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法,所以底下有很多僧衆。四年前往生時大家爲他整理遺物,發現「他真的沒有什麼東西」。有一個破茶、一個缽、二件冬衣、一個破帳篷,其他沒有了。
在世時,別人尊敬他,他也尊敬別人,即使人家對他不禮貌,他也視同遊戲一般,不論對方的身份如何,別人對他怎麼做動作,他就順著人家的動作模仿。
從印度來的人,對他獻哈達,「拉梭!拉梭!」地恭敬他,他也跟著人家「拉梭!拉梭!」的回答,猶如一面鏡子般反射所有的外境,這表示什麼呢?他一點都不注重這些外在的儀止啦!
「叁衣」字典裏面說是「祖衣、七衣、五衣」。
另一說叁衣是指「出家衆的法裙、比丘的袈娑及沙彌的袈娑」。
* 何時我才能「無憂無慮」地在山林中安居呢?
* 到時候我將只保留缽、淨瓶等幾樣生活必需的用具,以及連盜匪也懶得瞧一眼的叁衣,甚至我可以不必費心地去遮蔽這個無常的身體。
* 何時我才能移居棄屍的寒林呢?
* 並且在那裏獨自觸景反省「墳間腐朽的屍骨,在不久之前他們和我今天的身體一樣地健朗。而我今天硬朗的身體,在不久之後也會和他們一樣,因死亡而腐朽」
* 一切都是無常的壞滅之法。
* 我們這個無常的身軀很快就會因死亡而腐爛,甚至臭氣沖天,到了那時候就是連最貪愛吃肉的狐狼。它們也不敢上前來咬一囗。
唉!無常是如此地現實,它的結局真令人感傷啊!
--> 厭離殊勝 -- 易舍友貪
31.孑然此一身 生時骨肉連 死後各分散 更況是他親
32.生既孤獨生 殁複獨自亡 苦痛無人攤 親眷有何益
33.如諸行路客 不執暫留舍 如是行有道 豈應戀生家
【講解】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骨頭」和「肌肉」本來都是黏合在一起的,但當死亡來臨時,就會四大分離、逐一壞滅。
如果連本來合在一起的骨和肉到最後都要分離的話,那麼何況我們和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親戚、朋友?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當然將來分離的命運是躲不掉的。我們死的時候任何人都幫不上忙,我們必須獨自去承擔死亡的種種痛苦。那時候就連我們最景仰的上師、最孝順的兒女、最信賴的知音....都幫不上我們。
因此以修行來說「親友是沒有助益的!」修行者看破這個機關,所以他們對親友不會過度的貪著。
我們因爲業力的遷引而在叁途中飄泊,有時因爲善的業風吹襲把我們送到叁善道中轉生。有時惡業的風把我們吹向叁惡道,就好像被裝在瓶子裏的蜜蜂。它就只能在瓶子裏上上、下下地飛舞而已,永遠也飛不出去一樣。
* 今世你們出生在人類之中的某一個地方。
* 但,來世會往那裏去呢?不知道!
* 我們不知道要去哪個地方、甚至哪一道。
* 說不定我們來世出生在天家。
* 但,也有可能轉生到餓鬼道,這一切都只是過程而已,不要執著!
* 不要執著外在的世界、不要執著外在的衆生。
* 能保有這樣的概念對我們修行比較好!
* 我們孤零零地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
* 出生時,骨肉本來是黏合在一起的。
* 可是壞滅之後,卻必須各自分散。
* 那麼何況是原本個體相異的親友呢?
* 生時,我們孤零零地出生。
* 死時,我們也只能獨自死去。
* 沒有人能分擔我四大分離的痛苦。
* 那麼只會妨礙我們解脫的親友有什麼用呢?
* 好比在旅途上往返的旅客,不會貪著暫時歇腳的房舍。
* 同樣,在叁有道途中來去飄泊的我們,怎麼還應該留戀今世的親友和出生成長的家、國?
現在很多不是「修行者」的人,都認爲「自己是一個修行人」,這是爲什麼呢?這是對修行認知錯誤的原故!從小你們的父母、學校都沒有教導你們修行的觀念,所以你們剛開始聽起來會比較費力。或者根本無法接受,可是我們要是能冷靜地觀察的話,你就會知道「事實本來如此!」
* 假如:我們能努力往這方面聞思的話,你更可以發現「其實做起來也沒有那麼困難!」並不一定要那些「高僧」才做得到,不要自暴自棄!
