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浪」和「这一次涌上来的浪」是不是同样那一小撮海水呢?
* 不一定,当浪回复到大海的时候,我们和释迦牟尼佛是平等的。
* 但当海浪涌起的时候,因为风的大、小因缘各有不同,所以海浪有时候大、有时候小。
所以我们出生的时候「有时候聪明、有时候笨、有时候漂亮、有时候丑...」我们死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回到最细的地方,也就是金刚乘讲的「如来藏」。所以我们不用担心因果会乱了,因为「因果是不虚的」。我们应该解除他人的痛苦,因为他人的痛苦也是苦,就像我们自己的痛苦一样。
我们应当利乐一切众生,因为他人和我们自己都是有情众生的一分子。所以使有情众生快乐,就如同使自己快乐一样,既然别人和自己两方面追求快乐的意愿都相同,那么他们和我们的基本心理需求有何差别呢?
我们为何只顾自己本身追求快乐,而不管他人死活呢?既然别人和自己两方面都不喜欢痛苦,那么他们和我们的基本心理需求有何差别呢?为什么我们不爱护他人而只爱护自己呢?
如果说
「他人的痛苦不会伤害到我,
所以我们不需要爱护他、使他免除受苦」,
那么未来的痛苦也不会伤害现在的你,
你又为什么要防患它发生呢?
98.若谓当受苦 此诚邪思惟 亡者他体故 生者亦复然
99.若谓自身苦 应由自防护 足苦非手苦 何故手护足
100.若谓此非理 执我故如此 执自他非理 唯当极力断
101.心续与身聚 假名如军缦 本无受苦者 谁复除彼苦
假如说「我们如果不防患未然的话,那么将使未来的我受苦」。
这真是一个错误的想法!「现在的我」怎么可能承受未来的痛苦呢?因为现在死在这里的「这个我」和未来转世出生的「那个我」,是不同一个生命个体啊!
如果说「发生于个人身上的任何痛苦,应当由受苦者自己去防护」,那么「脚部」的痛苦不属于「手」,「手」又何必忙着去保护「脚」呢?尽管「防患未然与以手护脚」的说法都不合理。可是,只要我们习惯执着「我」和「我的」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这样做。然而,执着有一个独立实存的「自」、「他」都不合理,我们应当以「无我」的空慧断除这种轮回根本的邪见。
所谓前、后生的心续之流和肢体的聚合都是假名而已,它就像念珠和军队一样。除了概念之外,本来就没有真实的受苦者。所以那里还有谁在解除谁的痛苦呢?将珠子串成一串一串的,我们称它为「念珠」,同样地,穿着军服的一群人集合在一起,我们就称他们为「军队」。其实把它们拆散或分开来观察,它们就不叫做「念珠」或「军队」了,由此可以推知,我们的心续或身体,也是我们假名为「心续」或「身体」而已。
(b)等观自他之思惟方式 --> 成立应等观自他之理
--> 结义
102.既无受苦者 诸苦无差别 是苦即当除 何需强区分
103.不应有此诤 何需除他苦 欲除悉应除 否则自他如
「自」「他」是由于执着而产生的。那么,既然没有一个独立实存的受苦者,痛苦当然就没有「自」「他」的差别了。既然都是痛苦就要一并解除才对,何必坚持区分这是「我的痛苦」、那是「他的痛苦」呢?
不应该有下面的争议:「既然没有真实的受苦者,那么何必消除众生的痛苦呢?」以胜义谛来说,这话虽然是没有错,但愚痴的众生还无法达到空性的境界,所以现在仍被幻觉的痛苦所困惑,因此我们要除苦就应该连众生的痛苦一起消除,否则就应该一视同仁保留自己的痛苦。
--> 断诤
104.悲心引众苦 何故强催生 若愍众生苦 自苦云何增
105.一苦若能除 众多他人苦 为利自他故 慈者乐彼苦
106.妙花月虽知 国王有害意 然为尽众苦 不惜殉自命
如果说悲济众生将为自己带来很多痛苦的话,那么我为什么要努力激发这个悲心呢?
