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它当成是「我」的这个身体,它是父母的精卵而不是我们本来就有的身体,为什么呢?我们投胎以前的中阴身是有形无质的,它是意生身。当我们的中阴身看到我们未来的父母相爱的时候,我们由于贪欲心的趋使而进入了父母的精卵里面。并且把这个精卵当成是自己的身体,所以我们现有的这个身体本来就不是「我的」。但因为长久以来「我执」的串习,我们一直以「它」为「我」。
这个观念虽然错误,可是当我们把它执取为「我」成为习惯以后,认为这个身体是「我」就成为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同样地,如果我们执取别个精卵和合而成的身体为我的话,那么习惯以后,自他交换也就不会困难。
这两颂在藏文的义注里有些把它归类在「自他平等」,我们这里则是归类在「自他交换」。但不管怎么说,它都是在解释「我们把他人的身体当成是我的身体,习惯以后,执取他人的身体就是我并不困难」。
就好像:父精母卵聚合而成的受精卵,它本来就不是我的身体。但因为无始以来俱生我执的串习,竟然让我们错误地把这个受精卵执取为「我」。同样,经由其他受精卵聚合而长成的他人身体,为何不能藉助理性的思惟而认同他们为我呢?
同样地,我们利用自己的身体来替代他人的身体受苦,应该也不会有什么困难才对。
(2b)修自他换之理趣 --> 略示
113.自身过患多 他身功德广 知已当修习 爱他弃我执
自己,是众多祸害的渊薮。他人,是广大功德的泉源。认清了这个道理以后,就应当赶紧修习断舍我执、友爱他人。
(2b)修自他换之理趣 --> 详明
(i)应视他如己
114.众人皆认许 手足是身肢 如是何不许 有情众生分
115.于此无我躯 串习成我所 如是于他身 何不生我觉
116.故虽谋他利 然无骄矜气 如人自喂食 未曾盼回报
我们都认为「自他交换怎么可能呢?天下的众生品类那么多,怎么可能都把他们当成是我呢?我怎么可能和他们异位交换呢?」不要紧!
你们想想看,我们的身体部位也非常多。手、脚、眼、耳、皮肤、毛孔....可是我们还不是同样把它们视同为身体的一部份吗?同样地,我们当然也可以将他人、旁生、饿鬼、龙王...种种族类都视为法界的一部份来爱护。我们现在都认为「怎么可能产生这样的心态呢?」这不成问题。
「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只要我们经过长久的练习,习惯就会成自然,我们现在把我们的身体当成是我。一点也不用别人来教导,我们只要经过长久的练习之后,视他人为自己其实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由于前世因缘的累积,使我们有些人精于文书、有些人却孔武有力、有些人善长算术、有些人熟习特技...如果要那些精于文书的人做些费力的工作,他完全做不到,而要那些力气大的人做些精细的工作,他也做不来。这些都是习惯而已啦!
习惯使事情变得简单,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自他交换」很困难就不做了。我们常常为了些微的善行希望回报,这是烦恼的来源。人与人相处为什么困难呢?因为我们无法无所求的付出,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常常说:「我们要无所求的付出!」
但,无所求怎么付出呢?当我们自私的心态没有减少的时候,你所说的「无所求的付出」是不完整的!当我们有我执存在时,自私的心态就不能减少。
每一个人都会把手、脚等肢体当成是身体的一部分而加以爱护,同样的道理,为何我们不将每一位有情众生都当成法界众生的一部分而加以爱护呢?
只因为久远劫以来的积习,我们自然而然地在「无我的身躯」上产生这是「我」和「我的」这样的幻觉。同理,如果我们在其他众生的身上做同样的观修,时间久了,怎么可能不能产生「他人的身体是我的」这样的感觉呢?
