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八品 靜慮(續叁)▪P3

  ..續本文上一頁它當成是「我」的這個身體,它是父母的精卵而不是我們本來就有的身體,爲什麼呢?我們投胎以前的中陰身是有形無質的,它是意生身。當我們的中陰身看到我們未來的父母相愛的時候,我們由于貪欲心的趨使而進入了父母的精卵裏面。並且把這個精卵當成是自己的身體,所以我們現有的這個身體本來就不是「我的」。但因爲長久以來「我執」的串習,我們一直以「它」爲「我」。

  這個觀念雖然錯誤,可是當我們把它執取爲「我」成爲習慣以後,認爲這個身體是「我」就成爲是理所當然的事了。同樣地,如果我們執取別個精卵和合而成的身體爲我的話,那麼習慣以後,自他交換也就不會困難。

  這兩頌在藏文的義注裏有些把它歸類在「自他平等」,我們這裏則是歸類在「自他交換」。但不管怎麼說,它都是在解釋「我們把他人的身體當成是我的身體,習慣以後,執取他人的身體就是我並不困難」。

  就好像:父精母卵聚合而成的受精卵,它本來就不是我的身體。但因爲無始以來俱生我執的串習,竟然讓我們錯誤地把這個受精卵執取爲「我」。同樣,經由其他受精卵聚合而長成的他人身體,爲何不能藉助理性的思惟而認同他們爲我呢?

  同樣地,我們利用自己的身體來替代他人的身體受苦,應該也不會有什麼困難才對。

  (2b)修自他換之理趣 --> 略示

  113.自身過患多 他身功德廣 知已當修習 愛他棄我執

  自己,是衆多禍害的淵薮。他人,是廣大功德的泉源。認清了這個道理以後,就應當趕緊修習斷舍我執、友愛他人。

  (2b)修自他換之理趣 --> 詳明

  (i)應視他如己

  114.衆人皆認許 手足是身肢 如是何不許 有情衆生分

  115.于此無我軀 串習成我所 如是于他身 何不生我覺

  116.故雖謀他利 然無驕矜氣 如人自喂食 未曾盼回報

  我們都認爲「自他交換怎麼可能呢?天下的衆生品類那麼多,怎麼可能都把他們當成是我呢?我怎麼可能和他們異位交換呢?」不要緊!

  你們想想看,我們的身體部位也非常多。手、腳、眼、耳、皮膚、毛孔....可是我們還不是同樣把它們視同爲身體的一部份嗎?同樣地,我們當然也可以將他人、旁生、餓鬼、龍王...種種族類都視爲法界的一部份來愛護。我們現在都認爲「怎麼可能産生這樣的心態呢?」這不成問題。

  「久習不成易、此事定非有」,只要我們經過長久的練習,習慣就會成自然,我們現在把我們的身體當成是我。一點也不用別人來教導,我們只要經過長久的練習之後,視他人爲自己其實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由于前世因緣的累積,使我們有些人精于文書、有些人卻孔武有力、有些人善長算術、有些人熟習特技...如果要那些精于文書的人做些費力的工作,他完全做不到,而要那些力氣大的人做些精細的工作,他也做不來。這些都是習慣而已啦!

  習慣使事情變得簡單,所以我們不要認爲「自他交換」很困難就不做了。我們常常爲了些微的善行希望回報,這是煩惱的來源。人與人相處爲什麼困難呢?因爲我們無法無所求的付出,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結果,我們常常說:「我們要無所求的付出!」

  但,無所求怎麼付出呢?當我們自私的心態沒有減少的時候,你所說的「無所求的付出」是不完整的!當我們有我執存在時,自私的心態就不能減少。

  每一個人都會把手、腳等肢體當成是身體的一部分而加以愛護,同樣的道理,爲何我們不將每一位有情衆生都當成法界衆生的一部分而加以愛護呢?

  只因爲久遠劫以來的積習,我們自然而然地在「無我的身軀」上産生這是「我」和「我的」這樣的幻覺。同理,如果我們在其他衆生的身上做同樣的觀修,時間久了,怎麼可能不能産生「他人的身體是我的」這樣的感覺呢?