其实事实正好相反,一心挂念解除众生痛苦的菩萨,那还有闲情去顾虑自己的痛苦是增还是减呢?即使悲济众生会为自己带来一些痛苦,但是,如果能以一个人有限的痛苦取代众生无边的痛苦,那么为了解救自己和其他众生,大慈大悲的菩萨们将乐于承担这种痛苦。如:《月灯三昧经》说:妙花月菩萨虽然知道国王有害己之意,但为了使一万人因听闻佛法而获得解脱,所以他仍毅然决然地前往说法,并殉道该国。
妙花月菩萨的故事是发生在「捻花如来」时代。当时,妙花月菩萨和七千个菩萨一起在普贤王森林的寂静处禅修,他以神通得知「假如他到勇施国王的宫殿传法的话,那里有千、万个众生会因此得到暂时的人天利益或究竟解脱。但他也知道,他去了,国王就会杀自己。」很多人都劝他不要去那里传法,但他不听众人的劝阻,去到那里之后,七天七夜他都没有出去托钵。白天传法、晚间绕塔,七天期满之后,很多人因此都得到了法益。更有些人因此而解脱了,国王很生气,下令截断他的肢体,妙花月菩萨为了解除众生的痛苦而忘却自己的痛苦,这是圣者的行止。当然,勇施国王后来也忏悔自己的罪过,而将妙花月菩萨的遗骸放在宝瓶里供养。
(c)等观自他之利益
107.如是修自心 则乐灭他苦 恶狱亦乐往 如鹅趣莲池
108.有情若解脱 心喜如大海 此喜宁不足 云何唯自度
109.故虽谋他利 然无骄矜气 一心乐利他 不望得善报
(d)结劝等观自他
110.微如言不逊 吾亦慎防护 如是于他苦 当习悲护心
我们以前说过「福德引身适、智巧令心安、为众处生死、菩萨岂厌疲」,所以像这样修习等观自他而成熟悲心的菩萨们,将会乐于为消除他人的痛苦而轮回在六道之间。甚至连无间地狱这样的地方,菩萨们也都会犹如天鹅趣入莲池般地欣然前往。
我们常认为「自己享受解脱之乐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去承受众生的痛苦而在轮回之中?」如果菩萨们知道有情众生都解脱了轮回的痛苦,那么他们心中的喜悦一定会像大海那样地深广无涯。能够获得这样的喜悦难道还不能够使你满意吗?
为何要独自一个人追求寂灭的解脱之乐呢?我们世间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拜佛、学佛、赞叹他人或诽谤他人...而佛法和世间法相反,修行者做任何事都是无所求的。因此,菩萨们虽然不停地为众生谋福利,但他们绝对不会因此而骄矜自满或洋洋得意。菩萨们一心一意只求利他,在他们的心里根本不会想到因此获得善报。
接下来讲解「等观自他」:
自身的痛苦,即使「小如他人不礼貌的言语...」等等,我们都会自动小心的守护,以避免自身受到伤害。同样的道理,对于他人的任何失意和痛苦,我们也应该感同身受才对,对他们要常常修习「慈悲」和「爱护心」。
我们不要认为这些教授没有意义,因为我们要发菩提心的话,前提是要有「平等心」。
* 没有「平等心」的话,就没有「自他交换」的心。
* 没有「自他交换」的心,当然就没有「慈悲心」。
* 所以,我们现在所发的菩提心都是假的!
* 我们囗头上说「我要利益众生、我要利益众生」,实际上是利益自己!为什么我们会痛苦不断呢?因为我们的动机是自利的!
* 现在我们用不同的逻辑去探讨,就比较容易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慈悲心,对真正慈悲心的升起比较有帮助,不然的话,修行者说「我要利益众生」、政治人物也说「我要利益众生」,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利益众生呢?
* 囗头上利益众生、实际是利益自己的人实在太多了,很难弄得清楚!
* 今晚讲到这里!刚刚的问题你们回去要记得想想看:
--> 我们承担别人的痛苦时,别人的痛苦会不会因此而减轻呢?
--> 假如别人因此可以减轻他的痛苦的话,那么因果不是乱了吗?
--> 假如我们承担别人的痛苦却无法减轻他们的痛苦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多此一举呢?你们回去好好思惟一下。
我们的课程进行到第八品的「静虑」,静虑分为二大部份:
1远离外在的尘嚣
2远离内在的妄想和分别
为何我们要远离分别心呢?
因为有「分别心」的话,我们的心就静不下来。当我们的心安静下来以后,我们就要安住「阿兰若」修行,安住在寂静处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地混日子,而是我们要精进的修行菩提心和所有的善法。
「菩提心」大家都知道它的意义是「希望天下一切众生得到暂时以及究竟的快乐、希望天下的众生都远离痛苦」。有这样的心态才算是有菩提心。但我们要「发菩提心之前,首先必须调伏我们的内心」。所以我们要观修「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换」。
禅定有很多的境界,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修行大圆满境界之前,先调伏我们长久以来自私的心态」。我们都认为「他人是他人、我是我,怎么能平等呢?他人和我如何能交换呢?这是囗头上的宣示作用而已」,
因为我们一直无法拥有「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换」的心态,所以我们一直处在六道轮回之中无法解脱,我们不要主观地认为「这是无法做到的!」所以就不去碰触它,我们必须先了解和接受这个观念,以后自自然然就会渐渐有能力去做,这是个很殊胜的法门。在这里寂天菩萨用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讲解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换的观念,上堂课讲解的都是自他平等,本堂课的重心在自他交换。
(二)广说 (2)自他相换修习法
(2a)修相换之可行性
111.如亲精卵聚 本非吾自身 串习故执取 受精卵为我
112.如是于他身 何不执为我 自身换他身 是故亦无难
我们都认为「不要说是自他交换,连自他平等都很难修,所以怎么可能做到自他交换呢?」其实这是习惯问题啦!我们慢慢习惯以后就不会困难。
譬如:说我们现在把…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八品 静虑(续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