* 所有的高僧剛開始時也是跟我們一樣「一步一步慢慢地學習」後來才得到成就。
* 所以我們以「對善法歡喜的心態」慢慢的學習,將來也會有所收獲。
* 我們世間法越新的越好,每個人都喜歡新的事物,但,佛法是越沈越香,出世間法越新就越飄離它原有的含義。
我們爲了因應社會變遷,說「法」的方式一直在改變,但是佛法的含義不能改變,可是,話雖然這樣說,其實「現在傳播的佛法正在變化當中」,很多說法者都會加入他「主觀的看法」。所以世世代代輾轉流傳的結果,越新的觀點就越遠離佛法本來的內含,我們今天能看到 寂天菩薩所留給我們的根本頌,是非常有福報的!我們要非常地珍惜!今天晚上講到這裏。
我們繼續《入行論》第八品的課程,它的主題是「靜慮」,也就是禅定,我們講過:「我們要遠離外在的塵囂及妄念」。
那麼,我們如何遠離外在的塵囂呢?
* 首先,我們要遠離現有的環境和對親友、錢財、名譽的執愛,並且到安靜的地方修行。
* 爲什麼需要這樣做呢?
* 因爲要避免我們的心受到外在五妙欲的影響而無法平靜下來。
* 當我們的心無法平靜的時候,我們就無法了解自己。
* 所以我們要遠離外在的塵囂而到寂靜處修行,自古以來寺院都蓋在遙遠的僻靜處,如五臺山、峨萆山、九華山...等等都是。
* 爲什麼修行者都住在山上呢?因爲他們要遠離外在的塵囂,而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以便了解心的本質。
* 可是,現在時代不同了,爲了傳法的方便,現在寺院好像有往市井集中的趨勢,我常說:「信仰佛教的人越來越多,但是了解佛法真義的人越來越少!」
* 時代在改變,不管我們做得到還是做不到遠離塵囂,但我們還是要知道它的重要性。
* 我們上回講過寂靜處的功德,接下來講解「讓心平靜下來」我們又可以得到什麼功德?
--> 攝心殊勝
34.不待衆親友 傷痛且哀泣 四人憂吾體 及時赴寒林
35.無親亦無怨 只身隱山林 先若視同死 殁已無人憂
36.四周既無人 哀傷或爲害 故修隨念佛 無人擾令散
【講解】我們人總免不了要死亡的,當死亡來臨時,親友們都會爲我們哀傷難過,甚至哭斷肝腸。
我們看看「華航空難事件」就知道,當親人驟然逝去時,在世的親友們是何等的傷心和痛苦。但不管他們有多哀傷,時間還是會撫平所有的創痛,所有死亡的痛苦終歸要死者自己承擔。
依照古印度的習俗,人死後的遺體會被四個人扛到寒屍林燒掉,沒被燒掉的殘骸就堆置在寒屍林內任其自然腐化,所以說:「既然我們遲早都要到那兒去,那麼我們爲什麼不早一點到寒屍林修行呢?」
* 等到我斷了氣時,親友都圍繞著我哀傷哭泣,有四個人扛起我的遺體。
* 那時,我將被送往寒屍林去抛棄。
* 既然如此,我爲何不及早到那兒修行呢?
* 所以我應該先想辦法離開親友和怨仇,獨自一個人隱居到寂靜的山林中。
* 如果親友們認爲我消失人間已久,那麼縱然死了,也不會有人爲我哀傷痛苦。
* 那麼,我臨終的時候,身旁既無人痛哭或前來傷害,所以當我修習隨念叁寶等正法時,就不會受到幹擾,使我分心散亂。
爲什麼要「只身隱山林」呢?因爲人多心裏就很難平靜,我們西藏有句話說:「二人共修難精進,叁四人同行是非多」。所以修行時一個人是最好的;我們世間人都希望死亡時受衆親友圍繞送行,這是福氣的表征。
* 但,以我們修行者的立場看,死亡時,親友痛哭纏繞是很不好的。
* 它被認爲是對死者的一種傷害!爲什麼呢?
* 因爲親友的痛哭會讓我們放不下。
* 它會使我們在「中陰身」中飄泊不定,無法走上解脫的道路。
* 我們在中陰時的意識是非常敏感的。
* 一點點聲音、任何好的或壞的現象都會影響我們。
* 所以當我們臨終時旁邊有人哭鬧的話,我們的意識一定會受到幹擾。
* 所以這些幹擾就會傷害我們,阻礙我們解脫。
下面這句話是針對出家衆說的:「假如你因爲看清楚世間法的本質是充滿壓力和痛苦的。所以出家修道,出家之後你堅守清規不違犯戒律,並且不斷的修行直到死亡。今生都沒有後悔或遺憾,那麼死亡對你來說不會産生很大的恐懼」。
所以佛法和世間法的觀點是不一樣的,世間人以死亡爲苦,可是修行者卻爲死亡來臨而歡喜。活著時,世間人都樂名利和熱鬧,而修行者呢?
他們認爲那是痛苦的來源!所以要遠離名利和熱鬧。
--> 結勸住蘭若
37.故當獨自棲 事少易安樂 靈秀宜人林 止息衆散亂
《《入菩薩行》講解 第八品 靜慮(續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