢他们呢?因此,我们不应该再贪爱自己的身体了,我们应当施舍自身以谋求众生的利益,守护这个躯体的确容易引生许多过患,但把它看成一艘越渡苦海的二利(自己的法身和他人的色身)宝舟,好好地加以运用,仍然是有必要的。
经上说:「假如你做得不好的话,那么这个身体是你下堕的来源,如果你做得好的话,那么它可以帮助你得到佛的果位」。所以不管是证得佛果或下堕无间的工具都是这个身体,因此我们要爱护身体并且善于运用它,如果不善用这个身体的话,那么爱护它有什么道理呢?
佛法的重点在心,我们心态上要把握到重点,不然我们看《入行论》
一下子说它好、一下子又说它不好,让我们不知何去何从。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八品 静虑(续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