若能以「他」为「自」,那么就算我们整天都是在为他人谋福利,我们的心里也不会产生丝毫的骄矜之气,就好像是自己喂饱了自己的感觉一样,不会盼望这些行为会带来任何回报或善报。
117.微如言不逊 吾亦慎回护 如是于众生 当习悲护心
118.怙主观世音 为除众怖畏 涌现大悲心 加持自圣号
119.闻名昔丧胆 因久习近故 失彼竟寡欢 知难应莫退
120.若人欲速疾 救护自与他 当修自他换 胜妙秘密诀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愿力,华严经里面说:「不管是水灾、火灾..各种天灾,众生如果能忆起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并持名念诵,即使只有三、四句,观世音菩萨一定会来消除他们的恐惧」。
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这样的愿力,所以他成佛之后还以菩萨的形象来度众生;以前菩萨们是这样发愿的,而且他们都成就了,所以我们也要以同样的方式去发愿。
我们自身的痛苦即使小如他人不礼貌的言语...等等,我们都会自动小心的保护自己,以避免自身受到伤害。同样的道理,对于他人的任何失意和痛苦,我们也应该感同身受才对。对他们要常常修习慈悲和爱护心,因此,悲心深切的怙主观世音菩萨,甚至为了消除有情众多恐惧与不安的心理,慈悲地加持自己的名号,使得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人获得平安和宁静。
我们会有这样的疑惧「自他交换固然很好,可是我们做得到吗?」不要怕!不要遇到困难就退缩,我们观修久了就会习惯成自然,下面比喻说:从前我们连只要听到名字,就会害怕得发抖的仇敌,由于工作等种种因素必须长久地和他相处在一起,因为熟悉的原故,现在见不到他的人影时,反而会觉得若有所失。
所以我们对于任何善法都要耐心的修习,
千万不要遇到挫折就知难而退。
如果有人想要以最迅速、
最有效的方法来救护自己
和其他一切众生的苦难,
那么他就应该努力修习「自他交换」的法门,因为这是一切成佛法门中最殊胜的秘诀。
你们常常会问:「哪个法门最殊胜?」这里寂天菩萨说:「若人欲速疾、救护自与他、当修自他换、胜妙秘密诀」,为什么呢?我们要知道「所有痛苦的来源是什么?」我们都知道「贪、嗔、痴、嫉妒、骄慢是所有痛苦的因」。
那么,这些痛苦的因是从那里来的呢?它由「我执」而来,如果我们能去除「我执」的话,那么这些贪、嗔、痴..等烦恼的因就不会产生。我们也就不会有任何痛苦和烦恼,在我们进入空性之前就必须尽力减除我执和我爱的烦恼。不然的话,我们的痛苦就永远没有办法止息,自他交换是减少我们自私、自爱的方式。所以自他交换是最殊胜的法门,我们常常误认为「自己都在为别人付出」,为家人、朋友、团体、穷人、病人...其实痛苦的来源都是为自己。
我们爱一个人,为他付出一切,其实这只是在满足你自己的欲望而已,所以如果对方没有按照你的期望回报你的话,你就会失望。假如你真心为别人付出,那么你就不会感到辛苦或不值了。所以「自他交换」是很殊胜的法门。
在西藏学佛有两个方式 1修心 2闻思理论
闻思理论方面,在佛学院里有修俱舍论、中观论...等等,对佛教理论作理性的了解,而修心是属于实修的方式,即修改心理、转换念头。
这方面有《佛子行三十七颂》《菩提道次第广论》《普贤上师言教》...等等都是修心的法门,我们的心必须要修改。如果我们不修改它的话,那么我们将永远存在着病根,而这些修心的法门是从哪里来的呢?都是从《入行论》而来,所以修心最完整的法门就是《入行论》。
而《入行论》之中最殊胜的法门是「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换」。当然「空性」是佛法的精华,但如果我们无法直接进入空性的修行时,我们就必须利用「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换」的方式来减少我们自私自利的心态。这个法门对小乘根器的人而言是「秘密」的、是不可以说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办法接受!
我们现在虽然听闻到这样的法义,可是目前还无法做到。但我们要先接受这样的观念,我们接受这个观念之后,才会使我们进步一些些。你们仔细想想:「世间法和佛法是相反的」,世间法要扩大自我,「我」必须凌驾于一切之上,佛法呢?
要将「我」处在最卑微处,甚至让「我」消失不见,当我们达到「我」不存在的境界时,我们就证悟了!在政治上,政客会说「我将如何、如何」,现在,有些自称为大师的人也会说:这是「我」的法门、那是「你」的法门,其实「这世界上的佛法都是 释迦牟尼佛的法门」。连寂天菩萨都说「昔无论未说、诗韵吾不善、岂敢言利他、撰此为修心,循此修善故、信亦暂增长、善缘等我者、见此容获益」,由此可见,没有哪一个「法」是由「某位大师另创的佛法」。
可是我们常在电视上看到「我的法门....」,但很多无知的信众竟也认同这样的说法,你们要知道「所有的佛法都属于释迦牟尼佛的教海」,
每个法师都可以讲解释迦牟尼佛的法门,至于解释得高与不高,那就看解释者的智慧了。
你们看看,我们世间法中「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产」,为什么叫「特产」呢?因为没有特色就无法生存。同样地,这些自称大师的人如果不说「我那个地方特别厉害」的话,那么他如何吸引和集聚信众呢?修行者应该自我越来越少,为什么藏传佛教四大传承现在分得那么清楚呢?因为混在一起的话,谁来当领袖呢?