  若能以「他」爲「自」,那麼就算我們整天都是在爲他人謀福利,我們的心裏也不會産生絲毫的驕矜之氣,就好像是自己喂飽了自己的感覺一樣,不會盼望這些行爲會帶來任何回報或善報。

  117.微如言不遜 吾亦慎回護 如是于衆生 當習悲護心

  118.怙主觀世音 爲除衆怖畏 湧現大悲心 加持自聖號

  119.聞名昔喪膽 因久習近故 失彼竟寡歡 知難應莫退

  120.若人欲速疾 救護自與他 當修自他換 勝妙秘密訣

  關于觀世音菩薩的願力,華嚴經裏面說:「不管是水災、火災..各種天災,衆生如果能憶起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並持名念誦,即使只有叁、四句,觀世音菩薩一定會來消除他們的恐懼」。

  因爲觀世音菩薩有這樣的願力,所以他成佛之後還以菩薩的形象來度衆生;以前菩薩們是這樣發願的,而且他們都成就了,所以我們也要以同樣的方式去發願。

  我們自身的痛苦即使小如他人不禮貌的言語...等等,我們都會自動小心的保護自己,以避免自身受到傷害。同樣的道理,對于他人的任何失意和痛苦,我們也應該感同身受才對。對他們要常常修習慈悲和愛護心,因此,悲心深切的怙主觀世音菩薩,甚至爲了消除有情衆多恐懼與不安的心理,慈悲地加持自己的名號,使得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人獲得平安和甯靜。

  我們會有這樣的疑懼「自他交換固然很好,可是我們做得到嗎?」不要怕!不要遇到困難就退縮,我們觀修久了就會習慣成自然,下面比喻說:從前我們連只要聽到名字,就會害怕得發抖的仇敵,由于工作等種種因素必須長久地和他相處在一起,因爲熟悉的原故,現在見不到他的人影時,反而會覺得若有所失。

  所以我們對于任何善法都要耐心的修習,

  千萬不要遇到挫折就知難而退。

  如果有人想要以最迅速、

  最有效的方法來救護自己

  和其他一切衆生的苦難,

  那麼他就應該努力修習「自他交換」的法門,因爲這是一切成佛法門中最殊勝的秘訣。

  你們常常會問:「哪個法門最殊勝?」這裏寂天菩薩說:「若人欲速疾、救護自與他、當修自他換、勝妙秘密訣」,爲什麼呢?我們要知道「所有痛苦的來源是什麼?」我們都知道「貪、嗔、癡、嫉妒、驕慢是所有痛苦的因」。

  那麼,這些痛苦的因是從那裏來的呢?它由「我執」而來,如果我們能去除「我執」的話,那麼這些貪、嗔、癡..等煩惱的因就不會産生。我們也就不會有任何痛苦和煩惱,在我們進入空性之前就必須盡力減除我執和我愛的煩惱。不然的話,我們的痛苦就永遠沒有辦法止息,自他交換是減少我們自私、自愛的方式。所以自他交換是最殊勝的法門,我們常常誤認爲「自己都在爲別人付出」,爲家人、朋友、團體、窮人、病人...其實痛苦的來源都是爲自己。

  我們愛一個人,爲他付出一切,其實這只是在滿足你自己的欲望而已,所以如果對方沒有按照你的期望回報你的話,你就會失望。假如你真心爲別人付出,那麼你就不會感到辛苦或不值了。所以「自他交換」是很殊勝的法門。

  在西藏學佛有兩個方式 1修心 2聞思理論

  聞思理論方面,在佛學院裏有修俱舍論、中觀論...等等,對佛教理論作理性的了解,而修心是屬于實修的方式,即修改心理、轉換念頭。

  這方面有《佛子行叁十七頌》《菩提道次第廣論》《普賢上師言教》...等等都是修心的法門,我們的心必須要修改。如果我們不修改它的話,那麼我們將永遠存在著病根,而這些修心的法門是從哪裏來的呢?都是從《入行論》而來,所以修心最完整的法門就是《入行論》。

  而《入行論》之中最殊勝的法門是「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換」。當然「空性」是佛法的精華,但如果我們無法直接進入空性的修行時,我們就必須利用「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換」的方式來減少我們自私自利的心態。這個法門對小乘根器的人而言是「秘密」的、是不可以說的。爲什麼呢?因爲他們沒辦法接受!

