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八品 静虑(续一)▪P4

  ..续本文上一页佛法,所以底下有很多僧众。四年前往生时大家为他整理遗物,发现「他真的没有什么东西」。有一个破茶、一个钵、二件冬衣、一个破帐篷,其他没有了。

  在世时,别人尊敬他,他也尊敬别人,即使人家对他不礼貌,他也视同游戏一般,不论对方的身份如何,别人对他怎么做动作,他就顺着人家的动作模仿。

  从印度来的人,对他献哈达,「拉梭!拉梭!」地恭敬他,他也跟着人家「拉梭!拉梭!」的回答,犹如一面镜子般反射所有的外境,这表示什么呢?他一点都不注重这些外在的仪止啦!

  「三衣」字典里面说是「祖衣、七衣、五衣」。

  另一说三衣是指「出家众的法裙、比丘的袈娑及沙弥的袈娑」。

  * 何时我才能「无忧无虑」地在山林中安居呢?

  * 到时候我将只保留钵、净瓶等几样生活必需的用具,以及连盗匪也懒得瞧一眼的三衣,甚至我可以不必费心地去遮蔽这个无常的身体。

  * 何时我才能移居弃尸的寒林呢?

  * 并且在那里独自触景反省「坟间腐朽的尸骨,在不久之前他们和我今天的身体一样地健朗。而我今天硬朗的身体,在不久之后也会和他们一样,因死亡而腐朽」

  * 一切都是无常的坏灭之法。

  * 我们这个无常的身躯很快就会因死亡而腐烂,甚至臭气冲天,到了那时候就是连最贪爱吃肉的狐狼。它们也不敢上前来咬一囗。

  唉!无常是如此地现实,它的结局真令人感伤啊!

  --> 厌离殊胜 -- 易舍友贪

  31.孑然此一身 生时骨肉连 死后各分散 更况是他亲

  32.生既孤独生 殁复独自亡 苦痛无人摊 亲眷有何益

  33.如诸行路客 不执暂留舍 如是行有道 岂应恋生家

  【讲解】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骨头」和「肌肉」本来都是黏合在一起的,但当死亡来临时,就会四大分离、逐一坏灭。

  如果连本来合在一起的骨和肉到最后都要分离的话,那么何况我们和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当然将来分离的命运是躲不掉的。我们死的时候任何人都帮不上忙,我们必须独自去承担死亡的种种痛苦。那时候就连我们最景仰的上师、最孝顺的儿女、最信赖的知音....都帮不上我们。

  因此以修行来说「亲友是没有助益的!」修行者看破这个机关,所以他们对亲友不会过度的贪着。

  我们因为业力的迁引而在三途中飘泊,有时因为善的业风吹袭把我们送到三善道中转生。有时恶业的风把我们吹向三恶道,就好像被装在瓶子里的蜜蜂。它就只能在瓶子里上上、下下地飞舞而已,永远也飞不出去一样。

  * 今世你们出生在人类之中的某一个地方。

  * 但,来世会往那里去呢?不知道!

  * 我们不知道要去哪个地方、甚至哪一道。

  * 说不定我们来世出生在天家。

  * 但,也有可能转生到饿鬼道,这一切都只是过程而已,不要执着!

  * 不要执着外在的世界、不要执着外在的众生。

  * 能保有这样的概念对我们修行比较好!

  * 我们孤零零地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

  * 出生时,骨肉本来是黏合在一起的。

  * 可是坏灭之后,却必须各自分散。

  * 那么何况是原本个体相异的亲友呢?

  * 生时,我们孤零零地出生。

  * 死时,我们也只能独自死去。

  * 没有人能分担我四大分离的痛苦。

  * 那么只会妨碍我们解脱的亲友有什么用呢?

  * 好比在旅途上往返的旅客,不会贪着暂时歇脚的房舍。

  * 同样,在三有道途中来去飘泊的我们,怎么还应该留恋今世的亲友和出生成长的家、国?

  现在很多不是「修行者」的人,都认为「自己是一个修行人」,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对修行认知错误的原故!从小你们的父母、学校都没有教导你们修行的观念,所以你们刚开始听起来会比较费力。或者根本无法接受,可是我们要是能冷静地观察的话,你就会知道「事实本来如此!」

  * 假如:我们能努力往这方面闻思的话,你更可以发现「其实做起来也没有那么困难!」并不一定要那些「高僧」才做得到,不要自暴自弃!

