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八品 靜慮(續叁)▪P2

  ..續本文上一頁的浪」和「這一次湧上來的浪」是不是同樣那一小撮海水呢?

  * 不一定,當浪回複到大海的時候,我們和釋迦牟尼佛是平等的。

  * 但當海浪湧起的時候,因爲風的大、小因緣各有不同,所以海浪有時候大、有時候小。

  所以我們出生的時候「有時候聰明、有時候笨、有時候漂亮、有時候醜...」我們死的時候,我們的心就回到最細的地方,也就是金剛乘講的「如來藏」。所以我們不用擔心因果會亂了,因爲「因果是不虛的」。我們應該解除他人的痛苦,因爲他人的痛苦也是苦,就像我們自己的痛苦一樣。

  我們應當利樂一切衆生,因爲他人和我們自己都是有情衆生的一分子。所以使有情衆生快樂,就如同使自己快樂一樣,既然別人和自己兩方面追求快樂的意願都相同,那麼他們和我們的基本心理需求有何差別呢?

  我們爲何只顧自己本身追求快樂,而不管他人死活呢?既然別人和自己兩方面都不喜歡痛苦,那麼他們和我們的基本心理需求有何差別呢?爲什麼我們不愛護他人而只愛護自己呢?

  如果說

  「他人的痛苦不會傷害到我,

  所以我們不需要愛護他、使他免除受苦」,

  那麼未來的痛苦也不會傷害現在的你,

  你又爲什麼要防患它發生呢?

  98.若謂當受苦 此誠邪思惟 亡者他體故 生者亦複然

  99.若謂自身苦 應由自防護 足苦非手苦 何故手護足

  100.若謂此非理 執我故如此 執自他非理 唯當極力斷

  101.心續與身聚 假名如軍缦 本無受苦者 誰複除彼苦

  假如說「我們如果不防患未然的話,那麼將使未來的我受苦」。

  這真是一個錯誤的想法!「現在的我」怎麼可能承受未來的痛苦呢?因爲現在死在這裏的「這個我」和未來轉世出生的「那個我」,是不同一個生命個體啊!

  如果說「發生于個人身上的任何痛苦,應當由受苦者自己去防護」,那麼「腳部」的痛苦不屬于「手」,「手」又何必忙著去保護「腳」呢?盡管「防患未然與以手護腳」的說法都不合理。可是,只要我們習慣執著「我」和「我的」的話,那麼我們就會這樣做。然而,執著有一個獨立實存的「自」、「他」都不合理,我們應當以「無我」的空慧斷除這種輪回根本的邪見。

  所謂前、後生的心續之流和肢體的聚合都是假名而已,它就像念珠和軍隊一樣。除了概念之外,本來就沒有真實的受苦者。所以那裏還有誰在解除誰的痛苦呢?將珠子串成一串一串的,我們稱它爲「念珠」,同樣地,穿著軍服的一群人集合在一起,我們就稱他們爲「軍隊」。其實把它們拆散或分開來觀察,它們就不叫做「念珠」或「軍隊」了,由此可以推知,我們的心續或身體,也是我們假名爲「心續」或「身體」而已。

  (b)等觀自他之思惟方式 --> 成立應等觀自他之理

  --> 結義

  102.既無受苦者 諸苦無差別 是苦即當除 何需強區分

  103.不應有此诤 何需除他苦 欲除悉應除 否則自他如

  「自」「他」是由于執著而産生的。那麼,既然沒有一個獨立實存的受苦者,痛苦當然就沒有「自」「他」的差別了。既然都是痛苦就要一並解除才對,何必堅持區分這是「我的痛苦」、那是「他的痛苦」呢?

  不應該有下面的爭議:「既然沒有真實的受苦者,那麼何必消除衆生的痛苦呢?」以勝義谛來說,這話雖然是沒有錯,但愚癡的衆生還無法達到空性的境界,所以現在仍被幻覺的痛苦所困惑,因此我們要除苦就應該連衆生的痛苦一起消除,否則就應該一視同仁保留自己的痛苦。

  --> 斷诤

  104.悲心引衆苦 何故強催生 若愍衆生苦 自苦雲何增

  105.一苦若能除 衆多他人苦 爲利自他故 慈者樂彼苦

  106.妙花月雖知 國王有害意 然爲盡衆苦 不惜殉自命

  如果說悲濟衆生將爲自己帶來很多痛苦的話,那麼我爲什麼要努力激發這個悲心呢?

  其實事實正好相反,一心挂念解除衆生痛苦的菩薩,那還有閑情去顧慮自己的痛苦是增還是減呢?即使悲濟衆生會爲自己帶來一些痛苦,但是,如果能以一個人有限的痛苦取代衆生無邊的痛苦,那麼爲了解救自己和其他衆生,大慈大悲的菩薩們將樂于承擔這種痛苦。如:《月燈叁昧經》說:妙花月菩薩雖然知道國王有害己之意,但爲了使一萬人因聽聞佛法而獲得解脫,所以他仍毅然決然地前往說法,並殉道該國。

  妙花月菩薩的故事是發生在「撚花如來」時代。當時,妙花月菩薩和七千個菩薩一起在普賢王森林的寂靜處禅修,他以神通得知「假如他到勇施國王的宮殿傳法的話,那裏有千、萬個衆生會因此得到暫時的人天利益或究竟解脫。但他也知道,他去了,國王就會殺自己。」很多人都勸他不要去那裏傳法,但他不聽衆人的勸阻,去到那裏之後,七天七夜他都沒有出去托缽。白天傳法、晚間繞塔,七天期滿之後,很多人因此都得到了法益。更有些人因此而解脫了,國王很生氣,下令截斷他的肢體,妙花月菩薩爲了解除衆生的痛苦而忘卻自己的痛苦,這是聖者的行止。當然,勇施國王後來也忏悔自己的罪過,而將妙花月菩薩的遺骸放在寶瓶裏供養。