  我們現在雖然聽聞到這樣的法義,可是目前還無法做到。但我們要先接受這樣的觀念,我們接受這個觀念之後,才會使我們進步一些些。你們仔細想想:「世間法和佛法是相反的」,世間法要擴大自我,「我」必須淩駕于一切之上,佛法呢?

  要將「我」處在最卑微處,甚至讓「我」消失不見,當我們達到「我」不存在的境界時,我們就證悟了!在政治上,政客會說「我將如何、如何」,現在,有些自稱爲大師的人也會說:這是「我」的法門、那是「你」的法門,其實「這世界上的佛法都是 釋迦牟尼佛的法門」。連寂天菩薩都說「昔無論未說、詩韻吾不善、豈敢言利他、撰此爲修心,循此修善故、信亦暫增長、善緣等我者、見此容獲益」,由此可見,沒有哪一個「法」是由「某位大師另創的佛法」。

  可是我們常在電視上看到「我的法門....」,但很多無知的信衆竟也認同這樣的說法,你們要知道「所有的佛法都屬于釋迦牟尼佛的教海」,

  每個法師都可以講解釋迦牟尼佛的法門,至于解釋得高與不高,那就看解釋者的智慧了。

  你們看看,我們世間法中「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特産」,爲什麼叫「特産」呢?因爲沒有特色就無法生存。同樣地,這些自稱大師的人如果不說「我那個地方特別厲害」的話,那麼他如何吸引和集聚信衆呢?修行者應該自我越來越少,爲什麼藏傳佛教四大傳承現在分得那麼清楚呢?因爲混在一起的話,誰來當領袖呢?

  在世間法裏面「沒有特色」的話,就會消失。現在佛法也沾染這樣的味道,你信衆的數量沒有擴張的話,你就會被同化掉,所以大家都在創立自己的特色,因此現在那些自稱是大師的人都在強調自己的傳承、自己的法門。在桃園,我遇到一位居士,他告訴我有位「羅那」上師是藏傳甯瑪巴很早就來到漢地傳法的傳法者,他說:「我們老師跟我們說--> 我們甯瑪巴怎麼修、怎麼修...他們噶陀怎麼修、怎麼修...」。我告訴這位居士說:「我們噶陀也是屬于甯瑪巴啊!」可是這位居士不知道,我並未對信衆說「我們噶陀怎麼修、怎麼修...」,可是很多外在的因素會把我們另外分門別派。

  在古時的漢地也是如此,由于外在的因素而分別出淨土宗、禅宗...系統,佛法要將「我」和「他」的分界線弄得籠統一些,甚至沒有分別,這樣自私自利的心態才會減少。可是我們世間人要劃清界線,「你」「我」「他」要分清楚,所以大家就越來越自私。

  在西藏,以前格魯巴在政治上擁有優勢地位,所以嘉榮的土司有個命令-->「各個教派每年都要到格魯巴那裏修一次法會」。法會的主持人當然是格魯巴的喇嘛,現在宗教慢慢開放了,我們還是按照這個老規矩在走。後來我到了印度,就見到各教派分得很清楚,互不往來!爲什麼會這樣呢?藏人剛流亡到印度時,印度政府建議「各教派統合成一個教系就好了!」可是,各個傳承都不願意自己的傳承給模糊掉,所以就各自爲政了。

  現在,不要說四大教派之中沒有往來,即使在各自教派中的各大小傳承也沒有聯絡,甚至于各個傳承之中的仁波切間也沒有聯絡....這是時勢所趨,我們阻擋不了!爲什麼會這樣呢?名利啦!名利使人與人之間無法融合。