  * 所有的高僧刚开始时也是跟我们一样「一步一步慢慢地学习」后来才得到成就。

  * 所以我们以「对善法欢喜的心态」慢慢的学习,将来也会有所收获。

  * 我们世间法越新的越好,每个人都喜欢新的事物,但,佛法是越沉越香,出世间法越新就越飘离它原有的含义。

  我们为了因应社会变迁,说「法」的方式一直在改变,但是佛法的含义不能改变,可是,话虽然这样说,其实「现在传播的佛法正在变化当中」,很多说法者都会加入他「主观的看法」。所以世世代代辗转流传的结果,越新的观点就越远离佛法本来的内含,我们今天能看到 寂天菩萨所留给我们的根本颂,是非常有福报的!我们要非常地珍惜!今天晚上讲到这里。

  我们继续《入行论》第八品的课程,它的主题是「静虑」,也就是禅定,我们讲过:「我们要远离外在的尘嚣及妄念」。

  那么,我们如何远离外在的尘嚣呢?

  * 首先,我们要远离现有的环境和对亲友、钱财、名誉的执爱,并且到安静的地方修行。

  * 为什么需要这样做呢?

  * 因为要避免我们的心受到外在五妙欲的影响而无法平静下来。

  * 当我们的心无法平静的时候,我们就无法了解自己。

  * 所以我们要远离外在的尘嚣而到寂静处修行,自古以来寺院都盖在遥远的僻静处,如五台山、峨萆山、九华山...等等都是。

  * 为什么修行者都住在山上呢?因为他们要远离外在的尘嚣,而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以便了解心的本质。

  * 可是,现在时代不同了,为了传法的方便,现在寺院好像有往市井集中的趋势,我常说:「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了解佛法真义的人越来越少!」

  * 时代在改变,不管我们做得到还是做不到远离尘嚣,但我们还是要知道它的重要性。

  * 我们上回讲过寂静处的功德,接下来讲解「让心平静下来」我们又可以得到什么功德?

  --> 摄心殊胜

  34.不待众亲友 伤痛且哀泣 四人忧吾体 及时赴寒林

  35.无亲亦无怨 只身隐山林 先若视同死 殁已无人忧

  36.四周既无人 哀伤或为害 故修随念佛 无人扰令散

  【讲解】我们人总免不了要死亡的,当死亡来临时,亲友们都会为我们哀伤难过,甚至哭断肝肠。

  我们看看「华航空难事件」就知道,当亲人骤然逝去时,在世的亲友们是何等的伤心和痛苦。但不管他们有多哀伤,时间还是会抚平所有的创痛,所有死亡的痛苦终归要死者自己承担。

  依照古印度的习俗,人死后的遗体会被四个人扛到寒尸林烧掉,没被烧掉的残骸就堆置在寒尸林内任其自然腐化,所以说:「既然我们迟早都要到那儿去,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早一点到寒尸林修行呢?」

  * 等到我断了气时,亲友都围绕着我哀伤哭泣,有四个人扛起我的遗体。

  * 那时,我将被送往寒尸林去抛弃。

  * 既然如此,我为何不及早到那儿修行呢?

  * 所以我应该先想办法离开亲友和怨仇,独自一个人隐居到寂静的山林中。

  * 如果亲友们认为我消失人间已久,那么纵然死了,也不会有人为我哀伤痛苦。

  * 那么,我临终的时候,身旁既无人痛哭或前来伤害,所以当我修习随念三宝等正法时,就不会受到干扰,使我分心散乱。

  为什么要「只身隐山林」呢?因为人多心里就很难平静,我们西藏有句话说:「二人共修难精进,三四人同行是非多」。所以修行时一个人是最好的;我们世间人都希望死亡时受众亲友围绕送行,这是福气的表征。

  * 但,以我们修行者的立场看,死亡时,亲友痛哭缠绕是很不好的。

  * 它被认为是对死者的一种伤害!为什么呢?

  * 因为亲友的痛哭会让我们放不下。

  * 它会使我们在「中阴身」中飘泊不定,无法走上解脱的道路。

  * 我们在中阴时的意识是非常敏感的。

  * 一点点声音、任何好的或坏的现象都会影响我们。

  * 所以当我们临终时旁边有人哭闹的话,我们的意识一定会受到干扰。

  * 所以这些干扰就会伤害我们,阻碍我们解脱。

  下面这句话是针对出家众说的:「假如你因为看清楚世间法的本质是充满压力和痛苦的。所以出家修道,出家之后你坚守清规不违犯戒律,并且不断的修行直到死亡。今生都没有后悔或遗憾,那么死亡对你来说不会产生很大的恐惧」。

  所以佛法和世间法的观点是不一样的,世间人以死亡为苦,可是修行者却为死亡来临而欢喜。活着时,世间人都乐名利和热闹,而修行者呢?

  他们认为那是痛苦的来源!所以要远离名利和热闹。

  --> 结劝住兰若

  37.故当独自栖 事少易安乐 灵秀宜人林 止息众散乱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八品 静虑(续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