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如何修止
(一)略说
89.远离诸尘缘 思彼具功德 尽息诸分别 观修菩提心
(二)广说 (1)等观自他修习法
(a)等观自他之心理依据
90.首当勤观修 自他本平等 避苦求乐同 护他如护己
91.手足肢虽众 护如身则同 众生苦乐殊 求乐与我同
如何修习禅定呢?
--> 首先「于外」我们要远离外在的尘缘。
-->「于内」要远离内在的妄念与执着。
--> 在「密意」方面,则要放弃自私自利的心态。
如此外、内、密都远离之后,我们就要「思惟阿兰若的功德」,进而「观修大乘的菩提心」。
所谓「禅定」并不是愚痴、什么都不想的那种安住。如果是什么都不想的安住在那里就叫「禅定」,那么动物一直住在森林里,这么说动物也是高僧!
所以大家不要一听到「阿兰若很殊胜!」就急着往那里跑,要去阿兰若以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我们必须先思惟「我们去那里做什么?」要去那边修行,怎么修行你现在清楚吗?我们仍需按照修行的次第去做,我们要先「闻」、「思」然后才修行,「闻」、「思」之后我们才知道修行的方法,不然和动物们有何差别呢?现在很多人没有经过深切的学习就去闭关,这样子即使经过漫长的闭关过程,也不会让你有所成就。
你们看看!现实很多情况都类似闭关的情形,例如:狱中的人犯、森林中的飞禽走兽..等等,所以我们闭关之前对佛法要有清楚的认知,禅定是:「将我们的心专注在每一个善念之上、并且不为外境所动摇」。有这样的定力时「胜观」就比较容易产生。
禅定有五个易犯的过失:
1.懈怠:对禅修抱着懒散的态度。
2.妄念:忘记禅修应专注的对象。
3.昏沈、掉举:通常由于贪欲产生。
4.不作行:不能防止昏沈、掉举。
5.作行:防止昏沈、掉举的方法过猛反而散乱。
对治五过患的方法是修行「八断行」:
1.信心 --> 坚信禅定的功德及本身察觉过失的能力。
2.欲求 --> 有强烈的心愿和能力禅修。
3.精勤 --> 对修行有恒心和欢喜心。
4.轻安 --> 要身、心都能放松。
5.正念 --> 要细心、谨慎地专注于禅修所缘的对象。
6.正知 --> 要察觉任何懈怠或浮躁的趋向。
7.作行之思 --> 当察觉有分心或杂念时要立即收摄。
8.行舍 --> 在收摄心念的目的达成之后要能再放松。
禅定的方法很多,就显宗而言有:自他平等、自他交换...等等;平常我们囗中一直在说慈悲心、慈悲心,如果我们心中没有「自他平等」的心态,那么我们这个慈悲心是不完整的。因为这中间多多少少都含有自私的心态。
为何要观修「自他平等」呢?
因为我们虽然族群不同、国名有别,但,众生求乐的心态却完全相同,所以我们对他们的苦乐应该要感同身受。
我们深入思惟「五妙欲的祸害」和远离尘缘等功德以后,就应当完全止息妄想和分别,进而观修大乘的菩提心;首先我们应该努力地观修「自己和他人本来是平等的」,所以爱护众生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就好比一个人的手、脚等部位虽然众多,但是,我们都把它们当成是身体的一分子来保护的心理却是相同的。同理,众生的苦乐感受虽然互异,但是他们追求快乐的意愿却和我们完全相同。
(二)广说 (1)等观自他修习法
(b)等观自他之思惟方式 --> 破不应等观自他之说
92.虽吾所受苦 不伤他人身 此苦亦当除 执我难忍故
93.如是他诸苦 虽不临吾身 彼苦仍应除 执我难忍故
我们常常会这样想:「别人的痛苦我不用感受,那么我何必去消除别人的痛苦呢?」是啊!别人的痛苦是不会伤害到你,但,你这个身体本来也不是你啊!我们执着父母的精卵成为「我」,「我」就执着这个非我之「身」了,所以我们因为这个身体而感受到各种痛苦,这是执着的原故。
同样地,我们视「他身」为「我身」时,我们也可以感受他人所受的痛苦,所以我们也应该消除他人的痛苦才对。我们常常这样说:「我的痛苦已经够多了,如果我还要去感受别人的痛苦,那就太可怕了!」
好,我们现在来探讨一下:
我们把「别人的痛苦」当成是「我们的痛苦」时,
--> 别人的痛苦有没有因此而减轻了呢?假如:别人因此可以减轻他的痛苦的话,那么因果不是就乱了吗?
--> 假如无法因此而减轻他们的痛苦的话,那么我们何必多此一举呢?