在世间法里面「没有特色」的话,就会消失。现在佛法也沾染这样的味道,你信众的数量没有扩张的话,你就会被同化掉,所以大家都在创立自己的特色,因此现在那些自称是大师的人都在强调自己的传承、自己的法门。在桃园,我遇到一位居士,他告诉我有位「罗那」上师是藏传宁玛巴很早就来到汉地传法的传法者,他说:「我们老师跟我们说--> 我们宁玛巴怎么修、怎么修...他们噶陀怎么修、怎么修...」。我告诉这位居士说:「我们噶陀也是属于宁玛巴啊!」可是这位居士不知道,我并未对信众说「我们噶陀怎么修、怎么修...」,可是很多外在的因素会把我们另外分门别派。
在古时的汉地也是如此,由于外在的因素而分别出净土宗、禅宗...系统,佛法要将「我」和「他」的分界线弄得笼统一些,甚至没有分别,这样自私自利的心态才会减少。可是我们世间人要划清界线,「你」「我」「他」要分清楚,所以大家就越来越自私。
在西藏,以前格鲁巴在政治上拥有优势地位,所以嘉荣的土司有个命令-->「各个教派每年都要到格鲁巴那里修一次法会」。法会的主持人当然是格鲁巴的喇嘛,现在宗教慢慢开放了,我们还是按照这个老规矩在走。后来我到了印度,就见到各教派分得很清楚,互不往来!为什么会这样呢?藏人刚流亡到印度时,印度政府建议「各教派统合成一个教系就好了!」可是,各个传承都不愿意自己的传承给模糊掉,所以就各自为政了。
现在,不要说四大教派之中没有往来,即使在各自教派中的各大小传承也没有联络,甚至于各个传承之中的仁波切间也没有联络....这是时势所趋,我们阻挡不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名利啦!名利使人与人之间无法融合。
(2b)修自他换之理趣 --> 详明
(ii)应当除自爱
121.贪着自身故 小怖亦生畏 于此生惧身 谁不似敌嗔
122.千般欲疗除 饥渴身疾者 捕杀鱼鸟兽 伺机劫道途
123.或为求利敬 乃至杀父母 盗取三宝物 以是焚无间
124.有谁聪智者 欲护供此身 谁不视如仇 谁不轻蔑彼
「自私自利」是今生痛苦的来源,现在的人一遇到挫折就自残、自杀,这是由于自私心作遂的原故。五、六十年前的台湾,物资并不丰富,但是大家还不是照样在过活,现在,我们没电、没灯、没冷气,大家就急得跳脚,这些痛苦的来源是什么呢?我们对身体的执着!我并不是说「我们不要去享受这些现代化的设施」,而是说「当我们没有能力享受这些物资时,我们要接受这些事实」。
「我执」是来世痛苦的根源,我们为了贪求囗腹之欲,不惜杀害生命以求苟活,你看!渔夫每天杀害几百条、几千条生命,但,所得仅是每日的温饱而已,我有时候在高速公路上看到整车、整车的畜牲被运往台北的屠宰场,心中就会为它们感到非常地可怜。这些杀生者每天杀那么多畜生,他们见到盘中的肉时,他们还吃得下吗?
我们再来解释一下「三净肉」的问题, 释迦牟尼佛说:「可以吃三净肉」,可是三净肉有很多的形式喔!以前人少,不会因为你吃肉而害它被杀,你没有吃,它也已经被杀死了,所以那种肉可以吃。可是,团体吃肉的话,因为团体人囗众多,所以就会有众生因为你这个团体要吃肉而被杀,那么「它就不是三净肉了」。
譬如,现在印度的佛学院动辄二、三千人,如果这个团体要吃肉的话,那么一天起码要杀掉几头牛啊!这就不是三净肉了,所以佛学院规定「团体之中不吃肉」,你个人要吃肉的话,可以,自己去买,但团体不可以。
夺取三宝的财产是非常严重的罪过,因为三宝的财产并不属于某一个人。它属于整个团体的僧众和居士们,在西藏,大家都知道那些是三宝的财产,不用登记也不用注册。在台湾则不同,台湾是个高度都市化的社会,各种宗教的教徒混合而居。土地、田宅必须向政府登记,所以才会登记在某个人或团体名下,不是台湾的信众不如法。而是它有某些因素存在,不得不这样子做。
我们因为贪着自己的身体,所以食物讲究要高档、衣着要华贵,其实并不需要这样。我到台湾来,有些居士带我到很高级的餐厅吃饭,可是,我有些时候真的很不习惯,虽然那里每一样东西都很贵,可是我喜欢吃饭。而他们却说:「不要吃白饭啦!到这边吃白饭不值得!」但,就我而言,那些贵的东西我根本就不想吃,并不是我的修行好,只是不习惯而已啦!所以我认为「吃、穿恰到好处就好!」最贵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东西,凡事习惯就好。
由于我们太过于贪着自己的身体,所以我们对最微不足道的险难也会感到畏惧,对于这一切恐惧之源的身体,哪有一个智者会不把它当成仇敌一样的嗔恨呢?
有些贪爱自己身体的人,为了解除自身的饥、渴...等等毛病,不惜捕杀池鱼、飞鸟和走兽,甚至埋伏在道途中等待机会抢劫行人的财物,有些人为了财利和赢得别人的敬畏服侍,甚至不惜造作杀害父母、盗取三宝财物...等等极重的罪业,以至于来生堕入无间地狱被烈火焚烧。
哪一个有智慧的人还会去贪爱、保护和供养这个身体呢?
哪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会把这个身体当成仇敌一般地看待呢?
哪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会厌弃这个身体呢?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八品 静虑(续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