  (c)等觀自他之利益

  107.如是修自心 則樂滅他苦 惡獄亦樂往 如鵝趣蓮池

  108.有情若解脫 心喜如大海 此喜甯不足 雲何唯自度

  109.故雖謀他利 然無驕矜氣 一心樂利他 不望得善報

  (d)結勸等觀自他

  110.微如言不遜 吾亦慎防護 如是于他苦 當習悲護心

  我們以前說過「福德引身適、智巧令心安、爲衆處生死、菩薩豈厭疲」,所以像這樣修習等觀自他而成熟悲心的菩薩們,將會樂于爲消除他人的痛苦而輪回在六道之間。甚至連無間地獄這樣的地方,菩薩們也都會猶如天鵝趣入蓮池般地欣然前往。

  我們常認爲「自己享受解脫之樂不是很好嗎?爲什麼要去承受衆生的痛苦而在輪回之中?」如果菩薩們知道有情衆生都解脫了輪回的痛苦,那麼他們心中的喜悅一定會像大海那樣地深廣無涯。能夠獲得這樣的喜悅難道還不能夠使你滿意嗎?

  爲何要獨自一個人追求寂滅的解脫之樂呢?我們世間人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拜佛、學佛、贊歎他人或誹謗他人...而佛法和世間法相反,修行者做任何事都是無所求的。因此,菩薩們雖然不停地爲衆生謀福利,但他們絕對不會因此而驕矜自滿或洋洋得意。菩薩們一心一意只求利他,在他們的心裏根本不會想到因此獲得善報。

  接下來講解「等觀自他」:

  自身的痛苦,即使「小如他人不禮貌的言語...」等等,我們都會自動小心的守護,以避免自身受到傷害。同樣的道理,對于他人的任何失意和痛苦,我們也應該感同身受才對,對他們要常常修習「慈悲」和「愛護心」。

  我們不要認爲這些教授沒有意義,因爲我們要發菩提心的話,前提是要有「平等心」。

  * 沒有「平等心」的話,就沒有「自他交換」的心。

  * 沒有「自他交換」的心,當然就沒有「慈悲心」。

  * 所以,我們現在所發的菩提心都是假的!

  * 我們囗頭上說「我要利益衆生、我要利益衆生」,實際上是利益自己!爲什麼我們會痛苦不斷呢?因爲我們的動機是自利的!

  * 現在我們用不同的邏輯去探討,就比較容易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慈悲心,對真正慈悲心的升起比較有幫助,不然的話,修行者說「我要利益衆生」、政治人物也說「我要利益衆生」,究竟誰才是真正的利益衆生呢?

  * 囗頭上利益衆生、實際是利益自己的人實在太多了,很難弄得清楚!

  * 今晚講到這裏!剛剛的問題你們回去要記得想想看:

  --> 我們承擔別人的痛苦時,別人的痛苦會不會因此而減輕呢?

  --> 假如別人因此可以減輕他的痛苦的話,那麼因果不是亂了嗎?

  --> 假如我們承擔別人的痛苦卻無法減輕他們的痛苦的話,那麼我們是不是多此一舉呢?你們回去好好思惟一下。

  我們的課程進行到第八品的「靜慮」,靜慮分爲二大部份:

  1遠離外在的塵囂

  2遠離內在的妄想和分別

  爲何我們要遠離分別心呢?

  因爲有「分別心」的話,我們的心就靜不下來。當我們的心安靜下來以後,我們就要安住「阿蘭若」修行,安住在寂靜處並不是什麼都不做地混日子,而是我們要精進的修行菩提心和所有的善法。

  「菩提心」大家都知道它的意義是「希望天下一切衆生得到暫時以及究竟的快樂、希望天下的衆生都遠離痛苦」。有這樣的心態才算是有菩提心。但我們要「發菩提心之前,首先必須調伏我們的內心」。所以我們要觀修「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換」。

  禅定有很多的境界,現在我們要學習的是「在修行大圓滿境界之前,先調伏我們長久以來自私的心態」。我們都認爲「他人是他人、我是我,怎麼能平等呢?他人和我如何能交換呢?這是囗頭上的宣示作用而已」,

  因爲我們一直無法擁有「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換」的心態,所以我們一直處在六道輪回之中無法解脫,我們不要主觀地認爲「這是無法做到的!」所以就不去碰觸它,我們必須先了解和接受這個觀念,以後自自然然就會漸漸有能力去做,這是個很殊勝的法門。在這裏寂天菩薩用各種不同的角度來講解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換的觀念,上堂課講解的都是自他平等,本堂課的重心在自他交換。

  (二)廣說 (2)自他相換修習法

  (2a)修相換之可行性

  111.如親精卵聚 本非吾自身 串習故執取 受精卵爲我

  112.如是于他身 何不執爲我 自身換他身 是故亦無難

  我們都認爲「不要說是自他交換,連自他平等都很難修,所以怎麼可能做到自他交換呢?」其實這是習慣問題啦!我們慢慢習慣以後就不會困難。

  譬如:說我們現在把…

《《入菩薩行》講解 第八品 靜慮(續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