你们回去好好思惟一下。
虽然我们所感受的痛苦不至于伤害别人,但,我们仍然应该解除这个痛苦,因为只要执着「这个身体是我」,那么我们就很难忍受那些痛苦。
同样地,虽然别人所遭受的痛苦不会转移到我们的身上来,不过它们还是我们应当解除的痛苦。因为我们发心要成为菩萨,一旦把自私的观念转变为利他的观念之后,我们已经把「他人的身体认同为我了」,那么我们同样地也很难忍受他人受苦。
(b)等观自他之思惟方式 --> 成立应等观自他之理
-->广说
94.我应除他苦 他苦如自苦 我当利乐他 有情如吾身
95.自与他双方 求乐既相同 自他何差殊 何故求独乐
96.自与他双方 恶苦既相同 自他何差殊 何故唯自护
97.谓彼不伤吾 故不护他苦 后苦不害今 何故汝防护
我们都认为:「别人的痛苦,怎么能成为我的痛苦呢?」
其实,这是我们执着而已啦!譬如:我们要买某部车子,在交车以前,这部车子发生车祸,被撞得稀巴烂。这时,我们对这部车子怎样都不会很心疼。但是,如果我们付款交车了。那么这部车子稍稍被人碰了一下,我们就会心疼不已;
* 对这部车子本身而言,它本身是没有改变的。
* 它就是「车子」,为什么我们的感受会改变呢?我们的执着啦!
* 因为它「是我的」和「不是我的」的差别。
* 我们遇事就起分别心,「分别心」使你在意或不在意。
* 你在意的时候,它就可以成为你痛苦的来源。
同样地,对于亲友或别人所受的痛苦也是在意、不在意的差别而已啦!我们认为:「现在造恶业的我和将来承受恶果的我,是两个不同的个体,那么因果不就乱了吗?」
不用担心!我们说:「一刹那」,这部份是非常困难了解的,佛教分为「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四大教派。每一派对因果循环的理论都有不同的说法,本处的说法是以小乘的方式来维持这个业。
你们常常说:「这是业报!这是业报!」可是你们仔细想过吗?「业,它到底在哪里?」譬如说「我现在杀人了」,那么这个业缘是从何而起的呢?我们根本看不到。我们说:「有因才有果」。可是我们知道这个杀人的因在哪里吗?如果没有一个东西可以说明的话,那么它如何存在呢?
如果它不存在的话,那么以后怎么会有果报呢?如果我们说「现在造恶业的我和将来承受恶果的我,是两个不同的个体」,那么我们都可以杀人、放火、做坏事啦!因为将来承受果报的人不是「现在的我」嘛!
* 我们说:「一刹那」,我们不要讲来世那么远。
* 其实「今天早上的我」和「现在的我」是不一样的。
* 「今天早上的我」是今天早上的我。
* 「现在的我」是现在的我。
* 那么「今天早上的我」造的业,「现在的我」要不要受呢?
* 当然要受!因为业是延续的。
打个比譬:「我昨天去一条河流玩,我不小心把帽子掉了,被河水冲走了」,那么,我今天指着河水说:「我的帽子被这个河水冲走了!」
其实,昨天冲走我帽子的河水已经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现在我看到的河水是从另外的地方来的。是我们忽略掉了,所以我们才会指着今天的河水说:「我的帽子被这个河水冲走了!」
我们用同样地思惟就可以了解:今天早上的我一刹那、一刹那地在变化,「今天早上的我」和「现在的我」如果是同一个我的话,那么「二、三岁时的我」和「现在的我」,想法怎么会不同呢?长相怎么会不一样呢?
那是我们一刹那、一刹那变化累积下来的结果,所以现在的我不是二、三岁时的我,因此同理可以推知「今天早上的我也不会是现在的我」,我们所说的改变是什么呢?
「前面的那个、不是现在的这个」,因果的理论看似很浅显。但如果你仔细去探讨的话,它其实很深奥!因为对因果并未透彻的关系,所以很多人跑来问我:「为什么转世的佛爷会越来越多呢?」
我说:「众生需要嘛!我们每个人都在转世」;关于这方面我们嘉荣一位喇嘛说:「现在很多转世佛爷的前一世都很优秀,可是这一世却是到处逛、到处玩,对佛法没有深入了解」,我们大部份人都认为「我们往生是:我们现在这个壳坏掉了,所以我们的意识就进入另外一个壳」。可是,你们想想:我们一刹那、一刹那地在变化,今天早上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那么前一世和这一世之间的变化怎可能不大呢?当然,佛爷示现的变化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有人问达赖喇嘛说:「你是不是最后一位达赖喇嘛?将来你要不要转世再来呢?」他说:「这要看西藏人啦!」很多人问达赖喇嘛说:「您是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转世?」他回答说:「没有特别的前一世是达赖喇嘛的人」,但他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愿意帮助众生的一个人」。
我打个比喻来说明「轮回」观念的重点:
* 我们每个人都好像一座大海一样,没有风的时候,它是平静的。
* 但风一来就有海浪,当海浪升起的时候,轮回就开始了。
* 当风止息了,大海又回复平静。
* 下一次,风来的时候,海浪会再度的升起。
* 如此一再反覆,你们想想,「上次涌上来…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八品 静虑(续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