  (2b)修自他換之理趣 --> 詳明

  (ii)應當除自愛

  121.貪著自身故 小怖亦生畏 于此生懼身 誰不似敵嗔

  122.千般欲療除 饑渴身疾者 捕殺魚鳥獸 伺機劫道途

  123.或爲求利敬 乃至殺父母 盜取叁寶物 以是焚無間

  124.有誰聰智者 欲護供此身 誰不視如仇 誰不輕蔑彼

  「自私自利」是今生痛苦的來源,現在的人一遇到挫折就自殘、自殺,這是由于自私心作遂的原故。五、六十年前的臺灣,物資並不豐富,但是大家還不是照樣在過活,現在,我們沒電、沒燈、沒冷氣,大家就急得跳腳,這些痛苦的來源是什麼呢?我們對身體的執著!我並不是說「我們不要去享受這些現代化的設施」,而是說「當我們沒有能力享受這些物資時,我們要接受這些事實」。

  「我執」是來世痛苦的根源,我們爲了貪求囗腹之欲,不惜殺害生命以求苟活,你看!漁夫每天殺害幾百條、幾千條生命,但,所得僅是每日的溫飽而已,我有時候在高速公路上看到整車、整車的畜牲被運往臺北的屠宰場,心中就會爲它們感到非常地可憐。這些殺生者每天殺那麼多畜生,他們見到盤中的肉時,他們還吃得下嗎?

  我們再來解釋一下「叁淨肉」的問題, 釋迦牟尼佛說:「可以吃叁淨肉」,可是叁淨肉有很多的形式喔!以前人少,不會因爲你吃肉而害它被殺,你沒有吃,它也已經被殺死了,所以那種肉可以吃。可是,團體吃肉的話,因爲團體人囗衆多,所以就會有衆生因爲你這個團體要吃肉而被殺,那麼「它就不是叁淨肉了」。

  譬如,現在印度的佛學院動辄二、叁千人,如果這個團體要吃肉的話,那麼一天起碼要殺掉幾頭牛啊!這就不是叁淨肉了,所以佛學院規定「團體之中不吃肉」,你個人要吃肉的話,可以,自己去買,但團體不可以。

  奪取叁寶的財産是非常嚴重的罪過,因爲叁寶的財産並不屬于某一個人。它屬于整個團體的僧衆和居士們,在西藏,大家都知道那些是叁寶的財産,不用登記也不用注冊。在臺灣則不同,臺灣是個高度都市化的社會,各種宗教的教徒混合而居。土地、田宅必須向政府登記,所以才會登記在某個人或團體名下,不是臺灣的信衆不如法。而是它有某些因素存在,不得不這樣子做。

  我們因爲貪著自己的身體,所以食物講究要高檔、衣著要華貴,其實並不需要這樣。我到臺灣來,有些居士帶我到很高級的餐廳吃飯,可是,我有些時候真的很不習慣,雖然那裏每一樣東西都很貴,可是我喜歡吃飯。而他們卻說:「不要吃白飯啦!到這邊吃白飯不值得!」但,就我而言,那些貴的東西我根本就不想吃,並不是我的修行好,只是不習慣而已啦!所以我認爲「吃、穿恰到好處就好!」最貴的東西並不一定是最好的東西,凡事習慣就好。

  由于我們太過于貪著自己的身體,所以我們對最微不足道的險難也會感到畏懼,對于這一切恐懼之源的身體,哪有一個智者會不把它當成仇敵一樣的嗔恨呢?

  有些貪愛自己身體的人,爲了解除自身的饑、渴...等等毛病,不惜捕殺池魚、飛鳥和走獸,甚至埋伏在道途中等待機會搶劫行人的財物,有些人爲了財利和贏得別人的敬畏服侍,甚至不惜造作殺害父母、盜取叁寶財物...等等極重的罪業,以至于來生墮入無間地獄被烈火焚燒。

  哪一個有智慧的人還會去貪愛、保護和供養這個身體呢?

  哪一個有智慧的人不會把這個身體當成仇敵一般地看待呢?

  哪一個有智慧的人不會厭棄這個身體呢?

  

《《入菩薩行》講解 第八品 靜慮(續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